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1.名医经验
(1)奚九一经验
奚老认为本病当责之于阳气虚弱,以脾肾阳虚为主,在阳虚的基础上致“邪”,因邪(致病因子)致瘀(色素、斑丘疹、结节、肿块),导致皮肤损伤(白色萎缩、溃疡坏死)。“虚”“邪”“瘀”“损”构成疾病发生的病理环节,其中虚是本因,邪是标,瘀是变,损是果。本病的致病之邪可分为风邪、寒邪、热邪和湿邪,病证性质表现为局部湿热瘀毒。本病患者多因阳气虚弱、肺卫不固,致寒湿袭表;或脾胃素虚,饮食生冷,寒从中生;或生活劳倦,肾阳亏虚,寒由内生;或寒邪直中少阴,损伤阳气。上述因素均可导致气不化水,水湿内停,聚湿为痰,痰湿或留着肌肤,或内陷脏腑,进而郁遏化热,致痰、湿、热胶结,日久成毒,溃脓成腐。
奚老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在分期辨治的同时,重视辨证及药物应用的随证加减变化。阳虚寒凝,症见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者,治宜温经散寒化痰,方用阳和汤加减;兼有气血亏虚,症见面色少华、爪甲色淡、肢冷痛者,治宜温经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局部辨证为热毒,症见皮肤红斑皮疹、溃脓质稠、条索红肿者,常用清热解毒之白鹤方(白英、白花蛇舌草、仙鹤草等),同时结合外治,一般予云南白药与0.5%甲硝唑液调敷,或用新癀片与米醋调涂。局部作痒者,可酌用荆芥、防风、蝉衣以祛风止痒;局部灼热者,可加用生地黄、地榆、石膏、知母、牡丹皮、水牛角片以清热凉血;有分泌物渗出者,可选用茵陈、山栀、苦参、黄柏、苍术以清热利湿;肉芽色淡者,可选用黄芪、党参以补脾益气;合并系统性血管炎,伴有关节痛者,可加徐长卿、金雀根、忍冬藤清热通络;伴有发热者,可加柴胡、黄芩、青蒿以清热。
(2)张池金经验
张池金老师认为在变应性血管炎的发病过程中多为风热、热毒或血热为患,热灼血络,营阴受灼,气血不畅,脉络瘀而凝滞而致病,分为风热挟湿型和血热挟瘀型,治疗中主要强调以清热疏风、化湿通络和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主。张老师在临床上擅用藤类药物,如鸡血藤、忍冬藤、夜交藤等,因藤类药物具有通经活络、活血等功效的共性,可以克制湿邪的重浊、黏腻缠绵之性。本病主要多为湿热之邪侵袭,多发生在下肢部位,湿邪性重浊黏腻,有向下的趋势,所以,同时运用药性有向下趋势的药物。如虎杖、川牛膝、泽泻等药物。
2.医案
(1)奚九一医案
汪某,女,50岁。初诊日期:2007年9月28日。患者全身皮肤散见红斑、皮疹两年,局部反复溃疡伴渗出,后遗皮肤多发白斑;有乳房小叶增生史半年,慢性咽喉炎疼痛有作梗感3年余。刻诊:胸背部、两乳房下缘多发红斑、结节、丘疹,部分溃破作痛,有脓汁少许,质稀薄,每次发作5~7天结痂;下半身皮肤时发青斑或苍点;畏寒,口渴喜温饮;舌淡、苔薄白腻,脉细数。诊断: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多形性皮损),慢性咽喉炎,乳腺小叶增生;辨证:痰热瘀结生风;治法:扶阳养血祛风。处方:淡附片(先煎)15 g,炙麻黄10g,细辛6g,射干6g,炙甘草10g,鹿角片15g,熟地黄30g,大枣7枚,阿胶9g,白芥子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二诊(10月19日):红斑减退,创面均已愈合;慢性咽炎、乳腺小叶增生、畏寒均已减轻;舌淡、苔白腻厚,脉细数。前方附子量增至20g。三诊(11月16日):胸背结节已消失,但咽喉作梗感仍有。前方附子量增至30g。四诊(12月14日):咽喉作梗感消除。附子改为6g。患者以前方加减巩固治疗2个月,疾病无复发。
(2)张池金医案
2010年6月16日初诊。男,45岁,职员。经诊断系变应性皮肤血管炎4~5年,双下肢及足背部皮疹有渗出、结痂、坏死、红斑、红色丘疹,小腿肿胀;苔黄腻,脉滑数,大便日行一次。证属风热挟湿型,治以清热疏风、化湿通络。给予四妙勇安汤加减如下:银花15g,银花藤15g,元参15g,赤芍15g,丹皮10g,生地15g,黄柏6g,苍术10g,川牛膝15g,白花蛇舌草15g,木瓜10g,鬼箭羽10g,墨旱莲20g,虎杖10g,泽泻10g,丹参15g,生甘草10g,僵蚕10g,郁金10g,地骨皮15g。外用医院自制地榆油外涂患处。1周后复诊。6月26日二诊:双下肢及足背部皮疹渗出、结痂、坏死情况略有好转,红斑减轻,丘疹消退,肿胀感减轻;苔黄,脉滑数,大便日行两次。上方基础上加防己6g,白茅根20g,茜草10g。外用仍继续使用地榆油。7月3日三诊:双下肢肿胀减轻,渗出减少,结痂坏死情况明显减轻,双下肢色素沉着减轻;苔薄黄,脉数,大便日行两次,上方基础上减去黄柏、墨早莲,加桃仁10g,鸡血藤20g。7月10日四诊:双下肢褐色色素沉着变浅,大部分皮疹消失,久站肿胀加重,苔白腻,脉弦,大便日行两次。方药在上方的基础上去白茅根,加杜仲10g,红花6g。7月17日五诊:双下肢及足背部皮肤呈淡褐色,唯踝部有少量结痂,下肢肿胀已消;苔薄黄,脉浮,大便日行两次,上方去虎杖、泽泻,加白薇10g,天花粉15g。7月24日六诊:足背部皮肤淡褐色,无渗出,双下肢结痂完全消失;苔薄黄,脉弦,大便日行两次,方药以上方为基础去杜仲、桃仁,加连翘10g,茵陈20g。7月31日复查:双下肢及足背部皮肤淡褐色,结痂完全消退,足部及踝部皮肤干净无其他皮损,苔薄白,脉弦,大便日行两次,根据上述情况调整药方:去防己、连翘、元参,加合欢皮15g,杜仲10g,桃仁6g。嘱患者复诊,1周后复查基本痊愈,嘱继续服用清热化湿通络功效的药物以巩固现状,两周后患者来查,无需继续服药,随访至今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