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五、中医特色治疗

本文主要针对寻常型痤疮的治疗,以皮疹辨证结合整体辨证,中医内、外治结合为原则,同时应注意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辨证有所侧重。青春期痤疮,多从肺、胃论治;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多从肝、肾论治;久治不愈者,多存在本虚标实,应注意补泻兼施。在辨证施治基础上联合合适的外治方法可以加快皮疹消退,减少后遗瘢痕的形成。

1.辨证论治

(1)肺经风热证:相当于轻中度痤疮(Ⅰ和Ⅱ级),皮损以黑头(或白头)粉刺和红色丘疹为主,偶见脓疱,可伴有轻度痒、痛感;或见颜面肤色潮红,口干咽燥,小便黄,大便秘结;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滑。治宜疏风清肺,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常用药物如黄芩、桑白皮、枇杷叶、银花、蒲公英、连翘、生甘草等。

(2)湿热蕴结证:相当于中度痤疮(Ⅲ级),皮疹以丘疹、脓疱、结节为主,皮疹红肿疼痛;或伴有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泻黄散加减治疗。常用药物如茵陈、焦栀子、黄芩、金银花、连翘、赤芍、生山楂、薏苡仁、鸡内金、枳实等。若表现为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等以脾虚湿蕴为主者,上方酌减茵陈、焦栀子,加苍术、茯苓、陈皮等。

(3)痰瘀结聚证:相当于重度痤疮(Ⅳ级),皮疹以结节和囊肿为主,色暗红或紫,或有疼痛;舌暗红,苔黄或腻,脉滑。治宜化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药物如醋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白芷、赤芍、浙贝母、防风、皂角刺、当归、陈皮、金银花、草决明、牛蒡子、甘草等。

(4)冲任不调证:相当于有高雄激素水平表现的女性痤疮。皮损往往于月经前加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月经前面部皮疹发病或加重,皮损以粉刺、丘疹为主,或有结节,色暗红;或伴烦躁易怒,胸胁胀痛,月经先后不定期,血块等;舌质暗或有瘀点,苔黄,脉弦细。治宜调理冲任,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如焦栀子、丹皮、柴胡、当归、赤芍、黄芩、陈皮、金银花、连翘、白术、茯苓、甘草。若肝郁化火伤阴,以阴虚内热为主要表现者,上方去柴胡、焦栀子,加女贞子、旱莲草等。

2.中成药

(1)肺经风热证,治疗以疏风清肺为主,可辅以清肺胃实热、通利二便等。面部以少量丘疹粉刺为主,无明显次症者,可首选银翘解毒丸;若兼有肺胃热盛的次症,如体质壮实、面部皮脂溢出明显、舌苔黄厚、口气重或大便干结、便秘等,可选用防风通圣丸。

(2)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止痛。临床表现可有脾胃湿热、胃火炽盛或肝胆湿热某一症候特征,宜辨证选用不同的清热利湿解毒类药物。面部以炎性丘疹、脓疱为主,无明显次症者,可首选金花消痤丸;若出现少量结节、囊肿者,可选用一清胶囊。其中以口周多红疹、脓疱,辨为胃火炽盛者,宜选用一清胶囊;若兼有肝胆湿热的次症,如舌质红、舌苔黄、口干口苦或心烦多梦等症状者,可选用消痤丸;若皮疹色红兼有血热血瘀症候者,可选用美诺平颗粒。

(3)痰瘀互结证,治宜化痰散结、活血祛瘀为主。若皮损以囊肿为主,色黯或紫,经久不退,可选用大黄䗪虫丸、血府逐瘀胶囊或桂枝茯苓丸;皮损以面部结节囊肿为主要表现,若无其他明显次症者,可首选皮肤病血毒丸;若皮损处炎症反应剧烈,邻近淋巴结肿大,可选清热凉血重剂,如复方珍珠暗疮片。

(4)冲任不调证,治宜调摄冲任,辅以滋补肝肾之阴,清虚热。若中青年女性迟发性痤疮,皮损表现为粉刺、丘疹、结节,颜色暗红,分布以颊部为主,同时伴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等肾阴虚症状,宜用六味地黄丸;若中年女性痤疮患者伴有潮热、自汗、心烦和失眠等更年期症状,排除肝肾阴虚等次症,可辨证选用功劳去火片;若月经前面部皮损明显增多、月经后减少或减轻,皮损部位与男性须疮的发疹部位相似,以丘疹、脓疱结节为主,宜用逍遥丸和丹参酮胶囊;若患者有心烦易怒、情绪急躁、胃口差、情绪紧张等次症,则更适宜选用逍遥丸;若兼有口干便秘者,可加润燥止痒胶囊。

(5)痤疮治疗后期,以色素沉着或浅表瘢痕为主,可联合积雪苷片内服,促进创伤愈合,色素沉着消退和减少继发瘢痕形成。

(6)中成药

①银翘解毒丸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等。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适应证:肺经风热证痤疮。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以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

②防风通圣颗粒(丸)

组成: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生石膏、桔梗、连翘、黄芩、大黄、芒硝、栀子、当归、川芎、白芍、白术、甘草。

功效:解表通里,宣肺清热。

适应证:肺经风热证及湿热蕴结证痤疮。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g,每日2次。

不良反应:大便稀溏。运动员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③金花消痤丸

组成:(炒)黄芩、黄连、黄柏、(炒)栀子、大黄、金银花、桔梗、薄荷、甘草。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消肿。

适应证:湿热蕴结证中偏热盛的痤疮。

用法用量:每次4g,每日3次。

不良反应:胃脘不适,食欲减少,或大便溏软。

④一清胶囊

组成:大黄、黄芩、黄连。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

适应证:湿热蕴结中偏热证的痤疮。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不良反应:偶见皮疹、恶心、腹泻、腹痛。

⑤消痤丸

组成:龙胆草、大青叶、玄参、野菊花、黄芩、金银花、蒲公英、淡竹叶、夏枯草、紫草、竹茹、生石膏、石斛、麦冬、升麻、柴胡。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适应证:湿热蕴结所致的痤疮。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⑥美诺平颗粒

组成:白花蛇舌草、金银花、连翘、赤芍、牡丹皮、黄芩、桑白皮、石膏、丹参、皂角刺、防风、地黄、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适应证:肺热血瘀所致的痤疮。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6g,一日3次。

⑦大黄䗪虫丸

组成: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干漆(煅)、桃仁、苦杏仁、黄芩、地黄、白芍、甘草。

功效:活血破瘀,通经消癥。

适应证:血瘀证痤疮。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g,每日1~2次。

不良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⑧皮肤病血毒丸

组成:茜草、桃仁、荆芥穗(炭)、蛇蜕(酒炙)、赤芍、当归、白茅根、地肤子、苍耳子(炒)、地黄、连翘、金银花、苦地丁、土茯苓、黄柏、皂角刺、桔梗、益母草、苦杏仁(去皮炒)、防风、赤茯苓、白芍、蝉蜕、牛蒡子(炒)、牡丹皮、白鲜皮、熟地黄、大黄(酒炒)、忍冬藤、紫草、土贝母、川芎(酒炙)、甘草、白芷、天葵子、紫荆皮、鸡血藤、浮萍、红花。

功效:清血解毒、消肿止痒。

适应证:湿热血郁所致痤疮。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粒,一日2次。

⑨复方珍珠暗疮片

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黄柏、猪胆粉、地黄、玄参、水牛角浓缩粉、山羊角、当归尾、赤芍、酒大黄、川木通、珍珠层粉、北沙参。辅料为:羧甲基淀粉钠、淀粉、硬脂酸镁、薄膜包衣剂。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适应证:血热蕴阻肌肤所致的痤疮。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不良反应:偶见皮疹,腹泻。

⑩西黄胶囊(丸)

组成:人工牛黄、人工麝香、乳香(制)、没药(制)。

功效: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适应证:痰瘀结聚证及热毒壅盛证痤疮,尤其适用于皮疹以结节、囊肿为主伴疼痛者。

用法用量:口服,胶囊每次4~8粒;丸剂每次3 g,每日2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丹栀逍遥丸

组成:牡丹皮、栀子(炒焦)、柴胡(酒制)、白芍(酒炒)、当归、白术(土炒)、茯苓、薄荷、炙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适应证:冲任不调证中辨为肝郁化热证痤疮。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9 g,每日3次。

不良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丹参酮胶囊

组成:丹参乙醇提取物。

功效:抗菌消炎。具有广谱抗菌消炎作用,能够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等,可抑制皮脂分泌,且具有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有抗雄激素样作用。

适应证:冲任不调证痤疮。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粒,每日3~4次。

不良反应:偶见皮肤过敏反应,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

积雪苷片

组成:积雪苷、积雪草总苷。

功效:促进创伤愈合作用。

适应证:外伤、手术创伤、烧伤、瘢痕疙瘩及硬皮病。

用法用量:口服。1次2片,1日3次;用于治疗瘢痕疙瘩及硬皮病时,1次2~4片,1日3次。

3.药物外治

(1)姜黄消痤搽剂

组成:姜黄、重楼、杠板归、一枝黄花、土荆芥、绞股蓝、珊瑚姜。辅料为聚山梨酯-80、乙醇。

功效:清热祛湿,活血消痤。

适应证:炎性丘疹、脓疱。

用法用量:用棉签蘸取本品涂患处,每日2~3次。

不良反应:本品对破损的痤疮病人有短暂轻微的刺痛感。皮肤破溃处禁用。

(2)玫芦消痤膏

组成:鲜芦荟汁、玫瑰花、苦参、杠板归、冰片、薄荷素油。辅料为硬脂酸、十八醇、甘油、单甘酯、聚山梨酯-80。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适应证:炎性丘疹、脓疱。

用法用量:将患处用温水清洗干净后涂抹适量,每日3~4次。

不良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3)如意金黄散

组成: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

功效:清热散结、消肿止痛。

适应证:色红、质硬伴疼痛的丘疹或结节。

用法用量:适量如意金黄散以蜂蜜或茶调成糊状,涂于皮损及周围。每日1次。

(4)龙珠软膏

组成:人工麝香、硼砂、炉甘石(煅)、硇砂、冰片、人工牛黄、珍珠(制)、琥珀。辅料为:黄凡士林、羊毛脂、液状石蜡。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炎性丘疹、结节和囊肿,质硬伴疼痛者。

用法用量:取适量膏药涂抹患处或摊于纱布上贴患处,每日1次,溃前涂药宜厚,溃后宜薄。

不良反应:局部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

(5)积雪苷霜软膏

组成:积雪草总苷

功效:抑制瘢痕,促进创伤愈合。

适应证:痤疮后瘢痕及红斑。

用法用量:外涂每日3~4次。

不良反应:偶有用药局部的瘙痒和刺激反应。

4.非药物外治

(1)中药面膜疗法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消斑。

适应证: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

方法:以炎性皮疹及粉刺为主者选择黄芩、大黄、黄连、连翘等清热解毒类,以暗红斑为主选用桃仁、赤芍、冬瓜仁等凉血化瘀类研末,用蜂蜜调配,涂于面部,待药膜干燥后取下。或在中药上敷医用石膏,待石膏冷却后取下面模,清洗面部。一般1周治疗1次。治疗后可出现一过性面部红斑及灼热感。

(2)火针疗法

功效:散结排脓。

适应证: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和大的粉刺。

方法:常规消毒后,用烧红的火针快速点刺皮疹,稍加挤压,将皮损中脓栓、脓血清除干净。一般1周治疗1次。术后24小时保持皮损处干燥。

(3)耳部放血

功效:清热泻火。

适应证: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

方法:采用耳背割治放血或耳尖点刺放血,以表皮渗血为度。一般1周治疗1次。术后24小时保持皮损处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