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1.赵炳南治疗荨麻疹经验

中医皮肤科泰斗赵炳南教授一生学验俱丰,在研究继承历代名家诊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经验,通过大量病例,总结出了许多疗效显著的经验方。

(1)多皮饮:五加皮、干姜皮、陈皮、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扁豆皮、白鲜皮、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浮萍、当归。

多皮饮主要是针对顽固性慢性荨麻疹经常复发者,其功用是以健脾除湿治本为主,佐以和血疏风而止痒。方中五加皮配干姜皮、陈皮能除风湿散寒理气;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扁豆皮利水健脾除湿消肿;白鲜皮、牡丹皮、地骨皮可清热凉血,又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桑白皮除肺热消肿利水;复以浮萍散风解表于腠理;当归养血入血分,此二药沟通表里,调和阴阳气血。寒邪较重者,可重用干姜皮、陈皮;热邪较重者,可重用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湿邪较重者,可重用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扁豆皮;风邪较重者,可重用五加皮或加防风。多皮饮对慢性荨麻疹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方中用了十余种皮类中药,意于以皮达皮,以皮行皮。

(2)五皮五藤饮组成:牡丹皮、白鲜皮、地骨皮、桑白皮、海桐皮、夜交藤、钩藤、海风藤、青风藤、天仙藤。

此方也是主要针对慢性荨麻疹,是将多皮饮与调和阴阳基本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成。方中牡丹皮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散瘀消肿,使血热清而不妄行,血流畅而不留瘀;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是治疗皮肤病之要药;地骨皮具清热凉血,退虚热之功;桑白皮清肺热,肺主皮毛,能使药力直达病所;海桐皮祛风湿,通经络,杀虫;夜交藤养血安神,通络祛风,善止夜间皮肤瘙痒;钩藤清肝与心包之火,即清血分之热、解血分之毒,轻清透热,达邪外出,以杜疹源;青风藤、海风藤既可祛风止痒燥湿,又可温通经络气血;天仙藤属马兜铃科,考虑到此药现已少用,可选用与其功用相近的鸡血藤代替,鸡血藤既可祛风止痒燥湿,又可活血舒筋、去瘀生新、流利经脉。综观全方,皮藤相合,共奏祛风胜湿、清热解毒、通络和血之功。本方不寒不热,比较平和,加入热药中可治寒疾,加入寒药中可疗热证。

2.朱良春治疗顽固荨麻疹经验

(1)顽固荨疹散:朱良春先生治疗顽固荨麻疹,审证属风热久郁营分,反复发作多年,缠绵不愈者,自拟“顽固荨疹散”。药用:赤芍、荆芥、炙僵蚕、炙乌梢蛇、徐长卿各10g,白鲜皮、地肤子各15g,蝉衣、乌梅、生甘草各6g。此为发作时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方中荆芥、赤芍怯风凉营,蝉衣质轻性浮,达表驱风,味甘性寒,气清凉散,更有以皮行皮之功。但经验证明,蝉衣用于止痒,安眠,搜透风热,必须捣细入汤剂,故蝉衣用于散剂,其功效更著。加地骨皮亦意取以皮行皮,且地骨皮清热凉血,降泻肺中伏火,甘寒养阴,乃清肝肾虚热,即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方中赤芍去血中之热,加地骨皮去气中之热,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清肺热,导气火,亦引皮肤水气顺流而下,不嫌燥烈伤津,破耗正气,则与桑皮异曲同工。方中用白鲜皮、地肤子,亦取其善走皮肤,以皮行皮,祛风燥湿,清热解毒,白鲜皮确能通行经隧脉络,地肤子利小便,清湿热,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益精强阴,除虚热。徐长卿祛风止痒,活血解毒,乃抗过敏之首选良药,方中乌梅亦取抗过敏之意。

(2)升麻鳖甲汤:朱良春先生治疗顽固荨麻疹审属阴血虚,肝风痰瘀久郁,午后夜间瘙痒较剧者,妙用“升麻鳖甲汤”,疗效卓著。金匮方“升麻鳖甲汤”[药用:升麻18g,当归15g,川椒5g,生甘草10g,炙鳖甲30g,雄黄3~5g(经验剂量)],仲圣用治阳毒、面赤、身斑如锦纹,方意为解毒杀菌,通络散结,由表透外之方。升麻解百毒,能周转经脉,故又名周麻,与鳖甲同用,则深入阴分,透出阳分。当归养血,甘草调中,乃祛邪不忘扶正,蜀椒、雄黄意取杀菌解毒,搜泻肝风,消化痰涎久积。雄黄为硫化砷,杀菌化痰有独特功效;蜀椒当是川椒而非胡椒,川椒炒有汗,川人夏令常用以佐餐,谓可解毒解暑,雄黄镇降,川椒麻涩。取此方养血滋阴、活血通络、散结外透、化痰解毒之用,治疗肝风、痰瘀、毒邪久客皮毛腠理之间而发风瘙痒之风疹块即顽固荨麻疹颇为合拍,盖此证多营虚为本,瘀热不散,风热相搏为标,因此,治疗须以养血滋阴为主,通络活血,搜泻肝风,消化痰涎为辅。《本草纲目》谓雄黄可治风痒,与川椒相伍,搜泻肝风,其辛散峻猛之性相得益彰,可迅速消除客留皮里膜外之风邪、瘀热、痰毒、湿浊。尤其是搜风止痒之力功胜虫类药,乃速战速决之妙药也,但须中病即止,一般最多使用10剂,以免除不良反应。

3.黄尧洲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黄尧洲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常先有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或苍白色、皮肤色,或伴有水肿性红斑等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瘾疹”“赤疹”“白疹”“风湿疙瘩”“风疹块”“风瘙瘾疹”“鬼风疙瘩”“游风”“癗风”等疾病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饮食不节,复感外淫风邪所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病虽然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但所关主要脏器为心和肺。因慢性荨麻疹虽有诸多表现,但以瘙痒和风团为主。《黄帝内经》有云:“诸湿肿痒,皆属于心。”人体感到瘙痒与心有极大的关系,瘙痒甚会导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安,而睡卧不安又会加重瘙痒;风团的出现多与风邪有关。故治疗慢性荨麻疹要以重镇安神,祛风止痒为主。黄尧洲教授在长期的临床过程中,综合以上治疗思路,形成治疗本病的有效验方:生龙骨、煅牡蛎、仙鹤草、侧柏炭、地榆炭、防风、羌活、川芎、麻黄根等。方取生龙骨、煅牡蛎重镇安神、益阴潜阳,两者相须为用,心神自安;防风祛风解表、羌活祛风胜湿、川芎行气祛风、麻黄根敛汗固表,四药皆从治风入手,风去疹自消;仙鹤草、侧柏炭、地榆炭均可收敛止血,从血分入手治疗,血行风自灭。诸药合用,共奏重镇安神,祛风止痒之功。随症加减:素体虚弱,伴发过敏性鼻炎者,常加辛夷;症见全身燥热者,加用茜草凉血止血,止血溢而化陈瘀;遇热则发者,加用夏枯草;口黏舌苔黄厚腻者,加连翘、黄芩清热解毒;纳呆脘闷,脾气虚弱者,应加强健脾开胃之力,药用炒神曲、焦三仙等;心神不宁,失眠严重者,加用石决明、煅磁石,加强养心安神之功。黄尧洲教授结合现代医学“荨麻疹是皮肤黏膜的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的理论,认为调节和改善血管功能,减少和控制炎性渗出是治疗荨麻疹的关键,重用生龙骨、煅牡蛎亦是考虑到二者具有稳定血管、减少渗出的药理作用,达到治疗荨麻疹的作用。

4.我科治疗荨麻疹经验体会

(1)首当分清急与慢:急性荨麻疹经数日至数周可消退,原因较易追查,去除病因后,容易消退。风邪是其最主要的外因,常兼挟寒、热、湿邪;亦有因饮食不当致肠胃湿热者。临床辨证以实证、热证为主。单用中药治疗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当以疏风止痒为主,分别配以辛凉解表、辛温解表、散寒除湿、清热凉血、清热通腑导滞之药。常用方剂有银翘散、清热消风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汤、麻桂各半汤、九味羌活汤、凉血消风散、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枳实导滞丸、防风通圣丸、健脾丸、保和丸等。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对急性荨麻疹的抗过敏、抗炎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对轻、中型急性荨麻疹可用中医药治疗,但对急性发作的重症荨麻疹则宜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中医药在荨麻疹的急症处理方面欠缺优势。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常年不愈,病因复杂,难以查明,其病因多与肺脾肝肾功能失调,复又外感邪气有关。中医辨证以虚证、瘀证、虚实夹杂证为多。因症在外,病在内,故治法应兼顾内外,以调理脏腑为主,兼祛外邪。一般在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时,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迅速控制症状,当症状缓解后,可逐步酌情减少西药用量至停用,此后继续服用中药治疗,直至临床痊愈,疗程通常在2~3个月以上。在预防减少慢性荨麻疹的复发率方面,中医药具有明显优势。荨麻疹的复发与患者的免疫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其复发。常用方剂有益气养血、散寒固表的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益气养血、祛风止痒的八珍汤、当归饮子、四物消风散等;调补肝肾、养血息风的六味地黄丸、一贯煎、二甲汤等;活血化瘀、祛风止痒的活血祛风汤、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调摄冲任的二至丸、举元煎、丹栀逍遥丸等。

(2)辨证要抓主证:荨麻疹的主证是风团和瘙痒。风团是邪郁肌表,营卫失和的表现,邪气不同,体质不同,风团颜色不一,发作时间亦有不同。风团宣浮者多为外风所致:淡红或潮红者多为邪热,多见于蕴毒体质或血虚体质;白色者多为寒邪引起,多见于气虚、阳虚体质:紫红或暗红色多为营血瘀滞或热毒炽盛,常见于血瘀体质和蕴毒体质;于夜间发作者,多为血虚体质;于日间发作者多为蕴毒体质。瘙痒是邪郁肌表,气血不和,欲通不通的表现,因邪气性质不同,患者体质不同,其瘙痒表现亦有不同。风邪所为,其疹痒剧烈,遇风加剧或复发,往往见于气虚、阳虚和血虚体质;寒邪所致,其疹痒得热则减,遇寒加剧,亦往往见于气虚、阳虚和血虚体质;气郁者,其瘙痒则随情志的变化而变化;血瘀者,每多见于妇女冲任不调者。

(3)合理应用疏风药和活血通络药:“风为百病之长”,荨麻疹的病因多与风邪有关,风邪既可直接导致营卫不和,又可影响脏腑功能而导致营卫的生成和运行障碍。在荨麻疹的治疗中,使用疏风药的目的有以下三点。①同治内外之风。荨麻疹发生后,不论是内风还是外风,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均可使用疏风药。②畅行气血。据报道,“疏风药物不仅能疏散风邪,而且具有畅行气血的作用”,可以促使病变组织的修复与吸收。③疏风止痒。痒是一种自觉症状,中医学认为其发生是风在肌肉中,如《病源》云:“风气客于肌中,则令肌肉虚……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使用疏风药可使风邪外出,则痒自止。常用的疏风药有荆芥、防风、蝉衣、浮萍、薄荷、桑叶、白蒺藜等。

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观点,治疗荨麻疹时当用活血祛风止痒之法,尤其对于久治不愈者,在辨证的基础上选加一些活血之品,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常用的活血通络药中,热证可选赤芍、丹参、茜草、豨莶草等;寒证可选威灵仙、乌梢蛇;虚证可选当归、川芎、鸡血藤;实证选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益母草等。

(4)体质因素,重在调整:体质因素一是指体质特征有强弱的不同,这与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人体发病的内在因素;二是指中医所说的禀赋不耐,主要是机体对接触或食入某些物质不能耐受,而出现气血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在一部分荨麻疹的患者中,有时很难找到真正的诱因,即使找到了如尘螨、花粉、灰尘等,但也无法脱离这种环境,所以只有改善和调整患者体质的特异性,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才能减少复发。

(5)脏腑因素,不能忽视:荨麻疹发生于皮肤,发病的部位在肌表营卫,但其发病原因与脏腑的功能失调也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慢性荨麻疹。“肺主气,外合皮毛;脾主运化,外应肌肉”,若肺脾气虚,则营卫不足,肌肤皮毛失于温煦滋养,易感风邪,可致本病。肝藏血,主疏泄,因情志不遂,精神紧张,而肝郁不舒,气血失和,风邪内伏,可发本病。日久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气血两虚,脏腑功能失调,外邪易侵,而发本病。所以在治疗上要注意辨别脏腑的虚实,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以提高本病的辨治水平。

5.医案

医案1 曲韵,付中学.黄尧洲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7):916-918.

患者,女,35岁,主诉:全身反复出现风团8年,加重1个月余。现病史:患者2006年3月不明原因周身出现红色风团,瘙痒时轻时重。曾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荨麻疹”,予口服氯雷他定分散片治疗,病情好转。后每次发病自服抗过敏药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后缓解。现周身出现红色、形状不规则的风团数十个,时轻时重,皮疹约数小时至1天自行消退。纳可,眠差,多梦,大便略干,月经调。体格检查:全身多发红色风团,受压部位如内衣、腰带处明显,腰腹部散在抓痕及结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治则:安神止痒,凉血祛风。方药:生龙骨45 g,煅牡蛎30 g,仙鹤草30 g,侧柏炭15 g,地榆炭15 g,防风10 g,羌活15 g,川芎15 g,麻黄根6 g。水煎服,每日1剂,14剂。二诊:服药后,瘙痒减轻,风团明显减少,发作后12小时内基本消退,睡眠亦有好转。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上方加连翘15 g,14剂,水煎服。三诊:瘙痒进一步减轻,风团数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睡眠好转,大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继用上方。三诊方加减服用2个月余,基本无新发风团,夜间睡眠安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随访未见复发。

医案2 杨彦洁,黄尧洲,张贺,等.黄尧洲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二则[J].陕西中医,2013,34(7):908-909.

患者,男,25岁,初诊时间2012年6月11日。主诉:全身反复发生红色风团半年。现病史:近半年来躯干和四肢瘙痒,遇热加重,搔抓后即起红色风团,如条索状,高出皮面,甚则融合成斑片,奇痒难忍,退后不留痕迹,平素喜冷饮,大便黏腻。皮科检查:躯干可见条索状抓痕,高出皮面,散在出血点,无糜烂渗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湿热蕴结型。治则:安神止痒、清热除湿。方药:生龙骨、煅牡蛎各30g,麻黄根6g,连翘、仙鹤草、侧柏炭、大蓟、小蓟各15g,防风、生石膏、知母各10g。水煎服,每日2次。6月18日复诊,诉瘙痒减轻,搔抓后风团面积缩小颜色转淡,夜能入睡,舌红苔黄,脉滑。嘱其继用上方。7月2日三诊,诉瘙痒进一步减轻,搔抓后皮损明显减少,基本不高出皮面,颜色淡红。舌淡红苔黄,脉滑。原方减去生石膏。7月30日四诊,偶皮肤瘙痒,搔抓后可见淡红色抓痕,基本无风团,约半小时消退。大便通畅,夜间睡眠安稳,舌淡红苔薄黄,脉滑。停药后4周及8周电话随访,无复发。

医案3 杨彦洁,黄尧洲,张贺,等.黄尧洲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二则[J].陕西中医,2013,34(7):908-909.

患者,女,25岁,初诊时间2012年8月1日。主诉:全身反复出现风团3年,加重2周。现病史:患者2009年6月不明原因周身出现红色风团,瘙痒时轻时重,搔抓不能缓解。在外院诊断“荨麻疹”,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病情好转。之后每次发疹自服抗过敏药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后缓解。今年7月中旬复发,周身出现红色风团有30余个,时轻时重,皮疹12~24小时自行消退,多在夜间发作,现每晚服用盐酸西替利嗪10mg才能入睡。皮损每于月经前后加重,纳可,眠差,平素易疲乏,月经量少色淡。皮科检查:周身可见淡红色风团,四肢及肩颈部散在抓痕及血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血虚风燥型。治则:安神止痒、活血祛风。方药:生龙骨、煅牡蛎各30g,麻黄根6g,仙鹤草、侧柏炭、大蓟、小蓟各15g,防风、当归、川芎各10g。水煎服,每日2次。西替利嗪改为每晚5mg。8月8日复诊,诉瘙痒减轻,风团10余个,每晚发作后晨起基本可消退,近两晚均未服用西药,睡眠好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嘱其停用西替利嗪,上方加生黄芪10g。8月22日三诊,诉瘙痒进一步减轻,风团数量明显减少,6~10个。睡眠好,乏力症状改善,经期皮损无明显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继用上方。9月12日四诊,基本无新发风团,夜间睡眠安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停药后4周及8周电话随访,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