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九、经验体会及医案

1.名医经验

(1)朱仁康经验(摘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朱老将红斑狼疮分为五型,现分述如下。

①毒热型。相当于急性及亚急性期。证属:毒热入于营血,血热络损,血溢成斑。治则大剂凉营清热,消斑解毒。方剂: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加味。药用:广犀角末(冲)6g,丹皮9g,赤芍9g,鲜生地黄30g,生石膏30g,知母9g,生甘草6g,玄参12g,银花30g,连翘9g,鲜茅芦根各30g,紫草15g。加减:舌苔黄加川连6g,黄芩9g;舌绛苔光加麦冬9g,天花粉9g。

②虚热型。多见于亚急性期,病情尚有波动。证属:阴虚内热,水亏火旺。治则:滋肾养阴、凉血清热。方剂:知柏地黄汤加减。药用:生地黄30g,丹皮9g,茯苓9g,泽泻9g,知母9g,川柏9g,玄参12g,玉竹9g,女贞子9g,旱莲草9g。

③心伤型。检查心电图有异常,或见心肌炎、心膜炎、心包炎等。证属:内伤心气,气血两虚。治则:养心安神,气血双补。方剂:养心汤加减。药用:白人参(先煎)3g,黄芪15~30g,丹参15g,炒白术6g,熟地黄12g,当归9g,茯苓9g,五味子9g,远志9g,酸枣仁12g,浮小麦15g,炙甘草9g。

④阳虚型。检查肾功能不正常,尿中有蛋白、颗粒管型等。证属:病久损伤脾肾,脾肾阳虛。或因久热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气血两亏。治则:温肾壮阳,健脾利水。药用:黄芪15g,茯苓9g,山药9g,炒白术9g,菟丝子9g,鹿角胶9g,怀牛膝9g,川断9g,仙灵脾9g,巴戟天9g,胡芦巴9g,车前子6g。加减:如见阴阳俱虚之证,加龟甲、知母、黄柏之类。肾虚不能固摄则尿频,去车前子、牛膝,加以固摄之品,如桑螵蛸9g,五味子9g。

⑤肝郁型。盘状红斑狼疮多属于此型。证属:损伤肝脾,气滞血瘀。治则:舒肝和脾。方剂:逍遥散加减。药用:当归9g,赤白芍各9g,丹参12g,陈皮6g,柴胡6g,茯苓9g,郁金9g,延胡9g,川楝子9g。加减:肝脾肿大,体实者酌加三棱、莪术。脸生红斑可加茜草、红花、紫草活血化瘀。妇女月经失调,可加月季花、玫瑰花之类。

(2)禤国维经验(摘自《国医大师禤国维》)

禤国维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以下几点。

①病机以肾虚为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本病发病无论外感、内伤,或饮食劳欲情志所诱,诸多因素必本于机体正气亏虚,肾元不足。本病虽以肾虚为本,但常见诸多毒瘀标实之象。而毒瘀痹阻的标实之象,或多或少,或隐或现,或以为主,或以兼夹,本虚标实,变化多端,局部致皮肤、肌肉、关节受累,甚则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俱损,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反复迁延,故临床辨证须明辨虚实、主次,要抓主要矛盾,宜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首先运用西医学检验手段,对本病进行确诊,然后再运用中医四诊八纲进行辨证分型施治。

②补肾阴,标本兼治,宜药治食疗并重。养阴的含义有补阴、清热、生津、润燥4个方面,其常选用生地黄、麦冬、玄参、何首乌,石解、炙龟甲、玉节甲、枸杞子、南沙参、北沙参、太子参、芦根、知母等滋肾补阴,养血柔肝之品以固其本,喜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液、沙参麦冬汤等方。选用松软可口的食物,尤其须选用新鲜、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海洋生物,包括牡蛎、乌贼、短鞘章鱼、食用蛤、海参、鱼鳔等,此类食物,具有滋阴养血、补肾益精功效,含有大量的大分子胶原蛋白以及肌红蛋白、胱氨酸等营养物质,易于人体的吸收与利用。某些食用真菌类,新鲜水果及蔬菜,也由于鲜美可口、富含人类所需的多种物质也可选用。总之,食谱不宜太简单,营养成分要均衡,不必毫无根据地忌口。

③实事求是,强调防治结合;重疗效,提倡中西并举。目前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等是治疗SLE有效的方法,但长期大剂量应用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有时甚至大于其治疗作用。故主张在疾病初期,病情活动期,有高热、关节痛、斑疹等,以激素治疗为主,迅速给药,保护重要脏器,同时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护阴的中药。病情控制后,以中药为主,调节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辨证的基础上常选用具有激素及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甘草、肉桂、鹿茸、冬虫夏草、杜仲、补骨脂、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延胡索、法半夏、雷公藤及火把花根等。

2.医案

(1)赵炳南医案(摘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王某,女,45岁,病历号:877676,初诊日期1972年2月22日。患者自1971年12月份开始不断发热,时高时低一直不退,过1个多月后在面部发现红斑,后经某医院检查血中找到狼疮细胞,确诊为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给泼尼松治疗,稍有控制,但不能戒量,稍戒量症状即加重。目前虽然每日服用泼尼松30mg,仍有低热,自觉全身乏力,手足心发热,自汗,关节酸痛,头晕,遂来我院门诊治疗。检查:体温37.5℃,面部有典型蝶形红斑,肝脾(-),心脏(-),白细胞计数4800/mm3,血沉24mm/小时。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性狼疮。脉象:沉细无力舌象:苔白腻,舌质淡。中医辨证:阴血虚亏,毒热未清。立法:养阴补血,凉血解毒。方药:黄芪50g,黄精25g,鸡血藤50g,秦艽50g,乌梢蛇10g,丹参50g,莲子心20g,玉竹15g,白人参10g,白芍25g,当归25g,女贞子50g,熟地黄50g,川连10g。按上方曾加减使用过冬虫夏草、漏芦、枸杞子、山萸肉等,1个月以后,关节疼痛渐止,低热渐退,自汗已止,唯自觉仍有头晕。在上方基础上曾加减使用茺蔚子15g,钩藤15g,川芎15g等药连服7剂,头晕亦明显减轻。1973年1月25日复查白细胞计数6500/mm3,血沉14mm/小时。服药三个月后,泼尼松每日口服5mg,病情稳定,门诊继续观察。1974年已恢复半日工作。

(2)禤国维医案

梁某,女,22岁。初诊:2009年12月28日。

主诉:因面部、双手足红斑、丘疹伴疼痛4个月来诊。现病史:患者于今年8月左手指指尖出现红斑、丘疹,自觉疼痛。随后双手手指及手背出现类似皮疹,指尖较为密集,自觉疼痛,1个月前出现四肢关节疼痛,晨起明显。3周前,患者面部、前胸及右足趾出现红斑、丘疹,自觉疼痛。2周前,患者就诊当地医院,考虑为真菌性皮肤病,予抗真菌外用药物治疗,经治疗,病情无缓解。近日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刻诊:神清,精神尚可,低热,双面颊、前胸、双手足散见红斑、丘疹;自觉疼痛,双肩关节、膝关节疼痛,晨起明显,时有腰酸痛;口干,纳可,眠一般,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细。专科检查:双面颊、前胸、双手足散见红斑、丘疹。双面颊、前胸散在绿豆至黄豆大小浸润性红斑、丘疹。双手及右趾见散在暗红色斑疹,双手指皮疹较为密集。未见口腔溃疡,无明显网状青斑,雷诺征(-)。理化检查:2009年12月20日查白细胞:3.39×109/L,中性粒细胞0.336,淋巴细胞0.54,单粒细胞0.121,中性粒细胞1.14×109/L,红细胞5.76×109/L。尿常规:白细胞(+),蛋白(+),潜血(+)。血沉:21mm/小时。自免12项ANA(+),颗粒型,1:320,抗SSA(+),抗Sm(+),抗U1-RNP(+)。风湿3项无异常。中医诊断:红蝴蝶疮(阴虚内热)。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治则治法:滋阴清热,活血通络。中药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泽泻15g,生地黄15g,苡米30g,丹皮15g,山萸肉15g,赤芍20g,鱼腥草10g,土茯苓30g,首乌藤15g,鸡血藤15g,秦艽15g,甘草5g。其他治疗:泼尼松,30mg,口服,每日1次;碳酸钙维D3片,0.6g,口服,每日1次;盐酸雷尼替丁胶囊,0.15g,口服,每日1次;滋阴狼疮胶囊5粒,口服,每日3次。

二诊:2010年1月4日。双面颊、前胸、双手足皮疹转淡。无发热,精神可,双面颊、前胸、双手足皮疹转淡,手足皮疹疼痛减轻。双肩关节、膝关节疼痛缓解。口干,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细。中药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黄15g,丹皮15g,秦艽15g,山萸肉15g,泽泻15g,首乌藤15g,赤芍20g,鸡血藤15g,甘草5g,地骨皮15g,青蒿10g,玄参15g。其他治疗:泼尼松,30mg,口服,每日1次;碳酸钙维D3片,0.6g,口服,每日1次;盐酸雷尼替丁胶囊,0.15g,口服,每日1次;滋阴狼疮胶囊,5粒,口服,每日3次。

三诊:2010年1月18日。双面颊、前胸、双手足皮疹进一步转淡。无发热,双面颊、前胸、双手皮疹进一步转淡,手足皮疹轻微疼痛。口干缓解,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复查:补体C3,0.74g,总补体CH 5017U/ml;尿常规、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中药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黄15g,丹皮15g,山萸肉15g,泽泻15g,太子参15g,赤芍20g,鸡血藤15g,秦艽15g,甘草5g,地骨皮15g,青蒿10g,玄参15g,芡实15g。其他治疗:泼尼松,30mg,口服,每日1次;碳酸钙维D3片,0.6g,口服,每日1次;盐酸雷尼替丁胶囊,0.15g,口服,每日1次;滋阴狼疮胶囊5粒,口服,每日3次。

四诊:2010年2月1日。双面颊、前胸、双手足皮疹转暗。无发热,双面颊、前胸、双手足皮疹转暗,手足皮疹无疼痛。无口干,无腰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细。中药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泽泻15g,生地黄15g,丹皮15g,山萸肉15g,太子参15g,赤芍20g,鸡血藤15g,秦艽15g,甘草5g,地骨皮15g,青蒿10g,玄参15g,芡实15g,薄盖灵芝15g。其他治疗:泼尼松,30mg,口服,每日1次;碳酸钙维D3片,0.6g,口服,每日1次;盐酸雷尼替丁胶囊,0.15g,口服,每日1次;滋阴狼疮胶囊,5粒,口服,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