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1.名医经验

(1)禤国维治疗扁平疣经验(摘自《国医大师禤国维》)

禤老认为,扁平疣属中医学的“扁瘊”。主要由于肝失疏泄,肝经郁热,血燥聚结,或由于脾弱痰湿阻络所致。治疗上,内治主要分为两型:①属肝经郁热者,症见疣体初发,数目较多,呈浅褐色或灰褐色,伴有微痒,口干心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疏肝清热、解郁散结,方以柴胡郁金汤加减(柴胡12g,郁金15g,木贼12g,赤芍12g,大青叶15g,贯众12g,紫草15g,丹皮10g,夏枯草20g,蒺藜15g,浙贝母10g,甘草5g)。②属脾虚气血不和者,症见疣体稀疏分布呈皮肤颜色,日久不退,食少大便溏,四肢困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以补脾益气、调和气血,方以芪术苡仁汤加减(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30g,香附15g,白芍12g,山药15g,川芎6g,鸡血藤30g,山甲12g,甘草5g)。禤老常以自拟经验方扁平疣方加减,方中以牛蒡子、诃子、白鲜皮、蔓荆子疏散风热止痒;板蓝根、七叶一枝花、蒲公英解毒消肿;石决明潜肝阳;柴胡、白芍柔肝疏肝、退色素;薏苡仁泻经络痰湿阻滞;丹参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经多年临床验证,有较好的疗效。

外治法方面,可以用苍术20g,紫草30g,细辛6g,大青叶30g,板蓝根30g,贯众30g,煎水200ml,微温擦洗皮疹,每天1~2次;或以三棱50g,莪术50g,香附25g,板蓝根30g,配75%酒精500ml浸泡1周后,取药液外涂皮损,每天2~3次。亦可用地肤子、枯矾、大青叶各适量共研细末,然后用消毒纱布蘸药粉揉擦疣体;或用鸦胆子肉包于纱布内拭擦疣体;或用干净新鲜鸡内金直接摩擦疣体。此外,可配合针灸疗法,普通针刺合谷、曲池、列缺,用泻法,耳针取双侧耳的“肺”“皮质下”两穴,外贴胶布,早晚用手轻压留针处。

(2)李元文治疗扁平疣经验(摘自《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

李元文教授根据扁平疣易反复发作、长年不愈的特点,且正虚方能邪聚,考虑其正气不足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灵枢·经脉》云:“虚则生疣。”正气虚弱是本病特点。李元文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很多患者反复发作甚至数年不愈,时伴有乏力、易疲劳、腰酸软怕冷等症状,舌质淡胖,脉沉细。认为本病除了外因的风热毒邪,还存在内因的气血虚弱,即正气不足。虽然有时候皮肤上的疾病,除了皮肤上的表现并无太明显的全身症状,但必须仔细询问患者的二便、饮食睡眠等日常情况以及认真辨识患者的舌脉,需要全身综合考虑。李元文教授主张皮肤病的辨证,要皮肤局部辨证结合全身的整体辨证来指导处方用药。

李元文教授治疗本病以清热解毒、散结、益气扶正为主要治法。实证清热力度稍大,虚证清热力度稍减兼以益气扶正。清热解毒、祛风散邪以祛除外邪,热毒得解,不可再聚为皮疹。软坚散结,使有形之皮疹得以散去;理气活血,经络血脉得畅,邪不可聚,有形之结聚亦可消散;益气扶正,以帮助人体祛邪,同时正气强盛,邪不可干,预防再次感染毒邪。李元文教授根据多年经验自拟了一个治疗扁平疣的经验方。主要组成如下:马齿苋30g,香附10g,露蜂房6g,生牡蛎30g,芒硝15g,木贼15g,丹参30g,防风15g,浙贝母10g,土贝母10g,黄芪10g,灵芝20g。方中马齿苋、露蜂房、土贝母清热解毒,生牡蛎、芒硝、浙贝母软坚散结,香附、丹参行气活血,木贼、防风祛风,黄芪、灵芝益气扶正。全方达到清解毒邪、活血化瘀效果,使经脉通畅,有形结聚得散,益气固表,防风热毒邪再侵。

2.医案

(1)曹毅医案

周某,男,28岁,1998年6月20日初诊(引自新中医),左足跖部、趾、足弓部可见成簇密集分布的点状疣,大小为2.5cm×1.5cm、1.5cm×1.0cm,1.0cm×1.0cm的各一枚,每枚周围可见米粒至花生大小的疣状物数颗。曾用鸡眼散局部外敷,治疗4个月未愈。舌偏紫,苔薄腻,脉滑。皮肤科诊为多发性跖疣。中医辨证:气血凝滞,肌肤失养。治拟活血软坚,给予消疣糖浆(由灵磁石、龙骨、牡蛎、忍冬藤、当归、郁金、赤芍、红花、穿山甲片等中药组成),每次15ml口服,每日3次,1周为1疗程。前后共治疗8个疗程,皮损全部脱落。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

(2)禤国维医案(摘自《国医大师禤国维》)

李某,女,32岁。2009年5月27日初诊。主诉面部散在扁平丘疹伴瘙痒4年。轻微瘙痒,曾多方诊治,诊断为“扁平疣”,先后予激光、冷冻、外用药物等多种治疗,皮疹无明显好转。近日到求中医治疗,服温热药后皮疹加重,自觉心烦焦虑。刻诊:面部起红色扁平丘疹,轻微瘙痒,自觉心烦焦虑,纳可,睡眠一般,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专科检查:面部淡红色扁平丘疹,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中医诊断:扁瘊。证型:肝经郁热。西医诊断:扁平疣。治则治法:疏风清热,清肝解毒,调和气血。中药处方:以扁平疣方加减。诃子15g,牛蒡子5g,板蓝根15g,鸡内金15g,红条紫草15g,苡米20g,蒲公英15g,白芍15g,珍珠母(先煎)30g,七叶一枝花10g,甘草10g,白鲜皮15g,蔓荆子15g,丹参(后下)20g。其他治疗:三黄洗剂(1瓶)+赛庚啶(2mg×30片),外用;多西环素片0.1g,口服,每日2次;维生素B1片20mg,口服,每日2次;消痤灵口服液2支,口服,每日2次。

二诊:药后皮疹减少,颜色变淡,无瘙痒,心烦、焦虑好转,纳、眠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中药处方:诃子15g,牛蒡子15g,红条紫草15g,苡米20g,鸡内金15g,板蓝根15g,白芍15g,珍珠母(先煎)30g,蒲公英15g,七叶一枝花10g,甘草10g,白鲜皮15g,蔓荆子15g,丹参(后下)20g。其他治疗:喷昔洛韦乳膏,外用;尿素乳膏,外用。

三诊:皮疹基本变平,色素沉着,无瘙痒,情绪好转,纳、眠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中药处方:诃子15g,牛蒡子15g,红条紫草15g,苡米20g,鸡内金15g,板蓝根15g,白芍15g,珍珠母(先煎)30g,蒲公英15g,七叶一枝花10g,甘草10g,白鲜皮15g,蔓荆子15g,丹参(后下)20g,柴胡15g。

(3)李元文医案(摘自《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

李某,女,24岁,2011年5月就诊。初诊:3月余前,患者不明原因发现面部散在米粒大小褐色扁平丘疹,肤色或者浅褐色,未重视。此后皮疹逐渐增多,米粒至绿豆大小,部分整合成片,轻度瘙痒。先后就诊于各大医院,予以抗病毒药物口服、外用,未见明显改善。大便偏干,情绪急躁。纳可,眠安。专科查体:额头、双侧面颊较多米粒至绿豆大小扁平褐色丘疹,部分整合成片,界限清晰。舌淡胖,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扁瘊;风热毒聚兼气虚。西医诊断:扁平疣。辨证分析:患者体质本虚,因感受风热毒邪,邪毒结聚,气血不通,故面部突然出现褐色丘疹,邪毒结聚,气机不畅,故情绪急躁;热毒内结,耗伤津液,故大便偏干。患者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说明体质本偏虚,正气不足,故易感风热邪气,至病情缠绵难愈。治则:清热解毒,益气散结。处方:(内服)生黄芪10g,灵芝20g,马齿苋30g,香附10g,露蜂房10g,生牡蛎30g,芒硝15g,玄参15g,木贼15g,丹参30g,防风15g,浙贝母10g,土贝母10g,白花蛇舌草15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外用)重组人干扰素凝胶,每日4次;0.1%维A酸,每晚1次。

二诊:患者诉觉面部肿胀,大便稍软,余无不适。处方:前方去芒硝、玄参、丹参、土贝母,加生龙骨15g,半枝莲15g,天冬10g,板蓝根10g,红花10g,以加强活血解毒。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诊:患者复诊,面部疣体大部分脱落,无新发皮疹。续服前方20余剂后,疣体全部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