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湿疹
湿疹(eczema)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ekzein”,意思是“起泡”或者“煮沸”。Baer将湿疹描述为“瘙痒性丘疱疹,急性期伴有红斑和水肿,重者可有渗出及结痂,慢性期仍保留丘疱疹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皮肤明显增厚,同时伴有苔藓化和鳞屑。”以上描述了湿疹从起病到发展,由急性到慢性的过程,揭示了湿疹各时期的基本特征。湿疹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包括头面部、耳后、颈部、背部、四肢屈侧、乳房、手部、外阴等部位,常对称分布。皮疹形态多样,急性期特征性皮疹为红色斑疹、丘疹、丘疱疹、水疱等,伴有渗出及痂皮,亚急性及慢性期则往往表现为苔藓化斑块、鳞屑及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
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发病率非常高,往往占门诊病例的15%~30%。国外调查显示所有类型湿疹的发病率为18%,其中异位性皮炎为7%,汗疱性湿疹和钱币性湿疹分别占2%。近年来由于化学制品的滥用、空气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等因素,湿疹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999年在英国儿童中患病率估计有15%~20%,丹麦、澳大利亚分别占21.3%和30.8%。有报道在近30年内其患病率增加了2~10倍。
湿疹在中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目前已知最早并明确湿疹诊断的记载见于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入口者不可治”。随后,随着古代医家对湿疹认识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命名方式,其中一大类以“疮”为命名者,如《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中提到的“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后成疮,汁出浸渍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外科启玄》把眉部湿疹叫“恋眉疮”,足踝部湿疹叫“湿毒疮”,曰“凡湿毒所生之疮皆在于二足胫、足踝、足背、足跟,初起而微痒,爬则水出,久而不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把鼻部湿疹叫“鼻瓷疮”,记载到:“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薛氏医案》把头面部湿疹叫“头面疮”,脐部湿疹叫“脐疮”。而《外科启玄》中提到的“胞漏疮”指的是阴囊湿疹等。在中医古籍中以“癣”命名湿疹者亦很常见,有时把“疮”和“癣”混称,把湿毒疮叫“湿癣”,慢性的叫“干癣”,把有形而有分泌物的称为“疮”,高出皮肤如苔藓之状,无分泌物渗出的称为“癣”,如《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湿癣候》中有“湿癣者亦有匡廓如虫行,浸淫赤湿、痒搔之多湿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在干癣候中有“干癣但有轮廓,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若其风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入深”,故无汁为“干癣”也即是现代所说的慢性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