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诊断依据

三、诊断依据

1.发病规律 本病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男女发病率相等,个别为散发病例。一般在青春期前起病,夏重冬轻,日晒可使病情加重,此时在腋下、股内侧等多汗摩擦皱褶部位出现糜烂、结痂和较多脓性分泌物,有臭味。

2.皮肤损害

(1)好发部位:皮肤损害好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如头皮、前额、鼻两侧数部、上胸背部、腋下、腹股沟、臀沟和外阴等处,多对称分布。少数患者皮疹局限或呈线状分布。

(2)皮损特点:病初表现毛囊性丘疹,细小、坚实。逐渐增大成疣状增生的斑块,表面粗糙、有棕黄色或污灰色皮损,表面有油腻性结痂或鳞屑。揭除表面结痂形成漏斗状小斑块。

(3)甲损害:有的患者可出现甲损害,表现为甲下角化过度、甲脆易碎、V形缺损,或存在白色或红色纵纹。

3.黏膜损害特点 常有口腔黏膜损害,表现为舌与齿龈的白色小丘疹和糜烂。也可以累及口咽、食道、肛门或直肠黏膜。

4.自觉症状 多无明显不适症状,或仅有轻度瘙痒,皮损破溃时自觉疼痛。

5.组织病理 显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基底层上方棘层松解,形成裂隙性水疱,并可见圆体和谷粒。真皮浅层可见慢性炎症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