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医案1 杨素清,苗钱森,王玉玺.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66-167.
患者,女,37岁,汉族,无业人员,黑龙江省富锦市人。初诊日期:2012年1月13日。
病史:患者2个月前,四肢散见红斑、结节,伴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局部压痛明显,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结节性红斑”,给予解热镇痛类药物治疗,疗效不显。
刻诊:四肢伸侧散在淡红斑、结节,质硬,最大硬结直径约3cm,皮疹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散在孤立,未见融合,局部压痛,无发热,伴怕冷怕热,手足心凉,倦怠乏力,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
中医诊断:瓜藤缠。
西医诊断:结节性红斑。
中医辨证: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营卫失和,卫不外固,寒湿侵袭,营不内守,血行瘀滞,流注经络,客于肌肤。
治则:养血和营,散寒除湿,软坚散结。
方药:香附15g,当归15g,红花10g,王不留行15g,忍冬藤60g,虎杖30g,丹参30g,羌活10g,防风10g,川芎10g,赤芍15g,桂枝15g,茯苓20g,细辛5g(先煎)、生地黄10g,牛膝15g,白术15g,焦三仙各10g,独活15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
二诊:2012年1月20日。患者症状大减,结节消退,关节已不痛,伴眼痒干涩,大便偏稀。
继服前方加败酱草30g,菊花20g。服7剂。
三诊:2012年1月27日。症状基本消失,诸症皆消。
继服前方7剂,巩固疗效。
医案2 杨素清,苗钱森,王玉玺.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66-167.
患者,女,31岁,汉族,个体(销售纺织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初诊日期:2012年1月25日。
病史:患者5天前于食用海鲜之品后,出现发热恶寒,倦怠乏力等不适之症,而后于四肢可见红斑、结节,伴疼痛明显。
刻诊:四肢鲜红色红斑、结节,高出皮面,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自觉疼痛,压之更甚,伴发热38℃以上,血常规示白细胞数10.51×109/L,抗“O”及结核菌素试验均为正常,红细胞沉降率34mm/小时,乏力体痛,手足心热,心烦不寐,食欲不振,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微数。
中医诊断:瓜藤缠。
西医诊断:结节性红斑。
中医辨证:血分热盛,外感湿邪,湿热交阻,化瘀成痰,阻滞经络,发于肌肤。
治则:清热利湿,化痰散瘀,通络止痛。
方药:土茯苓40g,黄柏15g,苍术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15g,虎杖30g,生薏苡仁30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赤芍15g,白茅根30g,黄连10g,连翘15g,金银花20g,栀子10g,鬼箭羽30g,紫草15g,玄参15g,牡蛎(先煎)30g、鸡血藤30g,川牛膝15g,木瓜30g,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
二诊:2012年2月2日。患者症状减轻明显,结节颜色变淡,质地变软,身热退。
继服前方加夏枯草30g。服7剂。
三诊:2012年2月9日。上肢皮疹已不明显,下肢结节扪及不到,但遗有色素沉着。
方药:桂枝10g,茯苓15g,赤芍15g,桃仁10g,牡丹皮10g,怀牛膝15g,忍冬藤60g,鸡血藤30g,服7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