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路长拳

第二章 三路长拳

一、长拳概述

长拳是武术中拳种的一大类别,是在吸取了查拳、花拳、华拳、炮拳、少林拳等诸拳种之长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是姿势舒展、动迅静定、劲力饱满和节奏鲜明。长拳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见载于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新中国成立后,长拳被列为武术竞赛的重点项目之一,其内容有甲组、乙组规定套路和用于竞赛的自选套路,以及作为普及教材的初级刀、枪、剑、棍、拳、青年拳、少年拳等。长拳的练习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种。长拳运动量大、结构复杂,对提高人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作用,经常进行长拳训练,可以使肌肉、骨骼、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获得改善,心理的稳定性得到提高,愉悦身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不断战胜自我的性格,促进独立个性的完善。

二、长拳的锻炼要点

1.手法快捷

要求手法“拳如流星”,要快捷、有力。不仅仅指拳的挥动要迅速,如迅雷不及掩耳,而且掌法、肩臂、手腕的运动也要如此。

2.眼法明锐

要求眼法“眼似电”,要明快、锐利。练拳时,如果不善于运用眼神,动作就没有生气,套路也成了呆板的动作罗列,反之,如果使眼神和一招一式恰当配合,就会把内在的精神意识通过眼神充分表达出来,使整个动作做得协调而富有生气。眼睛与动作配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注视、随视等。注视是眼神盯住一定的目标;随视是指眼神追随运动着的身体某一部位运转,直到该动作完毕。

3.身法灵活

要求身法“腰如蛇行”,要柔韧、灵活、自如。身法在长拳运动中表现为闪、转、展、缩、折、弯、俯、仰等不同变化,这些变化多以腰为主。一方面要求身法的变化不要程式化,要像蛇行一样蜿蜒起伏、灵活多样;另一方面对胸椎和腰椎的柔韧性要求较高,要显现出既柔顺又坚韧,灵活有力、挺拔舒展的动作才能体现出长拳的风格与特点。

4.步法稳固

要求步法“步赛粘”,要稳固。站定时脚步要像黏在地上一样稳固,不掀脚、不拔跟、不动摇,不受上下肢和躯干活动的影响,还要给上下肢和躯干活动提供必要的稳固条件。此外,步法还要轻快活便,只有做到步法稳固、轻快,才能达到下盘稳固,动而不乱。

5.精力充沛

要全神贯注,有攻防格斗意识,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这种精神表现在脸部应是“含而不露,神志舒展”。要表现出这种内在精神状态,除了在攻防动作中有所体现外,其他动作也要精神饱满,并且不只是表现在脸上,在动静运动之中都应有所体现。

6.气要下沉

长拳讲究“气沉丹田”,如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方法,就很容易“气血上涌”,使气息在胸间活动。除了“沉”之外,也还有“提”“托”“聚”三法,在跳跃动作和由低动作进入高动作的时候,应该运用“提”法;在高式或低式的静止性动作出现的时候,则应该运用“托”法;在刚脆的活动性动作出现的时候,就该换用“聚”法,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进行变化的时候,却始终不变更“气宜沉”的基本要求。

7.劲力顺达

要求劲力“力要顺达”。发力顺达是动作间衔接的必备条件,否则会使动作僵硬、呆板,破坏动作结构与套路节奏,要做到用力顺达,须从明“三节”、懂“六合”人手。三节,以上肢来说,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下肢来说,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用力顺序,如冲拳、推掌皆起于梢节,蹬脚、弹踢则发于根节。六合,是指手、肘、肩、脚、膝、胯六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掌握好“三节”的发力顺序和“六合”的协调关系,动作才会豁达流畅。

8.功法纯青

要求技术“功宜纯”。“功”是指长拳的技术及运用技术的技能与技巧。“功宜纯”是指要求功夫像炉火一样纯青,虽说这是虚拟与夸张的比喻,但确实是对长拳技术高质量的要求。

9.四击合法

“四击”指武术中的踢、打、摔、拿,四击合法指长拳中的动作方法要符合这四种技击法则。踢、打、摔、拿自成体系,各有各的具体内容与运动方法,踢法有蹬、踹、弹、点、缠、摆、扫、挂等;打法有冲、撞、挤、靠、崩、劈、挑、砸、搂、拦、抄等;摔法有踢、别、揣、拱、切、耙、豁、掏、刀、勾等;拿法有刁、拿、锁、扣、封、闭、错、截等。长拳对“四击”具体内容的运动方法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即一招一式都要恪守“四击”法则,若背离这些技击法则,就不能真实地再现不同动作的攻防意义,也就失去了长拳技击动作的攻防意识与价值。

10.以形喻势

长拳在运动时有动势、静势、起势、落势、立势等十二种态势,前人将此十二种态势以形象的比喻方法提示人们对长拳技术的追求,俗称“十二型”,具体指的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

三、长拳的基本技术

预备动作

1.预备势(图3-2-1)两脚开立,两臂垂于体侧,五指并拢贴于两腿外侧,平视前方。

2、虚步亮掌(图3-2-2)

(1)右脚向右后方撤步成左弓步,右掌向右、向上、向前划弧,掌心朝上,左臂屈肘,左掌提至腰侧,掌心朝上,目视右掌。

(2)右腿微屈,重心后移,左掌经胸前从右臂上向前穿出伸直;右臂屈肘,右掌收至腰侧,掌心朝上,目视左掌。

(3)重心继续后移,左脚稍向右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左臂内旋向左、向后划弧成勾手,勾尖朝上,右手继续向后、向右、向前上划弧,屈肘抖腕,在头右前上方成亮掌(即横掌),掌心朝前,掌指向左,目视左方。

图3-2-1 长拳预备势

图3-2-2 虚步亮掌

3.并步对拳(图3-2-3)

(1)右腿蹬直,左腿提膝,脚尖内扣,上肢姿势不变。

(2)左脚向前落步,重心前移,左臂屈肘,左勾手变掌经左肋前伸,右臂外旋向前下落于左掌右侧,两掌同高,掌心均朝上,目视两掌。

(3)右脚向前上一步,两臂下垂后摆。

(4)左脚向右脚并步,两臂向外、向上经胸前屈肘下按,两掌变拳,拳心朝上,停于小腹前,目视左方。

图3-2-3 并步对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