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1.辨证论治
根据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病因病机,本病中医治疗总则为化痰消瘀,益气养血,滋阴降火。在治疗方法上内治、外治相结合,以内治为主。
(1)痰瘀凝聚证
证候:颜面可见粟粒大至绿豆大小之结节,呈红色或皮肤色,质地较实,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苔白腻或有瘀斑,脉滑或弦细。
治法:化痰消瘀,理气通络。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10g,昆布10g,半夏10g,贝母6g,青皮6g,陈皮6g,当归10g,川芎6g,连翘15g,牛膝12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6g,枳壳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加减:有脾虚者加白术6g,淮山药10g,炒薏苡仁10g。
(2)气血两虚证
证候:颜面有粟粒大至绿豆大小之结节;全身症状可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气短懒言,四肢无力,头晕目眩等;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温化寒痰。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15g,白术6g,茯苓12g,熟地黄20g,白芍15g,半夏10g,陈皮6g,当归10g,川芎6g,升麻6g,白芥子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3)阴虚血热证
主证:颜面有粟粒大至绿豆大小之结节;全身症状可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滑细。
治法:滋阴清热,消痰软坚。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熟地黄20g,山药12g,山茱萸10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5g,知母12g,黄柏6g,贝母6g,半夏10g,牡蛎(先煎)20g、鳖甲(先煎)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加减:口干咽燥加花粉15g,麦冬12g。
2.外治法
(1)鲜山药、蓖麻仁各30g,捣烂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1次。溃疡期可用生肌膏外敷。
(2)山豆根30g,五味子30g,共研粉末调油外敷。
3.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1丸,每日2次,口服。
(2)散结灵(袋)。4片,每日2次。
(3)内消瘰疬丸(袋)。6g,每日2次。
(4)人参健脾丸(袋)。6g,每日2次。
(5)人参养荣丸。一丸,每日2次。
(6)秦艽丸。一丸,每日2次。
4.挑刺疗法
后背项至尾骨、脊柱外一寸点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