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热熏蒸
临床表现:身热,多汗,脉洪大,或进食时头汗出者,属胃热上蒸;情绪紧张,心烦则汗出尤甚,舌尖红赤者,属心火妄动;急躁易怒,汗出突然,胸闷胁痛,口苦目眩者,属肝郁化火。
治法:胃热上蒸者清泄阳明;心火妄动者清心降火;肝郁化火者清泻肝火。
方药:胃热上蒸者白虎汤加减;心火妄动者清心莲子饮加减;肝郁化火者当归龙荟丸加减。
(2)气虚不固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声音低微,神疲乏力,易感冒,活动后加剧,面色白,少华,苔薄白,脉浮虚。若伴畏寒,肢冷,舌质淡,属禀赋不足,阳气虚弱;若乏力,静而汗出,动则益甚,时心悸,夜眠不实,舌淡苔白,脉沉细,属心脾气虚,心阳不足。
治法:益气固表止汗;心阳不足者振奋心阳,补益心脾。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心阳不足者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
(3)营卫不和
临床表现:汗出恶风,易局部出汗,易患感冒,周身酸楚,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缓或浮弱。也可见半身及半侧面部汗出,时交替出现,无明显肢麻及面部不仁,饮食二便正常。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减。
(4)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汗出溱溱,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口干纳差,舌淡少津,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固涩敛汗。
方药:生脉饮加减。
(5)脾虚湿阻
临床表现:面色白,倦怠乏力,纳少,脘腹胀满,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润或厚腻,脉细缓。若周身蒸蒸汗出,汗黏,面赤烘热,烦躁,伴四肢沉重或有关节疼痛,小便色黄短少,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沉缓,属湿热内蕴。
治法:健脾化湿,益气固表;湿热内蕴者清热利湿。
方药:健脾化湿汤加减;湿热内蕴者茵陈五苓散加减。
(6)气血瘀阻
临床表现:身体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汗出如雨,多见于年高体弱或偏瘫,属虚证;若局部汗出如雨,时轻时重,属实证。
治法:虚证益气活血,实证理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7)肾虚湿滞
临床表现:半身、全身或局部汗出,心烦,身微热,口稍渴,小便短少,神疲乏力,恶风怕冷,舌质略红少津,苔白薄,脉沉细。
治法:滋养肾阴,利水渗湿。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8)肾阴亏虚
临床表现:静坐或活动时忽而头面及胸背大汗如雨,下肢少汗,伴口咽干燥,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小便黄少,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若性格急躁易怒,舌淡红或红绛,少苔或苔白干少津,脉来弦细或时数时缓,属肝郁血虚。本病以更年期妇女多见。
治法:滋养肾阴,固涩敛汗;肝郁血虚者养血舒肝,健脾安神。
方药:麦味地黄丸加减;肝郁血虚者甘麦大枣汤合逍遥散加减。
2.外治
(1)全身多汗:五倍子研细末,温水调成糊状,临睡敷脐上,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晨起除去,每日1次。
(2)局部多汗:可选用苍术、葛根水煎外洗;或麻黄根、牡蛎各20g,龙骨、赤石脂各15g,共研细末,置纱布袋内,扑于多汗处。
3.针灸疗法
取鱼际、复溜、合谷,用补法,每日1次,连针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