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1.我科治疗特应性皮炎经验体会
(1)健脾及健脾渗湿法是有效的方法,小儿具有腑脏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健脾消导法应贯穿于小儿特应性皮炎的始终。
(2)清热祛湿是治疗急性期特应性皮炎的常用有效方法。
(3)镇心安神法对特应性皮炎有效。
(4)由于特应性皮炎有遗传倾向因素,应用传统医学方法预防复发,可以在控制病情后,再根据辨证论治选用健脾渗湿、养血祛风、镇心安神等法则进行巩固和预防性治疗,这样可减少复发。尤其对于小儿顽固性特应性皮炎,不可中病即止,应当坚持规律用药。推荐方药:龙牡汤。
(5)对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如无明显禁忌证,尽可能采用中药内服加外用的联合疗法,内外联合用药,可以更快地起效,减少复发率。
(6)小儿为纯阳之体,形气未充,气血未坚,脏腑稚嫩。应照顾小儿这一生理特点,用药轻灵,随拨随应,选用甘、淡、凉之药物。且处方药味少,分量轻。小儿顽固性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多需应用苦寒解毒泻火之品,方能取效。若遵苦寒中病即止之戒,症状稍退而停用苦寒,往往造成余热余毒滞留不去,故应坚持规律用药。
(7)针灸治疗特应性皮炎有效,尤其对部分顽固性的特应性皮炎也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所提高。缓解症状较快,但根治有相当难度。建议与内治结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8)特应性皮炎多在1岁内起病,无法长期坚持药物治疗方法的小儿采用推拿按摩治疗,对于增强抵抗力、减少复发有一定疗效。
(9)由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和慢性炎症反应是特应性皮炎的特征,长期的临床治疗应强调预防,减少复发,控制瘙痒,减少搔抓。
(10)重视健康宣教在特应性皮炎防治中的重要意义。
2.黄尧洲教授治疗特应性皮炎经验 黄尧洲教授认为,胎毒内蕴,邪火扰心是本病主要的病因病机。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原因为禀赋不耐、胎毒内蕴,致使其反复发作。孕育时期母亲过食肥甘及辛辣油炸之品,助湿化热或由七情内伤,五志化火,遗热于胎儿,发为此病。“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此,脏腑辨证,当以治心为重。从整体观出发,AD患儿,或伴过敏性鼻炎、哮喘;或伴燥热多动、夜寐不安;或伴消瘦便溏等症状,因此本病又与肺、肝、脾三脏有密切关系。在脏腑辨证中,当以从心论治为辨证核心,采用重镇安神法以治疗AD,兼顾肺、肝、脾三脏,创立龙牡汤加减治疗AD。在临床辨证中,黄尧洲教授主张执简驭繁,将其分为湿热蕴肤证与血虚风躁证。湿热蕴肤证,相当于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头面或四肢皮肤潮红,瘙痒剧烈,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淡黄色液体,黄色痂皮,以晚间为重。血虚风燥证,相当于缓解稳定期,表现为皮损主要特征为肥厚暗淡、粗糙,皮纹加深,丘疹、结节、痂皮及鳞屑,瘙痒。临证之时,首辨证型,湿热蕴肤证使用龙牡汤加味清热利湿之品以缓急;血虚风躁型则使用龙牡汤加味重镇安神之品以止痒。再辨兼症,如鼻塞、喷嚏连连或伴咳嗽或大便干燥等症,则加用麻黄根、辛夷花、荆芥炭等。若脾胃虚弱,纳食欠佳,则加入白扁豆、炒山楂、鸡内金以助消化。若睡眠欠佳,烦躁不安,则加重重镇安神之品,如石决明、珍珠母、煅磁石、煅赭石、茯神等品。若色素沉着较重,皮肤色暗,常用加用川芎、茯苓皮以活血利湿,调节肤色。
3.姚春海治疗AD经验 姚春海教授认为,特应性皮炎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腠理而发,并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久而导致脾虚血燥或血虚风燥,肌肤失养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整体与局部结合辨证施治,可调节患者的过敏体质,在缓解病情、防止复发、维持病情长期稳定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皆有良好效果,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将AD分为风湿蕴肤型和血虚风燥型。风湿蕴肤型皮肤潮红,瘙痒剧烈,抓痕糜烂渗出,伴神倦便溏,舌淡苔薄腻,脉弦滑,采用苦芩煎剂内服,药物组成:苦参10g,黄芩10g,萆薢15g,白鲜皮15g,地肤子10g,防风6g,生甘草6g。血虚风燥型皮肤干燥肥厚,瘙痒抓痕血痂,伴食后腹胀,便秘或溏。舌质淡胖,苔白脉滑,采用参归煎剂内服,药物组成:当归10g,玄参8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丹参15g,首乌藤15g,白鲜皮15g,白蒺藜15g。苦芩煎剂功效祛风胜湿止痒,其中苦参、黄芩为君药,清热燥湿;萆薢为臣药,渗湿去浊;白鲜皮、防风、地肤子为佐药驱风止痒;生甘草为使药,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参归煎剂功效养血祛风润燥,其中当归、生熟地黄共为君药,养血润燥止痒;玄参为臣,滋阴养血;丹参、首乌藤为佐药,活血养血,并佐制熟地黄过于滋腻,白鲜皮、白蒺藜祛风止痒。在临证时往往以上述两方为主,具体用药需随证加减。如皮损糜烂、渗液较多,可加茯苓、生薏苡仁、泽泻等甘淡渗湿药物;若渗液淋漓,或处暑气候,可加用藿香、佩兰、砂仁、鸡内金等;若瘙痒剧烈,影响睡眠者,可加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等。内服汤药的同时,针对不同皮损,采用不同外治法:对于渗出、糜烂较重的皮损,我们采用萆薢20g,椿根皮10g,苦参10g,煎汤置凉湿敷或外洗;对于鳞屑较多、干燥肥厚性皮损,我们采用湿毒膏(我院院内制剂,主要成分黄柏、青黛等)外涂。
医案1 王雄,郎娜,付中学.黄尧洲教授从心论治特应性皮炎经验介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40-43.
患者,男,8岁。2015年5月6日初诊,来时四痒难耐,坐立不安,嘱其母亲帮其搔抓以解痒;伴晨起喷嚏连连,夜寐不安,纳可,大便偏干;舌尖红、苔微黄,脉弦微数。家长代述:出生1周后患湿疹,1周岁时痊愈,3岁时再次发病,经医院确诊为特应性皮炎。近年来逐渐加重,伴过敏性鼻炎。西医诊断: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四弯风病、鼻鼽。辨证:心肝火旺、湿热蕴肤证。治则:重镇安神、清热利湿。处方:龙牡汤加味,方药:生龙骨30g,煅牡蛎20g,骨碎补3g,炒神曲10g,连翘15g,麻黄根6g,辛夷花6g,地肤子15g。14剂,水煎服,每剂取汁30ml,每晚顿服。医嘱:凉白开水湿敷患处以止痒。二诊时,患处已无红肿、渗液,瘙痒减轻,睡眠改善,喷嚏发作减少。上方去地肤子,继服1个月。三诊时,诸症均已改善,时有瘙痒,上方去连翘、麻黄根、辛夷花,继服2个月。电话随访,诸症均已大减,惟余皮肤色素沉着。半年后再次随访,期间未再发作。
医案2 张芃,王萍.张志礼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J].中医杂志,1998,39(7):402-404.
患者,男,16岁,初诊日期:1997年10月7日。患者面部四肢起皮疹已15年。自1岁时开始患湿疹,时轻时重。15年来,曾多次治疗,一直未愈。来诊时面颈部皮肤粗糙、轻度脱屑,口周皮肤淡白有糠状脱屑。四肢伸屈侧均显皮肤增厚,表面有干性丘疹及散在抓痕血痂,自觉瘙痒。大便干燥,数日不行。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缓。中医辨证:脾虚血燥,风湿蕴阻,肌肤失养。西医诊断:异位性皮炎。治予健脾消导,养血祛风,除湿止痒。处方:白术10g,枳壳10g,焦槟榔10g,焦三仙10g,当归10g,赤白芍各20g,首乌藤30g,熟大黄10g,瓜蒌15g,白鲜皮30g,苦参15g,防风10g。每日1剂,水煎服。每晚加服扑尔敏4mg,局部外用黄连膏。共服药14剂。二诊(10月28日):服药后明显减轻,大便仍干,隔日一行,面部皮肤稍光滑,四肢皮肤仍粗糙,舌质淡、仍有齿痕,脉沉缓。于前方中去熟大黄、防风,加炒莱菔子10g,川芎10g,再继续服用14剂。三诊(11月11日):皮肤明显光滑,面颈皮肤基本接近正常,自觉已不痒,饮食和二便正常。继续前方加减调理,巩固疗效。
医案3 史志欢,魏跃钢.魏跃钢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验案2则[J].吉林中医药,2013,33(9),951-952.
袁某,女,10岁,2012年9月12日初诊。患儿自幼特应性皮炎病史,期间反复发作。现因“全身大部分皮肤干燥,有散在皮疹,瘙痒,四肢屈侧见少量渗出”就诊。皮肤科检查,患者全身大部分皮肤干燥,局部可见肥厚,有色素沉着。四肢屈侧见少量丘疱疹,有少量渗出,瘙痒剧烈,形体消瘦,饮食不佳,夜寐尚安。舌质淡,苔白,脉细。西医诊断:特应性皮炎,中医诊断:四弯风(脾虚湿蕴)。治以益气健脾,养血润肤。方用健脾化湿汤加减养血润肤饮化裁,处方:苍术6g,白术6g,茯苓6g,生薏苡仁10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白鲜皮6g,白花蛇舌草15g,紫丹参10g,泽泻5g,乌梢蛇6g,当归6g,夜交藤10g,陈皮3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同时予黄芩油膏(江苏省中医院制剂室生产,成分:黄芩、凡士林)外用,每日2次。2012年9月19日二诊:患者四肢屈侧渗出明显减少,瘙痒亦见减轻,上方继服,黄芩油膏继用。2012年10月4日三诊:患者诉症状明显好转,偶有瘙痒,现精神状况较好,食欲好转,二便亦调,上方去泽泻,加川芎6g继服。并嘱患者外用丝塔芙等医用润肤之品。2012年10月26日四诊:患者自诉瘙痒已明显减轻,皮肤干燥好转,体检见皮肤皮疹已消退,躯干及双下肢仅留少量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其他无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