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医案1(朱仁康医案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患者,男,35岁,初诊日期:1957年5月5日。主诉:臀部常起疖肿已两年。现病史:两年来臀部经常出现小硬结节,基底潮红疼痛,渐即破溃,有脓性分泌物,不久消退,但隔一星期左右,又发生二、三颗,十天左右治愈,如此不断发生。在外地医院曾用青霉素及腰局封等治疗,未能控制。专科检查:右臀部内侧有一拇指大疖肿,中央软化波动。腰部臀部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瘢痕。实验室检查:脓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脉滑带数,舌红,苔薄黄腻。中医诊断:坐板疮。西医诊断:多发性疖肿。证属:湿热下注,蕴而成毒。治则:清热解毒。药用:川连6g,黄芩9g,丹皮9g,赤芍9g,银花9g,连翘9g,生甘草6g,四剂。外用五五丹。二诊:(5月9日)服药两天后脓出肿消,四天后又起疖肿两个,嘱继服前方四剂,外用金黄散蜂蜜调敷。三诊:(5月13日)所起疖肿肿消痛止,只留粟粒大硬结。患者要求回原地,嘱其继服前方,防止复发。后患者来信称先后共服前方二十余剂,未再复发。

医案2(陈超医案 陈超.陈超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

患者,女,29岁,1986年11月6日初诊。主诉:臀部及大腿疖肿2月余。现病史:患者于产后1个月后,臀部及大腿内侧起红色斑丘疹,有硬结如小疖肿,逐渐自中心出现脓疱,局部灼热疼痛,不得坐卧,初起发热,体温37.8℃。经某医院皮肤科诊为皮肤感染(多发性疖肿,因产后洗澡引起感染所致),经用水剂青霉素及口服药后热退,大面积小疖肿脓疱逐渐消退,但仍有新的疖肿反复出现,分布在大腿内外侧及臀部,后又改服红霉素,外用消毒膏,并服中药12剂。迄今已2月余,未见好转,仍患部灼热剧烈疼痛,影响睡眠,余好。检查:唇干赤,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稍数。辨证:产后皮肤不洁,沐浴受风,以致风火热毒从肌肤而入于血分,故病初起发热,下肢皮肤起红色斑丘疹,逐渐发展为小疖肿,血分毒热炽盛,酿血成脓,则局部红肿热痛,痛甚时不能入眠。心主血,属火,血热火盛,则唇干舌赤,苔黄厚,而脉滑数也。中医诊断:坐板疮。西医诊断:多发性疖肿。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止痛。方药:银花20g,连翘20g,生石膏(先下)30g,川黄连6g,甘草10g,知母10g,生地黄20g,丹皮10g,防风10g,白芷12g,当归10g,炮山甲10g,皂角刺10g。5剂。二诊:小疖肿肿痛减轻,灼热亦好转,但仍有新的疖肿出现,疖肿尖部化脓有脓头,以肛门周围及会阴部较多,伴灼热疼痛,余好,舌质红,苔薄黄,脉仍滑数。前方已效,原方加蒲公英30g,7剂。三诊:疖肿已基本消失而停药,前日始又臀部起2个小疖肿,局部无灼热及疼痛感,纳可,二便正常,舌苔微黄,脉滑。余毒未尽,仍步原方减防风、皂角刺,继服7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