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五、中医特色治疗

以清热解毒为主。长期复发性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或兼养阴清热或健脾和胃,应坚持治疗以减少复发。暑疖需兼清暑化湿,对伴消渴病等慢性病者,必须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1.内治法

(1)辨证论治

①热毒蕴结证

证候: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轻者疖肿只有1~2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证候: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③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证候:疖肿泛发全身各处,成脓、收口时间均较长,脓水稀薄,常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

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④暑热浸淫证

证候: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色丘疹,表面有脓头,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皮疹泛发,多见于面、胸、背部;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等;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疖在头面部,加野菊花、防风;热毒内盛者,加黄连、黄柏、山栀;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

(2)中成药

①清解片。成人每次5片,每日2~3次吞服;儿童减半量;婴儿服1/3量。

②六神丸。成人每次10粒,每日3次吞服;儿童减半量;婴儿服1/3量。

③点舌丸。成人每次2粒,每日3次吞服;儿童减半量;婴儿服1/3量。

2.外治法

(1)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也可用鲜野菊花叶、蒲公英、芙蓉叶、龙葵、败酱草、丝瓜叶取其一种,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天1~2次,或煎后每日外洗2次。

(2)脓成宜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

(3)其他疗法

①耳针。选取神门、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位,中强刺激,留针1~2小时,或采用埋针、压丸法。

②毫针。取穴灵台、委中,发生于头面部者加合谷;发生于上肢及背部者加曲池、外关;发生于臀部及下肢者加足三里,直刺1.0寸,采用泻法,留针20分钟。

③挑刺疗法。患者取俯卧位,寻找背部皮疹,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挑刺,针尖斜刺入皮疹底部约1分,迅速将针上挑,双手拇指挤压针孔周围,少量出血后,用消毒棉签擦净,每次挑十余针,隔日治疗一次。

④艾灸法。将艾条点燃,置于疖肿上方,以回旋方式施灸,距离以患者能耐受热力为度;或将生姜切成薄片,两边均匀涂以凡士林,将姜片附于皮疹之上,上置点燃艾条,以患者可耐受为度,以上两法均为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左右。

⑤火罐疗法。取穴大椎、身柱、心俞、肝俞、膈俞、脾俞等,以刺络拔罐法,留罐15分钟,隔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