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
1.皮肤症状 发病初期,其皮损为带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浑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水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伴有附近臖核肿痛,甚至影响视力和听觉(图1-4)。
2.神经症状 疼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出现的时间多在皮损发生之前,少数为疼痛和皮损同时出现或在皮损出现之后。疼痛的程度可因年龄、发病部位、损害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患者没有疼痛或疼痛轻微,年龄愈大疼痛愈重,颜面部较其他部位疼痛剧烈,皮损表现为出现或坏死者,往往疼痛明显。部分老年体弱患者在皮损完全消失后,患者仍遗留有疼痛感觉,常持续数月或数年之久。
3.病程 本病病程儿童及青年人一般2~3周;老年人3~4周。愈后很少复发。
4.常见的带状疱疹类型
(1)无疹型带状疱疹:免疫功能较强的患者,仅有典型的节段性神经痛,而不出现皮疹。
(2)不全型带状疱疹(顿挫型):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生典型水疱。
(3)大疱型带状疱疹:可形成豌豆至樱桃大的水疱。
(4)出血性带状疱疹:疱内容为血性。
(5)坏疽型带状疱疹:皮疹中心发生坏疽,结成黑色痂不易剥离,愈后遗留瘢痕。
(6)双侧性带状疱疹:病毒可同时累及两个以上不相邻神经节,产生对称性或一侧同时有数个神经节分布区的损害。双侧性带状疱疹较少见,常见部位为胸段脊神经分布区,其次为颈神经。
(7)播散型带状疱疹:恶性肿瘤或年老体弱的患者在局部发疹数日内,全身出现类似水痘样发疹,常伴有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性严重,可致死亡。
5.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
(1)眼带状疱疹:眼带状疱疹为散发,以9-11月份多见。临床所见眼带状疱疹伴有同侧三叉神经第1支受累,可见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疱及痂皮,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后因瘢痕形成失明。严重者可发生全眼球炎、脑炎,甚至死亡。
(2)耳带状疱疹:又称Remsay-Hunt综合征,是由于VZV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临床特点为耳部急剧疼痛和同侧面瘫,间伴重听、眩晕等。可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胀和腮腺炎。
(3)带状疱疹性脑膜炎:系病毒直接从脊髓神经前、后根向上逆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大多见于颅神经、颈或上胸脊髓神经节段受侵的患者。表现有头痛呕吐、惊厥或其他进行性感觉障碍,尚可有共济失调及其他小脑症状等。
(4)内脏带状疱疹:病毒由脊髓后根侵及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引起胃肠或泌尿症状,当侵犯胸膜、腹膜时,则发生刺激症状甚或出现积液。
(5)运动性麻痹:除常见的颅神经受累引起的上睑下垂及面肌麻痹外,若脊髓前运动神经元受累时,可出现支配区的肌无力或相应部位的皮肤麻痹。多发生在发疹期或稍后,程度较轻,能持续数周到数月。此型损害对老年患者而言,其症状及持续时间相对较明显和较长,还应注意与2型糖尿病引发的神经损害鉴别。据报道带状疱疹后发生运动性麻痹以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的眼、面肌麻痹报道较多,而脊髓根运动性麻痹报道较少。
(6)泛发性或全身性带状疱疹:就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而言,早年感染并长期潜伏在神经组织的病毒,被某些诱因激活后,可从一个或数个邻接的神经节沿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传播到皮肤,产生节段性带状分布的水疱,故神经痛和皮肤损害为单侧性是其临床特征。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及患有恶性肿瘤、长期应用抗癌药物、免疫抑制药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的患者中,由于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严重低下,可导致病毒血行播散,发生全身性水痘样皮疹,称为泛发性或全身性带状疱疹。患者除皮疹广泛分布外,还伴有高热等较严重的病毒血症及受累系统、器官的功能损害。此型患者虽较少见,但病情重,常因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障碍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