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1.经验体会

(1)黄褐斑治从阳明:根据中医理论,人颜面部属阳明所主,面部与阳明的关系最为密切,面部的变化主要和阳明的病变和衰老有关,所以治阳明当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治法有:①清阳明法,用于阳明热盛,方用白虎汤为主加减;②通阳明法,用于阳明腑气不通,方用调胃承气汤或茵陈蒿汤为主加减;③补阳明法,用于阳明津气亏乏,不能上荣于面者,方用竹叶石膏汤为主加减。用凉血活血法治疗本病,药用生地、赤芍、柴胡、枳壳、牛膝、桃仁各10g,当归9g,川芎、甘草各8g,桔梗、红花各6g,并随症加减。

(2)外治法:①祛风解表药为主,如荆芥穗、防风、天花粉、辛夷、羌活、独活、白芷、白扁豆、白细辛、白僵蚕、藁本、蔓荆子等。隋·《诸病源候论》曰:“若皮肤受风,外治则瘥,腑脏有饮,内疗方愈也”,故外用药组方应以祛风解表药为主,如南宋·《女科百问》洗风散,明·《普济方》防风膏,清·《外科证治全书》玉容散,清·《疡医大全》玉容丸等方剂组成均以祛风解表药为主。②加以白色药物,如白芷、白蔹、白及、白僵蚕、白附子、天花粉、白牵牛、白细辛、白术、白莲蕊、白芍药、白扁豆、白茯苓、白丁香、白石脂等。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颜面部皮肤上如乌麻或雀卵色斑点,为达到美白、玉容的目的,“玉容散”“玉容丸”“洗风散”“防风膏”等许多方剂中加用了白色药物以祛斑增白。③配以芳香、祛湿、养血药,如丁香、鸡舌香、零陵香、麝香、青木香、甘松香、檀香、商陆、独活、羌活、白扁豆、芍药、当归、葳蕤等。④以白蜜、鸡子白、白羊乳、麻油、白蜡、猪脂面脂等为基质调药外敷。

2.医案

(1)陈彤云医案

选自:《世中联名老中医典型医案》

摘要:3年前北戴河旅游,日晒后面部起淡黄色斑片,近5个月面积逐渐增大,颜色逐渐加深;曾间断外用“0.025%维生素A酸霜”,效果不显;患者性情急躁,周身乏力,纳差;月经时有后错,大便溏。

医生:陈彤云

姓名:冯某

性别:女

就诊时间:2008-10-28

节气:霜降后第5天

主诉:面部色斑三年余,加重5个月。

现病史:3年前北戴河旅游,日晒后面部起淡黄色斑片,近5个月面积逐渐增大,颜色逐渐加深;曾间断外用“0.025%维生素A酸霜”,效果不显;患者性情急躁,周身乏力,纳差;月经时有后错,大便溏。

刻诊:双颧部可见黄褐色斑片,界限清楚,无浸润,破溃。

既往史:否认慢性病史及传染病史。

舌质:红

舌苔:苔白腻

脉象:脉滑

辨证分析:患者由于肝郁脾虚,导致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而致本病。肝郁气机不畅,则可见性情急躁,脾虚,四肢肌肉失养,则可见周身乏力,运化失职则可见纳差,大便溏;化生无源则可见月经后错。

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证候:肝郁脾虚证

治则治法:舒肝健脾,活血消斑

方名:逍遥散

方剂组成: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红花10g,丹皮10g,栀子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青皮6g,橘叶10g。

用法: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医嘱:避光,调情志,慎起居。

【二诊】

就诊时间:2008-11-11

舌质:红

舌苔:苔白腻

辨证分析:肝郁脾虚证得以缓解。

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证候:肝郁脾虚证

治则治法:舒肝健脾,活血消斑。

方名:逍遥散

方剂组成: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红花10g,丹皮10g,薏米3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砂仁5g,橘叶10g。

用法: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医嘱:避光,调情志,慎起居。

预后:显效,明显改善。

按:本例患者由于肝郁脾虚,导致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而致本病。肝郁气机不畅,则可见性情急躁,脾虚,四肢肌肉失养。

(2)郭振球医案

选自:《世中联名老中医典型医案》

摘要:本案标题是补血活血疏风通络治疗黄褐斑。患者吴某于2008年12月6日初诊。主诉两颊黄褐色斑块一年;伴有脱发,月经量少,夹有血块,大便秘结,中医诊断为黧黑斑,西医诊断为黄褐斑,经以补血活血疏风通络治疗,结果有效。

医生:郭振球

姓名:吴某

性别:女

就诊时间:2008-12-06

节气:大雪前第1天

主诉:两颊黄褐色斑块一年。

现病史:患者无明显原因双面颊出现黄褐色斑块,逐渐加重,经予服中药治疗疗效不显。为进一步治疗,前来就诊。

刻诊:双面颊黄褐色斑块,成片成块,触之凸起碍手,伴有脱发,月经量少,夹有血块,大便秘结,甚者大便7日一行,夜寐不安,多盖被子则身痒。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弱。

既往史:无

舌质:暗红

舌苔:薄白

脉象:细弱

辨证分析:患者年及四十,“阳明脉衰”,平素不善养护,而致阴血不足。阴血不足,则见月经量少,夜寐不安;津枯不润,则见大便秘结,甚者大便7日一行;脉道涩滞,而致血瘀,沉积于面部,则见双面颊黄褐色斑块,成片成块,触之凸起碍手;“发为血之余”,血虚不能养发,则见脱发;血虚生风,则见皮肤瘙痒,容易过敏。舌脉均为血虚有瘀之象。

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证候:血虚夹瘀

治则治法:补血活血,疏风通络

方名:四物汤,自拟方

方剂组成:熟地15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5g,丹参15g,鸡血藤15g,蝉蜕5g,白菊10g,白芷5g,合欢花10g,酒大黄5g,仙茅10g。

用法: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医嘱:宜防晒,调情志。

【二诊】

就诊时间:2008-12-20

舌质:淡红

舌苔:转薄黄

辨证分析:服药后养血活血,血虚血瘀较前缓解,故见服药后黄褐斑淡化较多,脱发较前缓解,大便稍可。舌脉亦有好转之象。

中医诊断:黧黑斑

中医证候:血虚夹瘀

治则治法:补血活血,解毒化浊

方剂组成:生地15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6g,佩兰10g,银花10g,连翘15g,白芷5g,薄荷10g,酒大黄3g。

医嘱:宜防晒,调情志。

预后:显效,明显改善。

按:黄褐斑俗称肝斑,属于中医学“黧黑斑”“黧黑皯黯”范畴。皮损为面部对称性黄褐色斑片。多因肾阴不足,水衰火旺,肾水不能上承;或因肝郁气结,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而发病。而本案症兼见脱发,月经量少,夹有血块,大便秘结,甚者大便7日一行,夜寐不安,故血虚是为本病之本。一诊中血虚血瘀较重,郭老选用养血活血之四物汤加用疏风通络之蝉蜕、白菊等;他指出加用合欢花取其调畅情志解郁之作用;一来安神,二来疏肝。因肝主藏血,疏肝利于化瘀,一药两用,用药巧妙而事半功倍,故效果显著。值得学习的是对于七日一行的严重便秘,郭老用酒大黄而非生大黄,是取其缓下之功,而防生大黄的烈性劫阴;二诊中针对身痒加用了净化血液之佩兰,芳香化浊之银花、连翘而致身痒;三诊中加用制首乌、紫桑椹、冬桑叶等养阴善后,终获全功。

【三诊】

就诊时间:2009-02-28

舌质:舌尖淡红

舌苔:薄黄

辨证分析:诸症皆有好转,守方治疗。

中医诊断:黧黑斑

中医证候:血虚夹瘀

治则治法:养阴活血,疏风解毒。

方剂组成:制首乌10g,紫桑椹15g,冬桑叶10g,细生地15g,白芍药15g,连翘10g,荆芥10g,栀皮5g,鸡血藤10g。

医嘱:宜防晒,调情志。

预后:显效,明显改善。

(3)高体三医案

选自:《世中联名老中医典型医案》

摘要:本案是运用疏肝理脾行气活瘀治疗黧黑斑。患者关某于2009年5月15日初诊。主诉面部黄褐斑20余年,伴月经量少,中医诊断为黧黑斑(肝脾不和),西医诊断为黄褐斑,经以疏肝理脾、行气活瘀法治疗,结果痊愈。

医生:高体三

姓名:关某

性别:女

就诊时间:2009-05-15

节气:小满前第6天

主诉:面部黄褐斑20余年,伴月经量少。

现病史:因化妆品使用不当,日晒后颧骨及眉骨附近出现片状红斑,皮肤受损呈瘢痕状,多方医治无效故来诊。

刻诊:颧骨部片状色斑,平素急躁易怒,小便黄,食欲尚可,大便调,食辛辣食物后易上火。

既往史:2006年诊断为子宫肌瘤。

舌质:暗红

舌苔:白

脉象:弦缓

辨证分析:肝脾不和,气滞血瘀,肝木郁滞,土不培木,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证候:肝脾不和

治则治法:疏肝理脾,行气活瘀

方名:温经汤

方剂组成:当归15g,赤白芍各15g,桂枝15g,吴茱萸6g,川芎20g,干姜6g,党参10g,炙甘草6g,阿胶10g,丹皮15g,生地20g,麦冬10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5g,竹叶15g,白芷10g,茯苓20g,白僵蚕10g,白蒺藜15g,白附子10g,白及10g。

用法: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医嘱:忌辛辣,畅情志。

【二诊】

就诊时间:2009-05-22

舌质:暗红

舌苔:薄黄

辨证分析:肝脾不和,气滞血瘀,肝木郁滞,土不培木,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证候:肝脾不和

治则治法:疏肝理脾,行气活瘀

方名:温经汤

方剂组成:当归15g,赤白芍各15g,桂枝15g,吴茱萸6g,川芎20g,干姜6g,党参10g,炙甘草6g,阿胶10g,丹皮15g,生地20g,麦冬10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5g,竹叶15g,白芷10g,茯苓20g,白僵蚕10g,白蒺藜15g,白附子10g,白及10g,柴胡15g,黄芩12g。

用法:6剂,每天1剂,水煎服。

医嘱:忌辛辣,畅情志。

预后:有效,改善。

【三诊】

就诊时间:2009-06-05

舌质:红

舌苔:薄黄

辨证分析:肝脾不和,气滞血瘀,肝木郁滞,土不培木,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证候:肝脾不和

治则治法:疏肝理脾,行气活瘀

方名:温经汤

方剂组成:当归15g,赤白芍各15g,桂枝15g,吴茱萸6g,川芎20g,干姜10g,党参10g,炙甘草6g,阿胶10g,丹皮15g,生地20g,麦冬10g,炙麻黄6g,附子6g,细辛5g,竹叶15g,白芷10g,茯苓20g,白僵蚕10g,白蒺藜15g,白附子10g,白及10g,柴胡15g,黄芩12g,黄连15g。

用法: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医嘱:忌辛辣,畅情志。

预后:有效,改善。

【四诊】

就诊时间:2009-06-12

舌质:红

舌苔:薄黄

辨证分析:肝脾不和,气滞血瘀,肝木郁滞,土不培木,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证候:肝脾不和

治则治法:疏肝理脾,行气活瘀

方名:温经汤

方剂组成:当归15g,赤白芍各15g,桂枝15g,吴茱萸6g,川芎20g,干姜10g,党参10g,炙甘草6g,阿胶10g,丹皮15g,生地20g,麦冬10g,炙麻黄6g,附子6g,细辛5g,竹叶15g,白芷10g,茯苓20g,白僵蚕10g,白蒺藜15g,白附子10g,白及10g,柴胡15g,黄芩12g,鳖甲15g。

用法: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医嘱:忌辛辣,畅情志。

预后:有效,改善。

【五诊】

就诊时间:2009-06-19

舌质:暗

舌苔:薄黄

辨证分析:肝脾不和,气滞血瘀,肝木郁滞,土不培木,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证候:肝脾不和

治则治法:疏肝理脾,行气活瘀

方名:温经汤

方剂组成:当归15g,赤白芍各15g,桂枝15g,吴茱萸6g,川芎20g,干姜15g,党参10g,炙甘草6g,阿胶10g,丹皮15g,生地20g,麦冬10g,炙麻黄6g,附子6g,细辛5g,竹叶15g,白芷10g,茯苓20g,白僵蚕10g,白蒺藜15g,白附子10g,白及10g,柴胡15g,黄芩12g,鳖甲15g。

用法: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医嘱:忌辛辣,畅情志。

预后:显效,明显改善。

【六诊】

就诊时间:2009-06-26

舌质:红

舌苔:黄

辨证分析:肝脾不和,气滞血瘀,肝木郁滞,土不培木,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证候:肝脾不和

治则治法:疏肝理脾,行气活瘀。

方剂组成:当归15g,赤白芍各15g,桂枝15g,吴茱萸6g,川芎20g,干姜15g,党参10g,炙甘草6g,阿胶10g,丹皮15g,生地20g,麦冬10g,炙麻黄6g,附子9g,细辛5g,竹叶15g,白芷10g,茯苓20g,白僵蚕10g,白蒺藜15g,白附子10g,白及10g,柴胡15g,黄芩12g,鳖甲15g。

医嘱:避免日晒,不滥用化妆品。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过度的精神紧张。

预后:显效,明显改善。

按:黄褐斑多由情志抑郁,渐伤肝脾,肝郁化火,脾虚不能生化精微,以致血弱不华,火燥结滞淤于面部。女人以气血为本,气机通利,血气通达,则不瘀。本案患者因情志因素致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血行不畅,可导致颜面气血失和;加之脾气虚弱,运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同时肾阳不足,肾精亏虚等原因均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紊乱,气血失和,气血郁结,不营荣于面,面部失去气血荣润,浊气停留,化热瘀滞,积郁面部,则褐斑形成。治以疏肝理脾,行气活瘀。方选温经汤为主方,取其具有温补肝脾,气血双补,行瘀活血之功。配麻黄附子细辛汤取其温散之力,温经、散寒、活血。同时配以七白散以养血活血、润白肌肤。如此以内养外,使肝脾调和,而达到祛斑之功。

(4)欧阳恒医案

选自:《世中联名老中医典型医案》

摘要:患者诉2年前颜面部出现黄褐色斑,无痒痛,日晒后加重。自己购买“祛斑霜”等外擦,无明显好转。自觉经前斑色加深。平日性格内向,忧郁寡断,烦躁易怒,月经不调,纳谷不香,经前乳房胀痛。有子宫肌瘤史、慢性胃炎史。专科检查:两颧部可见黄褐色斑片,境界不清,表面光洁无鳞屑。舌质黯红,苔白,脉弦。

医生:欧阳恒

姓名:王某

性别:女

就诊时间:1995-04-07

节气:谷雨前第14天

主诉:颜面部黄褐色斑片2年。

现病史:患者诉2年前颜面部出现黄褐色斑,无痒痛,日晒后加重。自己购买“祛斑霜”等外擦,无明显好转。自觉经前斑色加深。

刻诊:平日性格内向,忧郁寡断,烦躁易怒,月经不调,纳谷不香,经前乳房胀痛。

既往史:子宫肌瘤史、慢性胃炎史。

婚育史:13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周期28天,行经3~6天。末次月经1995年03月29日。月经量中,色黯红,月经不调。28岁结婚,配偶体健。

体温:37.2℃

血压:120/70mm Hg

呼吸:21次/分钟

舌质:黯红

舌苔:白

脉象:弦

专科检查:两颧部可见黄褐色斑片,境界不清,表面光洁无鳞屑。

辨证分析:《外科证治全书·面部证治·面尘》中谓:“面尘面色如尘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泽,或起大小黑斑,与皮肤向平。”本病患者平日性格内向,忧郁寡断,烦躁易怒,多由肝气郁结,忧思抑郁,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颜面失和而发病。肝气郁结,冲任气血不畅,故月经不调,肝经不利,故乳房胀痛,肝火乘脾,脾气受伐,故纳谷不香,脉象弦均为肝郁气滞表现。“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故治疗上在治气的同时,还应兼顾气与血的关系,治以“疏肝解郁、活血润燥”,丹栀逍遥散方中加益母草活血调经,选用白芷、白芍、白术、白僵蚕、白及“以色治色”。

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证候:肝郁气滞血燥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润燥

方名:丹栀逍遥散

方剂组成:柴胡10g,白芍10g,当归30g,茯苓15g,甘草5g,栀子10g,丹参30g,香附10g,益母草15g,白芷10g,白僵蚕10g,白及10g,牡丹皮10g,白术10g。

用法: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其他:外用:二白药膏外擦。

医嘱:嘱患者应顺应七情,忌忧思恼怒。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滥用化妆品类外擦,应避免日光暴晒。

【二诊】

就诊时间:1995-04-21

舌质:黯红

舌苔:白

辨证分析:一诊症状明显减轻,辨证仍属肝郁气滞血燥,按前方再服1个月。

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证候:肝郁气滞血燥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润燥

方剂组成:柴胡10g,白芍10g,当归30g,茯苓15g,甘草5g,栀子10g,丹参30g,香附10g,益母草15g,白芷10g,白僵蚕10g,白及10g,牡丹皮10g,白术10g。

用法:30剂,每日1剂,水煎服。

其他:二白药膏外擦。

医嘱:嘱患者应顺应七情,忌忧思恼怒。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滥用化妆品类外擦,应避免日光暴晒。

预后:有效,改善。

【三诊】

就诊时间:1995-05-25

舌质:黯红

舌苔:薄白

辨证分析:患者颜面色素斑明显变淡,但心烦,经前乳房胀痛,仍属肝郁气滞血燥,守方治疗。方药采用蜜制成丸,加强润肺滋养作用。

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证候:肝郁气滞血燥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润燥

方名:丹栀逍遥散

方剂组成:柴胡10g,白芍10g,当归30g,茯苓15g,甘草5g,栀子10g,丹参30g,香附10g,益母草15g,白芷10g,白僵蚕10g,白及10g,牡丹皮10g,白术10g,守方制备成蜜丸,每丸重10g,每天2次,备足3个月。

其他:二白药膏外擦。

医嘱:嘱患者应顺应七情,忌忧思恼怒。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滥用化妆品类外擦,应避免日光暴晒。

预后:显效,明显改善。

【四诊】

就诊时间:1995-10-10

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

辨证分析:患者病情已愈,无须用药。

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证候:肝郁气滞血燥

其他:龟鹿二仙膏调理,外用二白药膏。

医嘱:嘱患者应顺应七情,忌忧思恼怒。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滥用化妆品类外擦,应避免日光暴晒。

预后:痊愈,消失。

按:①《外科大成》:“黧黑斑多生女子之面,由血若不华,火燥结成,疑事不决所致。”欧老认为本病多因肝火郁热,灼伤阴血,颜面气血失和而成。

②根据欧老“以色治色法”理论,白色为肺之本色,肺本为金,肾主水,主色为黑色,“金水相生”,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白色药物,治疗皮肤黑色素加深疾病,多获临床佳效。常用药物如白术、白芷、白及、白蔹、白蒺藜、白僵蚕、白附子、白丁香类白色药物,都有美白肌肤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