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1.名老中医经验

(1)赵炳南把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分为血热型和血燥型,对于血热型,以清热凉血活血为治疗法则,方用白疕一号(生槐花、赤芍、生地、白茅根、丹参、紫草、鸡血藤)方加减;对于血燥型,以养血润燥为治疗法则,方用白疕二号(土茯苓、鸡血藤、丹参、当归、威灵仙、山药、生地、蜂房)加减治疗。

(2)朱仁康临证中认为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证两型最为多见。血热风燥证以凉血清热解毒为治疗法则,方用克银一号方(土茯苓、草河车、丹皮、赤芍、大青叶、白鲜皮、生地、北豆根等)加减。血虚风燥证以养血活血、滋阴润燥为治疗法则,方用克银二号方(生地、丹皮、白芍、玄参、丹参、北豆根、苦参、麻仁)加减。

(3)金起凤将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辨证为血热、湿热、血燥三个证型。血热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用消银一号方(水牛角、土茯苓、赤芍、丹皮、白鲜皮、生地黄、板蓝根、银花、苦参)加减治疗;湿热证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用消银二号(生地黄、土茯苓、龙胆草、炒栀子、苦参、银花、白鲜皮、泽泻、赤芍等)加减治疗。血燥证治以清热解毒、育阴润燥,方用消银三号方(生地黄、天花粉、玄参、白茅根、当归、丹参、蚤休、银花、白鲜皮、威灵仙等)加减治疗。

(4)张志礼将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分为四型。血热证者方用凉血活血汤(板蓝根、白茅根、紫草根、茜草根、山豆根、土茯苓、大青叶、槐花、生地黄等)加减治疗;血燥证者方用养血解毒汤(鸡血藤、当归、天冬、麦冬、生地黄、丹参、赤芍、白鲜皮、土茯苓、板蓝根等)加减治疗;血瘀证者方用活血散瘀汤(土茯苓、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鬼箭羽、蛇舌草等)加减治疗;湿热证者方用自拟方(萆薢、土茯苓、车前子、泽泻、白术、生薏仁、芡实、丹皮等)加减治疗。

(5)周德瑛从脏腑论治银屑病。对于久治不愈者,皮损呈暗红色肥厚性斑块者,从肝论治,治以疏肝、活血、解毒,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于皮损颜色鲜红者,从心论治,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对于病久不愈者,皮损色淡红者,从脾论治,治以益气、养血、解毒为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对于外感后发病者,皮损呈点滴状红斑,从肺论治,治以辛凉、透表、利咽为主,方用银翘散加减;对于中老年患者,病情缠绵不愈,皮损暗红干燥,从肾论治,治以补益肝肾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6)欧阳恒从毒论治银屑病。针对本病病因及发病过程中的临床体征与表现,从热、瘀、虚入手,治疗上分别予清热、化瘀、补虚之法,而毒邪则贯穿始终。

(7)徐宜厚将寻常型银屑病分为九型辨证治疗,分别为血热证(犀角地黄汤加减),血燥证(养血润肤饮加减)、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加减)、风热证(消风散加减)、风寒证(桂枝汤加减)、湿热证(萆薢渗湿汤加减)、热毒证(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肝肾不足证(麦味地黄丸加减)、冲任不调证(二仙汤加减),同时根据皮损部位的不同,强调引经药物的运用。

(8)李志平采用泻下通腑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一般应用大、小承气汤辨证加减。但强调中病即止,泻下通腑法不可久用。

(9)张怀亮从中医“天人合一”角度认为银屑病发病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主张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加用具有解毒功效的中药,比较常用的有土茯苓、黄芩、金银花、白茅根等。

2.邹铭西治疗银屑病经验

(1)重视清热解毒利湿: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的发病与细菌、病毒的感染有关,中医亦认为其为外感邪毒,蕴于肌腠所致。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利湿的药物往往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此外,此类药物中尚有一些具有抗肿瘤,阻止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而银屑病正是一种表皮细胞过度增殖的疾病。据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半枝莲、鱼腥草、蛇舌草等药物治疗银屑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酌情选用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可扩张血管,使毒邪走散,有时可加重病情,一般首选丹参,丹参性凉,作用较为平和,兼具免疫调节作用。尽量少用破血药,以防耗伤阴血。

(3)兼顾阴液:银屑病多毒邪为患,热毒易耗伤阴液,肌肤失于濡养,应加滋阴生津药以濡润肌肤。常用二至丸、枸杞、桑椹、乌梅、甘草等。

(4)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进行皮肤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时,应该根据西医诊断,结合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与中医的每一个证或证型结合起来,找出相互的关系,把局部微观结构的变化与整个机体功能上的改变结合起来。银屑病血瘀型存在肌肤甲错,关节不利,舌质偏紫或舌有瘀斑等血瘀指征,实验研究发现,微循环检查可见皮肤微血流障碍,常有全血黏度增高,皮肤病理示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等血瘀指征,故在选方用药时应注重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银屑病以血热为其主要病机,牛、羊肉为热性发物,实验研究证明,银屑病皮疹中含有高于常人的花生四烯酸,故银屑病患者的饮食中要避免富含花生四烯酸的牛羊肉。现代研究表明,银屑病的发病与免疫有关,土茯苓、大青叶、蚤休、白花蛇舌草、紫草、板蓝根等有免疫抑制作用,黄芪、生地、沙参、石斛有免疫调节作用,银屑病早期是以活化的CD4浸润为主,故抑制CD4细胞活化的药物如Cy A等对银屑病有较好的疗效。

(5)重型银屑病的治疗体会

①脓疱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病因主要为湿热毒邪困阻皮肤,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潮红,泛发小脓疱或形成脓湖,或伴有糜烂,浸渍渗液,以腋窝、腹股沟及四肢屈侧为甚,常伴有发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可用萆薢渗湿汤和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药物有金银花、川萆薢、丹皮、黄柏、赤芍、土茯苓、鱼腥草、蒲公英、生地、玄参等。发病后期常伴有脾虚阴虚,宜在清余毒的同时佐加太子参、麦冬、山药、沙参、石斛、黄芪等补脾益气养阴之品。

②关节病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是在银屑病的基础上伴有关节红肿热痛,或晨僵、变形、活动功能障碍,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严重者膝、踝、脊柱等大关节亦可受累。中医辨证关节病型银屑病发病初期多为风湿热邪痹阻关节经络,后期常为肝肾不足,关节失养,气滞血瘀。治疗上发病初中期应以祛风燥湿、清热通络为主,可用四妙散加减治疗,常用药物有黄柏、苍术、川牛膝、苡仁、忍冬藤、桑枝、防风等。后期治宜补益肝肾,和营化瘀通络,可用独活寄生汤和桂枝汤加减治疗,常用药物有桑寄生、独活、秦艽、当归、熟地、白芍、丹参、威灵仙、鸡血藤、黄精等。

③红皮病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常由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不当或脓疱型银屑病演变而来,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潮红肿胀,大量脱屑,伴有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中医辨证红皮病型银屑病多为血热火毒炽盛所致,发病后期又常为阴虚血热或气阴不足,余毒未清。在治疗上发病初中期应凉血清热、泻火解毒,可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水牛角、生地、玄参、黄连、黄芩、丹皮、赤芍、银花、紫草、旱莲草等。若伴高热者加生玳瑁或加服安宫牛黄丸以通窍清热解毒,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泻热。后期多为阴虚血热或气阴不足,治宜养阴清热或益气养阴,可用生脉饮加味。

总之,这三种重症银屑病在发病初中期均以邪气实为主,其中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主要为湿热毒邪困阻皮肤,关节型银屑病主要为风湿热壅阻关节经络,红皮病型银屑病主要为血热火毒炽盛。病情反复发作,邪热湿毒耗气伤阴,损伤脏腑,所以本病后期常表现为阴虚气虚或正虚邪恋,余毒未清。因此,治疗这三种重症银屑病发病初中期应以清热凉血、解毒利湿驱邪为主,中后期视病情发展,应注意养阴清热,或益气养阴,或补益肝肾,和营化瘀通络。

3.黄尧洲治疗银屑病经验

(1)进行期凉血清热解毒:本期表现为短时间内新出现皮疹较多,皮损色鲜红,浸润明显,有同形反应,瘙痒较甚,口渴,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治宜凉血清热解毒,药用大青叶、板蓝根、石膏、连翘、蒲公英、鱼腥草等。

(2)静止期和退行期兼养血润燥、活血化瘀:静止期和退行期常无明显界限,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偶或无新发皮损,轻度瘙痒,旧有皮损消退较难,色黯红或黯淡,皮损范围顽固,久不见缩小,呈斑块状,局部肥厚,覆较厚鳞屑,舌黯红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治宜在清热基础上佐以养血润燥、活血化瘀,除清热药外,常加三棱、莪术、大黄、郁金、红花、川芎、当归等。因本病患者服药时间较长,且用药种类复杂,所以,黄教授选用此类兼有保护肝肾功能的中药。

(3)灵活应用镇心安神法与泻下法:对病程较长、皮损肥厚或粗糙、夜间瘙痒较重、搔抓难以自制、睡眠欠安、心情烦躁的患者,黄教授依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及患者心阴耗伤、虚阳上亢、心神失养的表现,从心论治,于清热基础上配伍龙骨、磁石、代赭石、合欢皮、制远志等以镇心养心、宁心安神。对形体壮实,肌肉丰满,皮损色鲜红、面积较大,瘙痒剧烈,面红,口气较重,溲赤便干,舌红,苔黄腻等一派热象表现的患者,黄教授基于“热盛作痒”,采用通里攻下、峻下热结法,方以大承气汤加减。

(4)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为法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黄尧洲认为,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治疗不应再施以过分攻伐之药物。应鼓舞人体自身阳气生长并佐以清热解毒之药,同时给外来邪气以出路为根本治疗原则。肾气为先天之本,补益肾气时间相对较长,同时该类药物多有滋腻之性,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故主要以健脾益胃为主,脾为后天之本,卫气生发之源,健脾以鼓舞卫气生发,抵御外邪。清热解毒之品以清气分之热和能透邪外出者为佳,防止过度使用苦寒药再次刺激疾病发展以及导致外邪内陷。引邪外出虽有汗、吐、下三法,但吐法以清肠胃之邪为主,且患者痛苦明显;汗法虽能直接清除肌表之邪,但本病发生时患者肌表血络受损,血液不能正常布达于此,汗出乏源,效果不佳。且患者肌肤处于炎症状态,汗出功能运转不利,故以渗利法为主。总结治则为健脾利湿,清热解毒。并形成了治疗本病的有效验方:茯苓皮、生薏苡仁、冬瓜皮、车前草、炒栀子、炒黄芩、连翘、忍冬藤。方取茯苓皮、生薏苡仁健脾渗湿,两者相须为用脾运自调,卫气得生;车前草归肾经,炒栀子归心经,冬瓜皮归脾经,三者均可清热凉血利湿,给邪气以出路;黄芩、连翘清气分之热,透营血分之热,防止邪气内陷,佐以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之忍冬藤,通利血脉。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之功。随症加减:身痒严重,难以安睡者,加生龙骨、石决明镇心安神;皮肤干燥脱屑者,加茜草炭、荆芥炭凉血止血,止血溢而治热灼;脾气不足,进食不佳者,加用炒神曲、焦三仙等加强健脾开胃之功;发热烦渴,气分燔灼者,加生石膏、知母,加强清热泻火之力。

4.医案

医案1 张贺,曲韵,姚春海,等.黄尧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08):91.

患者,女,35岁,2011年9月13日初诊。2011年5月初,患者发热伴咽痛1周后,胸腹部、大腿内侧出现点滴状红色皮疹,上覆银白色鳞屑,瘙痒。在当地医院诊为“银屑病”,间断服用中药汤药、外用自制药膏(具体均不详)及照射长波紫外线,新发皮损逐渐增多,瘙痒加剧。刻诊:胸腹部、四肢泛发榆钱大小鲜红色斑疹,边缘清楚,上覆较厚白色鳞屑,部分融合成片,斑疹周围红晕,伴搔痕、血痂,刮去鳞屑可见筛状出血及蜡状薄膜,夜晚痒甚,睡眠差,口干咽痛,小便黄赤,大便数日一行;舌质红,苔薄黄,脉滑。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证属血热毒盛。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药:石膏30g,板蓝根15g,紫草12g,仙鹤草30g,蒲公英30g,连翘20g,黄芩炭2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用上方1个月,口干咽痛改善,二便调,基本无新发皮疹,原有皮损鳞屑变薄,部分消退,余色素沉着,夜间瘙痒较重,心烦眠差,脾气急躁,舌红,苔薄黄,脉滑。守方加龙骨(先煎)45g,煅磁石(先煎)30g,煅代赭石(先煎)30g。继服用20剂后,无新发皮损,原有皮损大部分消退,伴较多色素沉着,基本无瘙痒,夜眠、心烦改善,无口干咽痛,舌红,苔薄黄。守方继服1月余,皮损消退,无瘙痒,仅余色素沉着,随访至今未复发。

医案2 宋世珅,王雄,付中学,等.黄尧洲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2):1051-1052.

患者,男,72岁,周身皮肤泛红发热3天,伴脱屑2天。银屑病病史10年,平素服用中药汤剂治疗,症状控制尚可,以躯干四肢分布数个约0.5 cm直径的皮损伴有少量鳞屑为主要表现;类风湿关节炎病史20年,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8 mg/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半月前关节肿痛情况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风湿科,加大激素剂量到20 mg/日,治疗后症状好转。遂减激素剂量10mg/日,停药三日后出现皮损加重,遂门诊就诊。现症状:全身皮疹,仅鼻尖存在正常皮肤,皮损相互融合成片,上伴有少量鳞屑,瘙痒明显,皮温高,乏力,双下肢中度指凹性水肿,纳可,眠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绛苔黄腻,脉数疾。西医诊断: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治则: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方药:茯苓皮30g,生薏苡仁30g,冬瓜皮30g,车前草30g,炒栀子15g,炒黄芩15g,连翘25g,忍冬藤25g,生龙骨45g,煅牡蛎30g,地榆炭30g。水煎服,日1剂,共7剂。维持激素量10mg/日。二诊:皮损颜色变淡,以淡红色为主,周身脱屑明显,瘙痒减轻,皮温稍高,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乏力头晕好转,纳可,睡眠稍差,大便干,小便淡黄,舌红苔黄,脉滑。前方加荆芥炭25g,茜草炭25g,去炒黄芩,激素量维持同前。三诊:皮损基本好转,仍以发病前皮损为主,其余症状好转,只眠稍差。调整方药为寻常银屑病方:生龙骨45g,石决明30g,白花蛇舌草25g,蒲公英30g,猫爪草25g,大青叶15 g。维持3周后减激素到8 mg/日,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症状未加重。继服中药3周,皮损稳定未加重。

按:初诊考虑该病属撤减激素过快而致银屑病加重,转化成红皮病型银屑病,属外来阳气消退过快,内生阳气不能与邪气势力相当而发病;患者一派湿热之象,热邪灼伤血络导致气血外溢,不能布达,而生皮肤泛红脱屑伴有痒感;血热扰心导致失眠;正邪交争剧烈,邪盛正不衰。故宜采用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为法,并安心神,促睡眠,鼓舞正气生长。复诊患者症状减轻,但脱屑增多,下肢仍有浮肿,考虑血络灼伤明显,血溢脉外而导致血虚不荣,故采用凉血止血法。同时减少过于燥湿药物,防止耗血。三诊红皮病症状好转,故以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为主,因仍有睡眠不佳,以清热解毒配以镇心安神药稳定症状,为减少激素用量创造条件,防止激素使用时间过长导致内生阳气能力下降,并防止激素其他不良反应,改善其后。

医案3 张贺,曲韵,陈乐君,等.黄尧洲运用中药治疗蛎壳状银屑病1例[J].河南中医杂志,2014,33(4):616.

患者,男,22岁,全身红疹及白屑3个月,于2012年4月24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感冒后,胸腹部起红斑疹,表面有白屑,至外院治疗口服中药(具体不详)、激素(具体不详)等,病情控制不佳。停药后病情发展迅速,皮损泛发全身,白屑增厚,遂来我科就诊。患者烦躁善怒,口干,便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患者既往无其他疾病及家族遗传病史。检查:发育营养中等,一般体检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头皮、躯干、四肢皮肤色鲜红,上密布甲盖至蚕豆大小乌褐色鳞屑痂,重叠堆积,状如蛎壳,伴散在抓痕血痂。鳞屑强行剥离后底面可见筛状出血点。头发呈束状。腹围鳞屑痂融合成大片。西医诊断:蛎壳状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治疗:中医辨证为热毒炽盛,治以清热解毒。予汤药口服,处方:猫爪草15g,板蓝根15g,生石膏25g,连翘20g,蒲公英30g。30剂,日1剂,水煎内服。后继续用此方加减治疗1个月余,共服药74剂,症状改善明显,皮损接近正常皮色,仅余色素沉着,无鳞屑。至今患者病情稳定,仍在进一步随访中。

按:蛎壳状银屑病未见有统计资料,但有少量个案报道,治疗一般为内用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药、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维生素类药物等配合或单独外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类、免疫抑制药等。中医认为此病属“白疕”“白壳疮”“松皮癣”等范畴,尚无统一辨证分型。患者皮肤色鲜红,伴口干、便干、溲赤等,中医认为是热毒炽盛所致,黄尧洲教授予其清热解毒中药口服,2个月余临床治愈,体现了中医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