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医特色治疗

六、中医特色治疗

1.内治法

(1)辨证论治

①热毒壅盛

主症:发热急促,下肢、躯干广泛紫癜性丘疹、斑丘疹和坏死性溃疡,颜色鲜红或紫红;自觉灼热疼痛,伴发热、乏力或咯血、便血,口干喜冷饮;舌红苔黄厚干,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药物:水牛角(先煎)30g,生地30g,丹皮15g,玄参15g,黄连15g,连翘10g,淡竹叶10g,紫草15g,板蓝根15g,穿山甲5g,皂刺3g,甘草6g。

加减:咯血加白茅根20g,小蓟10g以凉血止血;便血明显者加槐花炭15g,地榆炭15g以收敛止血。

②气滞血瘀

主症:皮疹呈结节性块状物,皮损处有麻木刺痛或窜痛感;舌暗红,苔薄,脉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

方药:苏脉饮加减。

药物:丹参30g,鸡血藤30g,忍冬藤30g,红花10g,黄芪30g,黄精30g,猫爪草10g,玄参15g,海藻10g,橘络10g。

加减:结节严重伴疼痛者加玄参20g,浙贝母12g以清热散结;瘢痕严重者加丹参至50g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功。

③寒阻脉络

主症:皮疹为紫斑性丘疹、斑丘疹,皮损处有麻木感,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而润,脉沉迟。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减。

药物:熟地15g,鹿角霜10g,肉桂3g,炮姜3g,白芥子10g,麻黄5g,附子10g,鸡血藤30g,地龙10g,牛膝15g,甘草6g。

加减:皮损麻木者加丹参15g,赤芍10g以凉血活血;大便溏薄者加石菖蒲10g,木香10g以行气理湿。

④阴虚血热

主症:皮疹反复发作,皮肤可见色素沉着斑和萎缩性瘢痕;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生脉饮加减。

药物:太子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2g,生地30g,玄参15g,淡竹叶10g,石斛12g,丹皮12g,茯苓15g,甘草6g。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当归12g,大黄8g,以泻热润肠;口干明显者加天花粉12g;失眠多梦严重者加合欢皮15g,夜交藤10g。

⑤湿热阻络

主症:皮疹分布以双下肢为主,在紫色斑丘疹的基础上伴发水疱、溃疡,发热,关节胀痛,大便稀烂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通络。

方药:四妙散加减。

药物:黄柏10g,苍术15g,牛膝15g,薏苡仁30g,土茯苓20g,白芍15g,泽泻10g,汉防己10g,生地15g,银花15g,白花蛇舌草20g,甘草6g。

加减:小便短赤者加赤小豆15g,淡竹叶10g以清热利湿;关节胀痛者加独活10g,羌活10g以通痹止痛。

(2)中成药

①复方丹参片、三七片口服适合于气滞血瘀型。

②雷公藤多苷片,成人剂量按体重每千克1~1.5mg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③清开灵胶囊或颗粒,适合热毒壅盛型。

④六味地黄丸口服,适合于阴虚血热型。

⑤四妙丸口服,适合于湿热阻络型。

⑥龙胆泻肝胶囊或丸口服,适合于湿热阻络型。

2.外治法

(1)紫癜性丘疹、风团:外涂1%三黄洗剂,每日1~3次。

(2)坏死性溃疡:外涂生肌膏,每日2次。

3.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承山、血海等穴,急性期可用泻法,中强刺激,慢性期宜用补法,每日或隔日一次。

(2)耳针疗法:取肾上腺、皮质下及交感等穴,或找敏感点,中强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