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

1.一般临床特征

接触性皮炎的皮损形态一般较单一,以红斑为主,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发生水疱、渗出结痂等反应,其大小、形状与接触物范围基本一致。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物种类、性质及其浓度、接触时间长短、接触部位和面积大小,以及机体对刺激物的反应程度。皮损发生部位与接触相关刺激物有关,例如头部皮损常与接触染发剂有关;面部皮损常与接触化妆品有关;足部皮损可由足部接触某些过敏源如塑料、橡胶鞋等引起。皮损形态与接触方式有关,如橡胶拖鞋过敏者,皮损可呈拖鞋形分布。接触物若是气体、粉尘,病变多发生在身体暴露部位,如手背、面部、颈部等,皮炎境界不清。有时由于搔抓,将接触物带至全身其他部位,如外阴、腰部等,也可发生类似的皮炎(图9-6)。机体若处于高度敏感状态,皮损不仅限于接触部位,范围可很广,甚至泛发全身。轻者自觉瘙痒,重者灼痛或胀痛。全身反应有发热、畏寒、头痛、恶心及呕吐等。病程长短不一,如果病因去除,单纯的红斑在数天内消退,水疱干枯。水疱和大疱可发生破溃,渗出和结痂,如果炎症消退则有鳞屑,有时皮肤会发生暂时性增厚。继续与致病因子接触或出现并发症(如受到刺激或外用药过敏,表皮剥脱,感染)可使皮炎持久存在。病程有自限性。祛除病因后,经适当治疗1~2周可痊愈,但如再次接触致敏原,可再发作,反复接触,反复发作。如处理不当,可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局部呈苔藓样病变。

根据病程长短,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较急,皮损表现为轻重不等、限于接触部位的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可出现水疱和大疱,内容液清亮,水疱破后可形成糜烂面,偶尔发生组织坏死。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物的刺激性较弱浓度较低,皮损开始可呈亚急性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楚;或由于长期反复接触后发病,局部呈慢性湿疹样改变,皮损轻度增生及苔藓样变,如洗涤剂引起的手部接触性皮炎。

2.特殊类型的接触性皮炎

(1)婴幼儿尿布皮炎:是由于尿布粗糙、不干净或大小便后未及时更换尿布所致。表现为婴幼儿臀部、外阴、股部等尿布区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及糜烂,有时局部可以合并细菌或念珠菌感染。

(2)马桶皮炎:主要由马桶垫圈上的油漆或塑料引起。表现为臀部接触马桶部位出现一圈红斑,皮损表现极为典型。

(3)舌舔皮炎:好发于秋、冬等干燥季节,主要见于儿童。因经常用舌舔口唇及口周围皮肤,在口周出现一圈红斑、脱皮及放射状小裂口。

(4)芒果皮炎:主要由芒果汁刺激所致。表现为吃芒果后,口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及脱皮,伴有瘙痒或轻度疼痛。此外,西红柿汁、菜汤及口水等也可刺激口周皮肤而出现皮炎。

(5)面部接触性皮炎(FCD):是指颜面部位皮肤接触外界环境物质后通过直接刺激或者间接变态反应而发生炎症性疾病,表现为面部红斑、水肿、丘疹及灼热、瘙痒等临床表现。常见的FCD包括以下几种亚型。

①化妆品皮炎。化妆品皮炎占FCD比例最高,分为面部原发刺激性皮炎及变态反应性皮炎。前者多因化妆品质量不合格,如偏酸、偏碱、工艺粗糙或腐败变质等直接刺激皮肤所致;后者多因皮肤对化妆品中的芳香化合物、对苯二胺等发生Ⅳ型变态反应引起,并且在临床上更为常见。

②空气传播的接触性皮炎。某些微粒物质或化学气体可以飘浮在空气中,通过空气传播到颜面部位,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起接触性皮炎。

季节接触性皮炎:本病是季节性反复发作,由花粉引起的面部及颈部接触性皮炎。好发于春秋季节,女性多见。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花粉抗原引起IgE介导的延迟型接触过敏,这些患者花粉抗原斑贴试验阳性,血清中总IgE及特异性Ig E升高。有些季节接触性皮炎可能是真菌引起,在湿热的雨季,空气中有大量的真菌孢子及菌丝,可以引起过敏性哮喘及鼻炎,有时也可引起FCD。

吸入性变应原引起的FCD:空气吸入性抗原是一大类变应原,有屋尘、螨类、昆虫、花粉、真菌、兽毛、蚕丝等变应原。这些变应原多认为与外源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有关。近年来发现一些FCD患者用吸入性变应原皮内试验,可出现阳性结果,应用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多数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

挥发性化学气体引起FCD:多同时累及其他暴露部位。询问患者职业及生产车间等状况,可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对确诊有帮助。必要时用适当浓度的可疑物质进行斑贴试验。

③面部光线性皮肤病

日晒伤:由强烈日光照射引起,多在夏季发病,有日晒史,面部皮肤红肿甚至水疱。

光感性皮炎:如泥螺日光皮炎、植物日光皮炎;外用光感性化妆品或内服光感性药物引起,如四环素、噻嗪类及磺胺类等。

其他:烟酸缺乏病及红斑狼疮等疾病在日光照射后使病情加重,该类疾病有相对特异的皮损或伴有全身其他损害。

④外用药物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外用制剂引起的FCD。含有甲硝唑、氯霉素、百菌清等药物外用治疗颜面部皮肤病时,引起接触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