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表现
1.根据特应性皮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可将其人为的分为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左右至2周岁。
(2)儿童期:3-10岁。
(3)青年人及成人期,12-23周岁。
每个病例不一定按这三个阶段顺序发展,或缺其一、二个阶段,或二、三阶段连续发生而无缓解的无症状期。多数病例于婴儿期自愈,平均约有10%的病例移行至成人期。2岁以后发病者病程长,难治且常移行至成人期。年长患者较少见,有人统计2%~25%超过45岁。亦有报道本病于30岁左右痊愈,但亦有延续顽固而无缓解期,至50-60岁方痊愈者。
2.根据特应性皮炎皮损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1)急性期:发作迅速,皮疹呈多形性。初起为红斑和轻度肿胀,继而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甚至水疱。疱壁破溃后出现糜烂、渗出和结痂,皮损可相互融合,后不断向周围扩展形成新的丘疹、水疱,界限不清。急性期皮损可见于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部、手、足等暴露部位,多对称分布。
(2)亚急性期:急性期皮损迁延不愈可以进入亚急性期,表现为原有的红肿或渗出减轻,皮损以丘疹为主,可伴有少量丘疱疹和水疱,也可有糜烂和轻度浸润。
(3)慢性期:可以由急性和亚急性皮疹迁延而来,也可一开始即为慢性期皮损,特别是成人型特应性皮炎患者,表现为皮肤粗糙、抓痕、结痂、浸润肥厚、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皮损多局限,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于手、足、肘窝、腘窝及会阴部,多对称分布,皮损可持久不愈。
3.根据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三型。
(1)湿疹型:该型皮损形态各异,类似于临床常见的湿疹形态,可同时伴有红斑、丘疹、水疱和结痂,是婴儿期特应性皮炎最典型的表现,也是特应性皮炎的基本特征。
(2)痒疹型:初起为红色丘疹,迅速变为半球型结节,直径1~2cm,质地较为坚实,顶端常有水疱,也可明显角化,表面粗糙,由于剧烈瘙痒搔抓表面常糜烂、渗出、结痂。该型可以与湿疹型及苔藓样变型同时存在,可发展成广泛湿疹甚至红皮病。
(3)苔藓样变型:表现为境界不清的菱形斑块,皮嵴隆起,皮纹加深,鲜红色至灰色或褐色,表面发亮或有细小鳞屑。苔藓样变型皮损形成是长期搔抓所致,好发于肘窝、腘窝和颈侧,少见于面部、手背、足等部位。愈后留有色素沉着或花斑样皮肤,特别常见于深肤色皮肤(图9-4)。
4.特应性皮炎伴发的特征和并发症有以下多种。
(1)皮肤干燥和干皮病:皮肤干燥是特应性皮炎的一项重要特征。通常人们认为患者皮肤干燥来自遗传。干燥的皮肤可能反映轻度湿疹样改变、伴发鱼鳞病或同时具有这些病变。皮肤干燥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婴儿较常出现小腿皮肤干性脱屑。干燥的皮肤敏感,易受外界刺激,更重要的是出现瘙痒。瘙痒是诱发产生各种症状的基础,搔抓皮肤从而引发湿疹。干燥的皮肤通常局限于四肢伸侧,但在易感性个体全身皮肤均可受累,冬季空气湿度降低时皮肤干燥更加严重,从而逐渐出现脱屑甚至裂隙形成,而反复洗涤干燥的皮肤促使皮肤的屏障功能不再完整,局部皮肤发红,出现水平裂隙,特别是老年人的下肢可以出现碎瓷样外观。因此,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应该避免经常清洗,清洗时最好使用清水或性质较温和的洗液,清洗过后可外涂保湿剂。
(2)寻常型鱼鳞病:鱼鳞病是一种角化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矩形鳞屑为特征,具有多种类型。特应性皮炎患者常伴发显性寻常型鱼鳞病。婴儿于冬季仅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随着年龄增长,病变趋于广泛,四肢伸侧随之出现细小的白色半透明的鳞屑,与仅出现于男性的性连锁寻常型鱼鳞病的大片褐色多角形鳞屑相比,本病的鳞屑较小,颜色较浅,且与性连锁鱼鳞病不同,本病患者在腋窝及颊部无显著脱屑,很少累及周身。随年龄的增长,病情趋于好转。
(3)毛周角化病:毛周角化病很常见,在特应性皮炎患者中更易发生且皮损更为广泛。任何年龄段均可出现小而坚硬的毛囊性丘疹、脓疱,小儿更为常见,青春期发病达高峰,之后病情趋于好转。皮损常累及上臂后侧及大腿前侧,不累及掌、跖部位。面部皮损易与痤疮相混淆,但毛周角化病皮疹小而均一,且伴有皮肤干燥、皲裂,借此可与脓疱性痤疮相鉴别。
(4)掌纹加深:特应性皮炎患者常出现手掌与大鱼际和(或)小鱼际直角交叉的线状深沟,这种现象婴儿期就可出现,随年龄的增长及皮肤炎症程度增加变得更为显著。有研究显示掌纹加深的患者往往躯体炎症更为显著且病程更长。保湿剂能软化皮肤但不能改善掌纹加深的外观。
(5)白色糠疹:白色糠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皮损为直径2~4cm的圆形或卵圆形色素减退斑,上覆少量细微鳞屑,表面可轻度隆起,边界不清。在儿童期发病,累及面部、上臂外侧和大腿,成年时往往消退。特应性皮炎合并白色糠疹常发生于特应性皮炎之后,病程数个月至2~3年不等,有的患者鳞屑全部消失后白斑可持续1年以上,与特应性皮炎病程不平行。
(6)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二者均与特应性皮炎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鼻分泌物增多、鼻塞、眼痒、流泪等。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致敏物主要为吸入变应原,也可为食物、药物或其他变应原。吸入变应原中包括屋内尘土、尘螨、花粉、真菌、动物皮屑、羽毛、昆虫尤其是蟑螂等。食入性变应原包括食物和口服药物。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诊断确立后,应设法查找致敏变应原,以利于进行特异性免疫疗法。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致敏原为花粉,不同花粉见存在交叉变应性。明确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后,同样要努力确定致敏的花粉。引起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很可能是引起特应性皮炎的过敏源,因此针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常能对特应性皮炎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7)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发作性喘息、气促、憋闷和咳嗽等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通气受限和气道反应性增强。哮喘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其中外源性哮喘常有家庭特应性疾病史,其致敏原多为吸入性,常幼年发病,其中部分在青春期缓解,与特应性皮炎关系密切,可以与湿疹、鼻炎、药物反应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病。
(8)白内障和圆锥角膜:大样本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分析结果显示,其白内障发生率约为10%,病因尚不明确,多数患者无症状,仅通过裂隙灯检查发现。目前已报道的有2型,一种为复杂型,始于紧靠囊下区的后极,另一种是前部斑块或盾样浑浊,它们位于囊下及瞳孔区。前部斑块型最为常见,后部囊下型往往是全身性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并发症。特应性皮炎患者较正常人更易发生白内障,尤其是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因此,需要短期控制病情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该考虑上述情况。另外,特应性皮炎患者更易发生圆锥角膜,但发病率较低,且没有发现与白内障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