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五、中医特色治疗

(一)辨证治疗

1.风热证

证候:多见于急性荨麻疹,发病急,风团密集成片,其色鲜红,灼热剧痒:伴有发热咽痛,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或弦数。

治则:以疏风清热止痒为主。

代表方剂:秦艽牛蒡汤加减。

处方:秦艽15g,牛蒡子10g,黄芩10g,栀子15g,生地黄15g,白鲜皮30g,海桐皮15g,丹皮10g,当归10g,生甘草6g。

加减:伴有发热、属风热炽盛者加生石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咽红肿痛明显者加金莲花、银花,血热重者加赤芍。

2.风寒证

证候:此证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风团色白,遇风遇冷皮疹加重,遇热则轻,痒甚;伴恶寒,口不渴;舌质淡胖,苔白,脉浮紧。

治则: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麻黄汤加减,若素体虚寒,复感风邪者,可用阳和汤加减。所以在治疗时要分清是外感风寒引发,还是内寒招致风邪所致。

处方:麻黄6g,桂枝10g,芥穗10g,防风10g,生地黄15g,白鲜皮15g,当归10g,甘草6g。

3.湿热证

证候:多见于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表现为风团较大,融合成片,皮损灼热而痒,经久不退;常伴有胃脘胀满,腹痛腹泻,口渴;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宜清热除湿疏风健脾。

代表方剂:清脾除湿饮加减。

处方:黄芩10g,黄连10g,栀子15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白鲜皮30g,芥穗10g,当归10g,甘草6g。

加减:若苔厚腻、湿热重者加黄连、大黄,以湿邪困脾为主的加厚朴、白术等,痒甚者加苦参、地肤子。

4.风湿证

证候:多见于慢性荨麻疹、人工性荨麻疹,风团成片,时隐时现,久治不愈;舌淡苔白,脉沉缓。

治则:健脾化湿,祛风止痒,调和气血。

代表方剂:多皮饮加减。

处方:茯苓皮15g,陈皮10g,冬瓜皮30g,桑白皮6g,大腹皮10g,干姜皮10g,白鲜皮30g,当归10g,甘草6g。

加减:久治不愈少苔者加地骨皮,风湿重者加五加皮,舌质红者加丹皮。

5.气血虚证

证候:风团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午后或夜间和劳累时皮疹加重;伴有神疲乏力,心烦易怒,口干;舌淡少苔,脉沉细。

治则:养血益气,祛风固表。

代表方剂:当归饮子加减。

处方:当归10g,生地黄15g,白芍10g,生黄芪10g,茯苓15g,防己10g,荆芥穗10g,刺蒺藜15g,白鲜皮30g,甘草6g。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阴虚血亏明显者加元参、熟地黄等。

6.肠胃实热证

证候:风团出现时可伴有脘腹疼痛,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甚至恶心呕吐;苔黄腻,脉滑数。部分患者有肠道寄生虫。

治则:疏风解表,通腹泄热。

代表方剂:防风通圣散和茵陈蒿汤加减。

处方:茵陈20g,黄芩10g,滑石15g,栀子10g,当归10g,白芍15g,防风10g,土茯苓20g,甘草10g。

加减:便秘者,加制大黄(后下)、枳壳;腹泻者,加银花炭、炒黄芩;有肠道寄生虫病者,加乌梅、槟榔。

7.冲任失调证

证候:常在月经前数天开始出现风团,往往随着月经的干净而消失,但在下次月经来潮时又发作;常伴有痛经或月经不调;舌质正常或色淡,苔薄,脉弦细或弦滑。

代表方剂:调摄冲任,选用四物汤和二仙汤加减。

处方:仙茅10g,仙灵脾10g,知母10g,黄柏15g,当归10g,川芎10g,生熟地黄各20g,白芍10g,益母草20g,柴胡10g,甘草6g。

加减:若月经不调,经色黯,有血块者,可加桃仁、红花、丹参等药。若肝郁气滞冲任失疏所导致者,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以上为荨麻疹辨证论治的常见证型,虽有不同分型,但临床上一致认为初发、急性者多属实证,治以疏风清热或祛风散寒为主;久则慢性者多属虚证,以益气、养血、固表为主。

(二)辨病治疗

荨麻疹其成因有外因引起者,有内因引起者,也有内外因相合者。急性荨麻疹多见于风热、风湿两型,应投以疏风清热或祛风胜湿之法,易于收效。慢性荨麻疹多顽固难愈,必须仔细审证求因,方能得治。如风邪久郁未经发泄,可重用搜风药驱邪外出。又如卫外失固,遇风着冷即起,则宜固卫御风。又有既有内因,又复感风邪触发者,如饮食失宜,脾虚失运,复感外风,而致胃痛、呕吐、腹痛、便泄,应予温中健脾,理气止痛。此外又有内因血热、血瘀致病者。血热生风者,常见皮肤灼热刺痒,搔后立即掀起条痕,所谓外风引动内风,必须着重凉血清热,以息内风。血瘀之证,由于瘀血阻于经络肌腠之间,营卫不和,发为风疹块,应着重活血祛风,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更有寒热错杂之证,又当寒热兼治。总之病情比较复杂,应当详究,审证求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能得治。

1.急性荨麻疹

由于风热外袭,证见风疹色红,成片,痛痒不止,重则面唇俱肿;汗出受热易起,或有咽干心烦;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滞数。治以疏风清热,佐以凉血。方用消风清热饮(荆芥9g,防风9g,浮萍9g,蝉蜕9g,当归9g,赤芍9g,大青叶9g,黄芩9g)或疏风清热饮加减(荆芥9g,防风9g,牛蒡子9g,刺蒺藜9g,蝉蜕9g,生地黄15g,丹参9g,赤芍9g,炒栀子9g,黄芩9g,金银花9g,连翘9g,生甘草6g)治之。

又有风热之邪久郁,未经发散,风疹发作一二年不愈,证见疹发大片焮红,舌质红苔黄。治以搜风清热,用乌蛇驱风汤,药用(乌蛇9g,蝉蜕6g,荆芥9g,防风9g,羌活9g,白芷6g,黄连9g,黄芩9g,金银花9g,连翘9g,甘草6g)。

2.冷激型荨麻疹

由于卫外失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受风着凉后,即于露出部位发病。证见风疹块色淡红或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紧或缓。治以固卫和营,御风散寒。以固卫御风汤加熟附子治之。药用黄芪9g,防风9g,炒白术9g,桂枝9g,赤芍9g,白芍9g,生姜3片,大枣7枚,熟附子3g。

3.肠胃型荨麻疹

由于脾胃失健,外受风寒。证见身发风块;胃纳不振,腹痛腹胀或恶心呕吐,大便溏泻;苔白或腻,脉弦缓。治以健脾理气,祛风散寒。以健脾祛风汤(苍术9g,陈皮6g,茯苓9g,泽泻9g,荆芥9g,羌活9g,木香3g,乌药9g,生姜3片,大枣5枚)。或搜风流气饮(荆芥9g,防风6g,菊花9g,白僵蚕9g,白芷6g,当归9g,川芎6g,赤芍9g,乌药9g,陈皮6g)治之。

4.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

中医称为风瘾疹,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所致。一般起风块较少,每到晚间皮肤先感灼热刺痒,搔后随手起红紫条块,越搔越多,发时心中烦躁不安;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滞数。治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凉血消风散(生地黄30g,当归9g,荆芥9g,蝉蜕6g,苦参9g,刺蒺藜9g,知母9g,生石膏30g,生甘草6g)。

5.慢性荨麻疹

由于瘀阻经隧,营卫之气不宣,风热或风寒相搏,证见:风疹块暗红,面色晦暗,口唇色紫,或风疹块见于腰围、表带压迫等处;舌质紫暗,脉细涩。治以活血祛风为主,方用活血祛风汤(当归尾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荆芥9g,蝉蜕6g,刺蒺藜9g,甘草6g),或通络逐瘀汤加减(地龙12g,皂角刺9g,刺猬皮9g,桃仁9g,赤芍9g,金银花9g,连翘9g。风热加金银花,连翘;风寒加麻黄、桂枝)。

(三)常用中成药

1.防风通圣丸

药物组成:防风、荆芥穗、麻黄、桔梗、薄荷、连翘、黄芩、栀子、大黄、芒硝、石膏、白术、川芎、滑石、当归、甘草、白芍。

功能: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表里同病,气血俱实之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体虚便溏者慎用。

2.消风止痒冲剂

药物组成:防风、荆芥、蝉蜕、当归、石膏、亚麻子、地骨皮、苍术、地黄、关木通、甘草。

功能:疏风清热,除湿止痒。

主治:用于风热束表证之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5~30g,每日2次。

3.荨麻疹丸

药物组成:防风、白芷、亚麻子、黄芩、白鲜皮、升麻、薄荷、苦参、川芎、三颗针等。

功能:祛风清热,除湿止痒。

主治:用于风热束表证之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g,每日2次。

4.银翘解毒丸

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

功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风热所致的急性荨麻疹。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9g,每日2次。

5.桂枝合剂

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用于风寒所致的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5~20ml,每日3次。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忌辛辣、生冷食物。

6.九味羌活丸

药物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生地黄、甘草。

功能:辛温解表,祛风除湿,兼清里热。

主治:用于风寒所致的急性荨麻疹、湿邪所致湿疹等。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6~9g,每日2~3次。

注意事项:阴虚气弱者慎用。

7.玉屏风颗粒

药物组成:黄芪、白术、防风。

功能: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感受风邪所致的慢性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0ml,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儿童酌减。

注意事项:避风寒,忌生冷油腻饮食。

8.六味地黄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

功能:滋阴补肾。

主治:用于阴虚血热之慢性荨麻疹。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注意事项:忌辛辣。

9.八珍合剂

药物组成: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气血双补。

主治:用于气血俱虚、营卫不和之慢性荨麻疹。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5g,每日2次。

10.肤痒冲剂

药物组成:苍耳子、地肤子、川芎等。

功能:祛风活血,除湿止痒。

主治:用于风袭血瘀证之荨麻疹。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8g,每日3次。开水冲服。

注意事项:消化道溃疡病患者慎用。

11.乌蛇止痒丸

药物组成:乌蛇、当归、人参、苦参、蛇床子、苍术、防风、黄柏、丹皮、人工牛黄、蛇胆。

功能:养血祛风,燥湿清热,润燥止痒。

主治:用于血虚风燥证之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0粒,每日2次。白开水送下。

注意事项:过敏体质者慎用。

12.皮肤病血毒丸

药物组成:连翘、紫草、紫荆皮、赤芍、蛇蜕等。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祛风止痒。

主治:用于血热风燥证之急性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0粒,每日2~3次。

(四)熏蒸法

中医学认为,荨麻疹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风邪侵袭,由于卫表不固,感受风寒之邪,客于肌肤,致使营卫不和,络脉瘀结。中药熏蒸治疗本病,可使药物均匀弥散直达病所,扩张周身毛细血管,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充分吸收,配合服用汤药内治有良好的疗效。

药浴熏蒸一般先将中药熏蒸多功能治疗机预热30分钟,再将药物装入药袋放入锅内加水煎煮,后将仓内气体温度达30℃时协助患者坐入仓内。调节座椅高度将头部暴露在仓外,关好仓门,进行熏蒸治疗。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调节温度,治疗温度设定为36~43℃。时间为每次20~30分钟,每1~2日熏蒸1次,10次1疗程,1疗程结束后间隔3~5天行第2疗程。有心血管疾病、体质虚弱者慎用。妇女在怀孕期、经期禁用。由于熏蒸时大量出汗,放熏蒸前患者应多饮水,熏蒸后不宜立即外出,防止昏厥和感冒。

1.治疗用方一 防风20 g,艾叶20 g,苦参30 g,荆芥20 g,白鲜皮20 g,蛇床子20 g,乌蛇30 g。

本方药以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为主要组方原则,方中防风辛、微温、甘,不燥偏润,本品浮而升,为祛风圣药,与荆芥同用具有祛风解表止痒之功效;白鲜皮归脾、胃经,可除胃肠道之湿热;艾叶温经散寒;苦参燥湿止痒;乌蛇祛风邪,引诸药达皮肤腠理。采用熏蒸疗法,使药物作用与物理作用相结合,既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使风疹邪毒随汗而解,达到调和营卫、祛风止痒之功效。

2.治疗用方二 羌活、荆芥、防风各15g,益母草、丹皮、白鲜皮、赤芍、苦参各30g,川芎20g。

本方药以疏风解表,祛风凉血活血通络为主要组方原则,方中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本品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宣通壅结,与防风、羌活配伍加强祛风散寒之功效。白鲜皮、苦参能燥湿祛风止痒。丹皮、赤芍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益母草能清热解毒以消肿。川芎辛,温,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具通达气血功效,助诸药通达肌肤腠理之间发挥药效。

(五)针灸治疗

1.针法 对顽固荨麻疹患者采用针刺强刺激及留针的方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手法:除血燥生风者用补法外,其他均用泻法。以风池、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为主,风疹块在腰部以上针风池、曲池、合谷;腰部以下针血海、三阴交;疹块散在全身配风市、大椎、大肠俞。风寒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证加孔最、大杼;气血两虚加关元、气海、中极;冲任不调加伏兔、三阴交;胃肠积热者加泻中脘、足三里,伴腹痛者配天枢穴。

2.针罐结合法 慢性荨麻疹患者多由平素体弱,气血不足或因久病,气血耗伤,血虚生风,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人体所致,近期研究表明,背部和神阙拔罐可扶正祛风,益气固表,调理脏腑,有着较好的疗效。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在以针刺风池、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为主的情况下选择在针刺穴位上拔罐或沿经络循行走罐。

3.针刺放血结合法 对于急性、热性荨麻疹患者,采用刺血拔罐的方法可加强疏通壅滞之气血的作用,同时给邪气以出路,使邪气随血而出,故见效神速。在起针之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出血液数滴,后拔罐10分钟。毫针针刺每日1次,刺络放血隔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4.灸法 取穴合谷、阳池、曲池、行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将鲜生姜片贴在穴位上,每穴灸3~5壮,每日1次。适用于慢性荨麻疹或寒冷性荨麻疹。

5.耳针 耳部相应敏感点,取肺、荨麻区、神门、内分泌、肾上腺等。根据辨证或病位取穴相应反射区穴位6~7个。以酸、胀、痛并有发热感为度。单侧贴压,双耳交替,4~7天更换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