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
体育锻炼是人们所进行的、有效的、合理的身体活动。而要使这种身体活动有效和合理,就必须遵循一定的依据,这种依据就是所谓的体育锻炼的原理。体育锻炼原理并没有概念上的意义,它只是从体育锻炼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具有原则意义的理论。这种理论是多方面的,以下就主要的几点做一简要的介绍。
(一)刺激与适应性的改变和增强
体育锻炼实际上就是对身体施加的一种运动刺激。在运动的刺激下,引起了机体的多种反应,并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与时间的延续、负荷量与强度的增长,使人体在形态、机能、素质、体能等方面,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和增强。原则上讲,有了这种刺激,人体才可能产生这些变化;没有这种刺激,人体就不可能产生这些变化。
(二)运动疲劳与疲劳恢复
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运动—疲劳—休息—恢复。有人讲“没有疲劳,就没有锻炼”,这话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运动中只有出现疲劳,才可能通过休息,使体力得以恢复,并进而提高身体对疲劳的耐受力。例如,在长跑锻炼中,一个人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跑1000多m就感到体力不支,而他通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能跑两三千m仍不感到十分疲劳。可见,人的体力及各种运动能力,必须通过运动所产生的疲劳锻炼才能得以增强和提高。所以,我们不应害怕疲劳,担心自己的体力会用完。我们应该明白,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中叫作“超量恢复”。所谓超量恢复,是指人体通过一定量与强度的运动刺激,使机体出现疲劳,而在休息之后,机体的代谢能力与体力状况,可以恢复到比运动前更高的水平之上。人的各种运动素质与体能,就是在这种“超量恢复”的多次出现与重复中提高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运用这一规律,以增强锻炼的效果。
(三)能量消耗与营养补充
运动必然要消耗体内更多的能量物质。因此,运动后就必须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这样才能使体内的机能代谢逐步提高到新的水平上。这不仅能够加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可使体质的增强得到充分的物质保障。
(四)用进废退
人的各种运动能力,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无一不遵循着“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就拿我们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都有的“前滚翻”动作来说:其实这是还不会走路的幼儿在床上很容易做出的动作。然而,在大学的体育课上,却有学生做不出这一简单动作:而有的学生却能很快地学会头手翻、前手翻,甚至更为复杂的动作。这不能不使我们吃惊地看到,人的各种原本就有的运动能力,是能够在不使用、不锻炼中渐渐消退的;而这些能力又能在经常的锻炼中得到惊人的提高和发展。这就是游泳运动员的肺活量为什么会比一般人大得多、球类运动员的反应比一般人快得多,体操运动员又能做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难新动作的最基本道理。人们常讲“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是颇有哲理性和科学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