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1.名医经验
黄尧洲经验 王雄等.黄尧洲分阶段治疗带状疱疹经验.北京中医药,2017,36(5):436-438.
(1)带状疱疹的发病: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湿热火毒邪恋,发于肌肤,形成簇集性水疱,周围皮肤潮红,故本病的病机应属本虚标实。或因情志因素影响,或因过于劳累,精神压力大,饮食不佳或思虑伤脾,加之心肝火旺,火扰心神,夜寐欠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低下,激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导致带状疱疹发作。②湿热火毒蕴肤是发病初期的主要病机。带状疱疹发病一般先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簇集性水疱,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火热至极则为毒。痒痛并作,以痛为主。本病虽为本虚标实,但发病初期火毒之势亢盛,不可补虚恋邪,急则治其标。《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火炽盛,火热之毒势盛,可以直折,可以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故当清热、解毒、利湿。③正虚邪恋是发病后期的主要病机。发病后期一般指发病超过1周,此时多数患者疼痛加剧,但疱疹开始逐渐萎缩,此阶段应以养心安神为主,稍佐清热解毒即可。对于病程超过1个月,疮面已消失,唯遗留色素沉着和疼痛的PHN患者,历代医家大多将病因病机归为三类,即余毒未清、气滞血瘀和阴虚气弱。黄教授认为此时病机较为复杂,以上三种可能兼有,但疼痛总归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故认为后期病机为经络受邪,阻滞不通,正虚邪恋,虚实夹杂。
(2)分阶段治疗:①急性期:病程不超过1周,以湿热火毒蕴结皮肤为主要表现。治以泻火解毒、清热利湿法,方选解毒利湿汤,药用煅牡蛎、柴胡、黄芩、炒栀子、连翘、淡竹叶、车前草、茯苓皮、冬瓜皮等。②亚急性期:病程2~3周,水疱逐渐干瘪,皮肤潮红消失,为带状疱疹的恢复期,此时疼痛明显,应防止遗留后遗神经痛。治以安神活血方为主,稍佐利湿之品。方用毒瘀并解汤,药用生龙骨、煅牡蛎、石决明、葛根、白芍、车前草、连翘之品,以养心安神,活血柔肝止痛。③PHN期:病程超过1个月,治以安神活血方加减,重用养心重镇安神之品,药用生龙骨、珍珠母、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等,同时配合葛根、白芍以柔肝活血止痛。
(3)用药特点:①喜用清利透散之品。对于带状疱疹急性期病程不超过1周的患者,黄教授常以清利湿热、透疹解毒为法,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用药时较少选用苦寒之品,多用清、透、利、下之品,给邪以出路,使湿热毒邪从小便而解,喜用车前草、淡竹叶、连翘、黄芩、炒栀子等,忌用龙胆草、苦参等苦寒败胃之品。②擅用安神敛镇之药。对于带状疱疹亚急性期的患者,应做到未病先防,防止后遗症的发生,多选用生龙骨、石决明、珍珠母、酸枣仁、夜交藤等以安神。PHN多见于老年人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发作时常于夜晚痛觉过敏,表现为闪电样、撕裂样或烧灼样疼痛,轻微触摸,即可产生剧烈、难忍的疼痛,严重影响睡眠,此时应养心安神、重镇收敛以止痛。使用安神敛镇之品,可养心安神,缓解中枢神经系统致敏引起的疼痛。③中西互参深研药味。葛根、白芍是黄教授临床常用药对,二药配合可活血通脉,缓急止痛。《本经》载葛根“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主诸痹”。《伤寒论》中葛根汤重用葛根四两,以治疗“项背几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中含有黄酮,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氧和解痉作用。重用白芍,取《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之意,以养血活血,缓急止痛。《神农本草经》载白芍“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的主要成分芍药苷有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营养血供、扩张血管、对抗急性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镇痛、解痉、抗溃疡的作用。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黄教授一般用药不超过6味,急性期选用清热利湿解毒之品,药味约6味,后期通常用药少至3味。常选龙骨、牡蛎、连翘、竹叶、葛根、白芍等,在求疗效的同时,首重安全。
2.医案
(1)朱仁康医案(引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韩某 女 48岁 1970年10月7日初诊。
现病史:主诉左侧脸面和头皮疼痛1年多。于去年9月因左侧脸面患带状疱疹后,左脸部沿眼睑、颞颥部放射至额部头皮等处,呈阵发性剧烈刺痛和刀割样,坐立不安,一日发作多次。查体:痛苦病容,局部皮肤未见异常;脉象弦紧,舌质红,苔薄白。证属:肝胆经风邪火郁,未经发泄。治则:散风清热,息风定痛。药用:川芎10g,菊花15g,白蒺藜15g,羌活10g,蝉蜕7.5g,钩藤(后入)20g。7剂,水煎服。另全蝎一两研末分作10包,每日2次,每次1包,开水调服。二诊:10月18日,药后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亦减少。前方加炒白芍15g,天麻10g,嘱服7剂。全蝎末改服每日1包。三诊:10月27日,疼痛基本控制,每日偶痛1~2次,每次数秒即止。仍服前方去天麻,接服7剂后即停止发作。
(2)黄尧洲医案
①带状疱疹急性期
患者,男,56岁,2016年3月15日主因皮肤瘙痒伴疼痛3天就诊。患者自觉3天前左胸胁及背部皮肤灼热、微痒、疼痛,1天前皮肤始现小水疱,疼痛加重。刻诊:皮肤潮红伴水疱,呈带状分布,痒痛并作;伴睡眠较差、口苦,二便正常;舌红,苔淡黄微腻,脉弦。西医诊断:带状疱疹(急性期);中医诊断:蛇串疮;治则:清热泻火,利湿解毒。方用解毒利湿汤。柴胡15g,黄芩20g,淡竹叶12g,车前草30g,连翘20g,茯苓皮30g,冬瓜皮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6年3月22日二诊:水疱已干瘪,皮肤潮红消失,痒痛大减。上方去茯苓皮、冬瓜皮、淡竹叶,加葛根30g,炒白芍2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半月后随访,睡眠正常,生活正常。
②带状疱疹亚急性期
患者,女,45岁,2015年9月3日主因右侧胁肋部簇集性水疱7天伴疼痛2天就诊。患者1周前因劳累过度引发疾病,自觉乏力、轻度低热,随后3天右侧腰部零星出现红色小丘疹,丘疹范围逐渐扩大,形成水疱,状如串珠,周围绕以红晕,后疼痛感明显,伴心烦,失眠。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亚急性期);中医诊断:蛇串疮。治则: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方用毒瘀并解汤。生龙骨45g,酸枣仁30g,珍珠母30g,葛根30g,白芍20g,连翘20g,冬瓜皮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5年9月10日二诊:疱壁已干瘪,遗留色素沉着,疼痛症状缓解,偶感拘紧不适,睡眠质量改善。上方去冬瓜皮、连翘,继服14剂。半月后随访,疼痛消失,已正常生活。
③PHN
患者,女,68岁,2016年9月6日主因后背疼痛1个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患右胸胁部带状疱疹,治疗后水疱消失,皮肤逐渐恢复正常,但遗留神经痛,每于夜晚入睡前发作频繁。刻诊:胸胁部皮肤遗留片状褐色斑块,时有窜痛,似针刺,痛阵发,每于夜晚入睡前发作频繁,致夜寐欠安,伴情绪抑郁,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西医诊断:PHN;中医诊断:蛇串疮、胁痛。治则:养心安神,疏肝解郁。方用安神活血方加减。生龙骨45g,珍珠母30g,煅磁石30g,炒枣仁30g,夜交藤20g,合欢皮15g,醋柴胡12g,当归10g,葛根30g,炒白芍2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患者配合拉伸动作,加强锻炼,适当拍打患处。
2016年9月13日二诊:后背疼痛症状大为缓解,偶感拘紧不适,睡眠质量改善。上方去柴胡、当归,继服14剂。后随访疼痛逐渐缓解,已正常生活。
(3)姚春海主任医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皮肤科)
杨某 男 29岁 2018年7月2日初诊。
现病史:自诉3天前从右侧前胸、腋下及肩背部依次出现成片红色水疱及脓疱,刺痛明显。未予治疗,今来就诊。查体:胸部右侧、右侧腋下及肩背部见成簇红色米粒大小水疱,基底潮红,部分表面有脓尖。大便溏,不喜食凉物。舌质紫暗,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左脉有力。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中医辨证:湿热蕴肤。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15g,黄柏10g,生薏仁20g,茯苓15g,丹皮12g,泽泻10g,炒苍术10g,当归15g,白芍10g,板蓝根15g,延胡索12g,熊胆粉0.25g,赤芍10g,炙甘草6g。水煎服。同时给予泛昔洛韦片口服,每次0.25g,每日3次。外用重楼解毒酊。
二诊,服用上方中药14剂,口服泛昔洛韦7天,皮损均已结痂,但疼痛明显,影响睡眠,时有过电感。大便稀溏,每日6~7次,呈水样泻,余无明显不适。舌暗红,苔中白黄滑,脉沉弦。方药如下:炙甘草6g,赤芍10g,白芍10g,当归15g,炒苍术10g,泽泻10g,丹皮12g,茯苓15g,生薏仁20g,熊胆粉0.25g,延胡索12g,桔梗10g,姜半夏6g,煅牡蛎30g,煅磁石30g,川楝子6g。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14剂,症状改善,现右侧胸部时有麻木感,皮损已消退,留有暗褐色色素沉着,疼痛轻微。仍便溏,每日1~2次。汗多怕热,睡眠可。舌红,苔中黄腻,脉沉缓弦。方药如下:白芍10g,当归15g,炒苍术10g,茯苓15g,生薏仁20g,熊胆粉0.25g,延胡索12g,柴胡6g,丝瓜络10g,升麻10g,川楝子6g,炙甘草6g。继服14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