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1.名医经验
(1)赵炳南赵老认为,白塞综合征相当于狐惑,但不能按照《金匮要略》中用清热化湿解毒的甘草泻心汤主治。本病主要是由于脾肾阴虚、湿热蕴毒所致,更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症状特点也不同,所以必须要抓住本症的病理实质,结合每个人的特点辨证论治。赵老医生紧紧抓住肝肾阴虚、湿热蕴毒的病理实质而辨证施治,内服方药以肝肾阴虚为主,兼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为辅,外用药物中,口腔溃疡常用西瓜霜、锡类散、珠黄散或用冰片二分、人工牛黄粉二分、珍珠一分,共研极细末外敷;会阴部溃疡用洗药方,蛇床子五钱、当归尾五钱、威灵仙五钱、土大黄五钱、苦参五钱、老葱头七个,水煎外洗或用1%黄连素溶液冲洗;脓性分泌物较多有坏死组织者,可外用紫色疽疮膏3g,川连粉1g,青黛粉0.5g,用凡士林调至10g,直接外用或制成油纱条外敷;坏死组织已脱落,为促进疮面愈合,可用黄连面1g,青黛面1g,乳香面1g,或加珍珠粉0.5~1g,用凡士林调至10g,直接外用或做成油纱条外敷。
(2)钟嘉熙经验 段红妍.钟嘉熙教授运用伏气温病理论治疗白塞综合征经验介绍.新中医,2012,44(3):161-162.
钟教授根据本病之病因病机,制定了以滋阴清热、入络搜邪为主的治疗大法。临床主要分急性期、缓解期治疗。
①急性期。根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伏气温病理论,钟教授指出,本阶段乃邪热内伏,阻滞脉络,化瘀化毒,耗伤营血所致。且因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内外之气相合,侵袭人体。故辨证为湿热内聚,郁久化火。治疗以祛湿清热降火为法,以清泄少阳、分消湿热为主,方选蒿芩清胆汤加减。处方:青蒿(后下)10g,黄芩、秦艽、木瓜各15g,大青叶20g,板蓝根、滑石、薏苡仁各30g,半夏、竹茹各12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服(下同)。如症见小便不利、热象明显,伴有手足心热、心烦者,方选导赤散、丹栀逍遥散加减,可加入大青叶、青天葵等清热药;若有明显的发热烦渴、大便秘结等一派气分热盛之征象者,治以清气除烦、通腑泻浊为主,方选白虎汤配合承气汤加减,加入救必应、大青叶、蒲公英等;若合并有眼部病变者,可适量加清肝明目之品。钟教授指出,急性期运用滋阴降火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激素的不良反应,同时也可预防激素撤减综合征发生。
②缓解期。钟教授认为,此期病邪伏里,正气未复,伤阴较重,证属邪伏阴络。治疗当以入络搜邪、养阴退热为主,方选青蒿鳖甲汤加减。临证时适当配合清热祛瘀、补益肝肾之品,如赤芍、紫草、玄参、牡丹皮、青天葵等。缓解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为主,舌暗红、少苔者,证属邪伏阴络。治宜养阴退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处方:青蒿(后下)、牡丹皮、秦艽各10g,鳖甲(先煎)30g,加祛瘀通络之品如乌梢蛇、全蝎、络石藤、石楠藤、威灵仙等。发热或偶有低热,关节轻度酸痛,毛发脱落,月经不调或闭经,眼干目涩,头晕耳鸣,小便色黄、大便较干,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者,证属邪伏阴络、肝肾阴虚。治宜滋养肝肾,用杞菊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处方:枸杞子、女贞子、山茱萸、玄参、菊花、茯苓、旱莲草各15g,生地黄20g,鳖甲(先煎)30g。神疲乏力,四肢浮肿,腹胀,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尿少,舌淡、苔白,脉弦细数者,证属脾肾湿困。治宜化湿健脾固肾,方用五皮饮加减。处方:玉米须、芡实、金樱子、茯苓各30g,大腹皮、桑白皮、菟丝子各15g,女贞子10g,甘草6g。养阴喜用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玄参等养阴透邪之品,如湿热阻于经络者可加秦艽、威灵仙;血热郁阻者可加茜草、藕节凉血止血;湿热重者可加土茯苓、萆薢祛湿热。
钟教授在临证中还十分注重内外合治,根据病情特点,灵活运用喉风散局部吹敷;金银花、甘草等煎汤漱口;野菊花、地肤子、苦参等煎汤坐浴熏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强调注意口腔卫生和饮食调护,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烧烤油炸和油腻食物,不吃辛辣及热性食品,如辣椒、生葱、生姜、大蒜、烟、酒、羊肉等,忌劳累。
2.医案
(1)赵炳南医案
①白某,男,39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2年10月9日。
主诉:口腔、生殖器、双眼溃疡,反复发作八九年。现病史:1963年初开始口腔溃疡,三四个月以后龟头部出现溃疡,12月底双眼发红,视力减退,同时下肢起红斑结节。经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白塞病。用激素治疗3个月以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溃疡从未完全愈合,激素每日仍用30~60mg。出院后于1971年2月突然双目失明,口腔、生殖器溃烂,下肢不断出现红斑结节,病情加重。经治疗近年余,视力稍有恢复,右眼视力0.02,左眼仅能见手动,溃疡仍时轻时重从未愈合过。1972年10月9日来我院门诊。
检查:口腔黏膜及舌面均有不规则圆形小溃疡,阴茎近龟头部散在小溃疡,总计10余个,小腿散在多个红斑结节。右眼视力0.3,左眼视力0.02。脉象:沉弦细。舌象:舌苔薄白,舌质红。西医诊断:白塞综合征。中医辨证:肝肾阴虚,湿热漫延(狐惑)。立法:养阴补肝肾,清热除湿毒。方药:北沙参50g,玄参50g,生地炭25g,花粉25g,枸杞子15g,粉丹皮20g,耳环石斛15g,菟丝子15g,泽泻15g,山萸肉15g,黄芪25g,苦参15g。10月16日服上方10剂后,口腔、生殖器溃疡大部分愈合,个别未愈合者也较前变浅,自诉视物较前清楚,红斑大部分消退。脉沉细缓,舌质微红,苔薄白按前方加减。南北沙参50g,玄参50g,石斛15g,枸杞子15g,生地炭15g,丹参25g,粉丹皮15g,黄芪25g,山萸肉15g,菟丝子15g,泽泻15g,二冬20g。10月30日上方服10剂后,口腔、生殖器部溃场已全部愈合,视力有所恢复,下肢红斑结节消失。用赤小豆50g(水浸发芽风干),全当归100g,共研细末冲服,每次10g,每日2次。另外养阴清肺膏15g,日1次。地黄丸每次10~15g,日1次。石斛夜光丸每次1丸,日1~2次。11月18日近半月余,未再出现新的溃疡,激素已由每日60mg减少至每日15mg。继续服用前药。12月1日激素已戒至每日5mg量,仍无新生溃疡,左眼视力由0.02提高到0.1,右眼视力由0.3提高到0.5。
②叶某,女,21岁,未婚,住院号533745,住院日期:1965年7月20日。
主诉:会阴部溃疡已四五年之久。
现病史:5年前时值夏日,外出劳动后面肿、眼鼻、口腔先后出现大小不等的溃疡,自觉疼痛,会阴部也有疼痛,经检查发现也有溃疡,住某医院服用激素治疗痊愈。2年后又发作,以后每年都发作,逐渐加重。最近1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溃疡一直未完全愈合,转我院住院治疗。过去史:既往有贫血病史,近1个月来伴有发热身倦无力、食纳不佳、大便干燥等。家族史:母亲有类似病史。
检查:体温38℃,发育营养良好。内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口腔溃疡基本愈合,会阴部左侧大阴唇偏下方呈蚕食状溃疡,左侧小阴唇全部蚀烂,右侧小阴唇内侧面有数个大头针帽大小溃疡,表面颜色暗淡,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尿道口红肿,阴蒂水肿,整个溃疡面积有5.5cm×3.5cm大小,自觉剧痛,行走困难,两眼结合膜充血。化验:血色素12.4g,红细胞计数40 60 000/mm3,白细胞计数、尿、便均正常。脉象沉缓,舌苔白腻,舌质淡。西医诊断:白塞综合征。中医辨证:湿毒下注。立法:清热解毒,健脾除湿。方药:黄柏20g,土茯苓25g,茵陈15,茯苓25g,炒白术20g,泽泻15g,车前子20g,炒薏苡仁25g,女贞子15g,当归15g,白芍15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局部先用1%黄连溶液冲洗后,外用川连2g,青黛面1g,紫色疽疮膏7,香腊软膏17g调匀,制成纱条外敷。7月30日按上法内、外兼治,药后第三天体温即恢复正常。药后10天一般情况良好,外阴部溃疡面开始缩小,表面清洁。上方生白术、生薏苡仁、生黄柏均改为炒用。8月23日一般情况良好,外阴部溃疡面90%已愈合。治法同前。9月4日会阴部溃疡面已大部愈合。7日会阴部溃疡面已基本愈合,改服除湿丸。9月12日痊愈出院。
(2)张志礼医案
刘某,女,28岁,1990年6月7日初诊。
病史:11年前始口腔、外阴溃疡,经常多发,并逐渐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稀便,每日十余次。曾被诊为“慢性肠炎”,并因肠穿孔多次手术。3年前确诊为“贝赫切特综合征”,予服泼尼松每日30mg,病情时轻时重,一直未愈。自觉乏力,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大便溏泻,白带清稀而多,近半年又出现五更泄泻,腹中隐痛。诊查:面色苍白,消瘦,口腔及咽部黏膜可见绿豆大浅溃疡,大、小阴唇间烂溃疡3处;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西医诊断: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中医诊断:狐惑病。辨证:脾肾阳虚,气血失和。治法:健脾益肾,中和气血。处方: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木香10g,陈皮10g,扁豆10g,厚朴10g,藿香10g,苡米30g,黄连10g,黄柏10g,附子6g,仙灵脾10g,诃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上方14剂,腹痛已过,五更泄好转。前方去诃子皮、黄柏、陈皮、厚朴,加女贞子30g,菟丝子15g,车前子15g,沙参15g。又服1个月,症状基本消失。溃疡面缩小,此后曾随症加减过枳壳、元参、元胡、军炭,治疗4个月,病情稳定,溃疡愈合,激素已停用。带人参健脾丸、八珍益母丸回原籍调理。
三诊:1991年7月4日又来诊,诉近2周病情突然加重,头昏头重如裹,口苦咽干,胸腹胀满,眼、鼻、口腔及外阴先后出现大小不等的溃疡,外阴红肿疼痛,行走困难。诊查:体温37.9℃,眼结膜充血,小片浅糜烂,口鼻腔黏膜散布数个溃疡,周围充血;会阴部大小阴唇有数个绿豆大溃疡,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尿道口及阴蒂红肿;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数。辨证:脾湿蕴结,湿热下注上蒸。治法:清脾除湿,清热解毒。处方:生白术10g,生枳壳10g,生苡米30g,萆薢10g,苦参15g,车前子、车前草各15g,泽泻15g,茵陈10g,土茯苓30g,生黄柏10g,赤小豆30g,锦灯笼10g,双花10g,连翘10g,板蓝根30g。水煎服,每日1剂。局部先用1%黄连液冲洗后外用氯氧油。
四诊:按上法内、外兼治10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外阴部溃疡面开始缩小,脓性分泌物减少。上方生白术、生苡米、生枳壳、生黄柏改为炒用,去双花、连翘、板蓝根、茵陈,加黄芪10g,党参10g,茯苓15g,按一诊治法巩固治疗,2个月后临床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