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医治疗
1.系统用药
(1)甲氨蝶呤:是最早用于中、重度银屑病系统治疗的药物,可阻止快速增殖表皮细胞的DNA合成,抑制T、B淋巴细胞活性,减少细胞因子的分泌。一些回顾性的研究和历史用药经验均肯定其疗效,且相对安全。甲氨蝶呤开始治疗银屑病时应先用试验剂量,并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可灵活调整剂量或改变给药途径,应特别注意剂量,推荐起始剂量为每周5~15mg,维持剂量为每周5~22.5mg。
(2)维A酸:主要作用有调节组织和细胞分化,调节细胞免疫及抗肿瘤。主要用于严重或对常规治疗抵抗的银屑病患者,对红皮病型和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疗效较好。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致畸、皮肤及黏膜干燥、脱发、血脂增高、ALT升高甚至肝坏死等。其治疗银屑病应从小剂量(10~20mg/日)开始,逐渐加量,取得满意疗效后需减量维持。
(3)环孢素:环孢素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银屑病。起始剂量为2.5~3 mg/(kg·日),最大不超过5 mg/(kg·日)。常见不良反应为明显的肾毒性、血压升高,电解质紊乱等,高昂的价格限制其临床推广。
(4)生物制剂:目前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生物制剂有阿法赛特(Alefacept)、依法利珠(Efalizumab)和依那西普(Evanercep)。生物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起效快、疗效较强,且无常规系统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通常在停药一段时间后,病情仍会复发,其昂贵的价格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推广。
2.局部用药
皮损面积小于体表面积3%的限局性银屑病,推荐单用外用药治疗。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他扎罗汀联合和序贯疗法常为临床一线治疗。
(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制剂在治疗银屑病中应用广泛,外用起效迅速,控制炎性反应和减轻瘙痒有明显作用,但长期使用可引起皮肤菲薄、毛细血管扩张、感染、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大面积长期应用强效类固醇激素可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停药后可诱发脓疱型或红皮型银屑病。
(2)维生素D3衍生物:维生素D3衍生物是治疗银屑病常用而有效的外用药之一,包括钙泊三醇、他卡西醇等。其通过抑制表皮细胞增殖、促进正常分化,从而发挥抗炎作用。维生素D3衍生物与皮质激素局部序贯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及更小的不良反应。
(3)他扎罗汀:可与维A酸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细胞基因的转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确认。有研究表明,用他扎罗汀治疗的银屑病患者对全部皮损的治愈率可达28%~40%,靶损害的治愈率可达40%~52%。他扎罗汀禁用于妊娠或准备妊娠的患者。
(4)他克莫司:他克莫司是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药,可以阻断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同时抑制炎性多种因子的产生及释放。他克莫司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局部刺激,但多为轻至中度,持续时间短,不影响继续用药,不会出现激素类样不良反应。目前,他克莫司被认为是治疗颜面部、会阴部银屑病的首选药物。
(5)吡硫锌气雾剂:吡硫
锌气雾剂主要成分是0.2%吡硫
锌及0.1%甲基乙基硫酸钠,可以有效抑制表皮细胞的过度增殖,防止表皮角化不全和过度,缓解皮肤瘙痒。其对红斑及红丘疹的消退作用最强,起效快,喷雾式给药,避免涂抹药物对皮损的机械性刺激,使用方便,药物均匀吸收,适合于毛发部位。
3.物理治疗
(1)长波紫外线联合补骨脂素(PUVA):口服或外用8-甲氧补骨脂或5-甲氧补骨脂,2小时后进行长波紫外线照射。研究表明:紫外线和PUVA治疗银屑病的基本机制是诱导T细胞亚群的凋亡。PUVA短期治疗可出现皮肤瘙痒、红斑、烧灼、头痛等不良反应;长期治疗则有增加皮肤光损害和产生皱纹、色素沉着及皮肤癌变的风险。
(2)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有研究证实,NB-UVB对银屑病的疗效机制在于诱导T细胞凋亡,减轻表皮的炎症反应。NB-UVB治疗银屑病的剂量一般都根据最小红斑剂量(minimal erythematous dose,MED)而定,一般初始照射剂量定为50%~70%MED,以后根据皮肤的反应递增。NB-UVB短期不良反应有红斑、色素沉着、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疼痛,长期的不良反应是光老化及可能致癌。
(3)光动力疗法(PDT):目前治疗银屑病等皮肤疾病的相对新的一种方法。它与其他形式光疗相比,优势之一就是没有致癌的影响,一般是每周治疗1~3次,治疗周期为12周。
4.心理治疗
银屑病患者在这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中,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烦恼和自卑等不良心理反应。国内报道皮肤科病房护理人员对银屑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量表评分和住院总时间均明显缩短,经济负担也显著下降。有学者建议心理医生和临床医生共同进行行为干预,有助于银屑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