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1.辨证治疗
(1)热毒夹湿型
证候:病情较重,肌肤焮红成片,肿胀,瘙痒无度,搔之细疹随手而起。皮疹密集,形似麻疹,触之碍手,皮损以肘部、腕部、颜面较多,迅速在红斑上起水疱,小者如粟米、黄豆大小,大者如樱桃,疱壁厚而紧张,搔破后津水浸淫,干则结黄痂;伴头痛,身热,胃纳欠佳,呕恶不适,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代表方剂:化斑解毒汤加减。
药物:生石膏30g,升麻10g,连翘15g,牛蒡子10g,人中黄10g,黄连10g,知母10g,玄参、紫草各10g,板蓝根15g,白鲜皮10g,防风10g,蝉衣6g,甘草6g。
加减:热毒重者加水牛角30g,银花15g;水肿明显者加通草10g,滑石30g,冬瓜皮10g;纳呆者加苍术、陈皮;头痛发热者加生石膏、桑叶、野菊花;湿盛者加泽泻、猪苓、茵陈;食欲不振者加陈皮、苍术、大麦芽;大便干结者加生川军。
(2)风热壅盛型
证候:症见手腕、指缝、手背、手臂、颜面肌肤剧烈瘙痒,皮肤焮红肿胀,可见密集红色丘疹,但不起水疱,少数患者皮肤瘙痒,起风团;舌淡红,苔薄白,脉数。
治法:清热疏风,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清热疏风饮加减。
药物:防风10g,荆芥10g,蝉衣6g,鱼腥草15g,银花15g,生地黄15g,紫草10g,赤芍10g,竹叶6g,土茯苓15g,甘草6g,白鲜皮15g。
加减:伴有毒火盛的加石膏、苦参;伴痒甚的加蜈蚣;血瘀明显加丹参;血虚加何首乌。
(3)风燥血瘀型
证候:病变后期,接触过敏物部位皮肤暗红,色素加深,表面粗糙,脱屑,苔藓样变,剧烈瘙痒;舌质暗红,苔薄微黄,脉弦。
治法:祛风润燥、化瘀止痒。
代表方剂:当归饮子加减。
药物:当归10g,川芎10g,首乌15g,荆芥10g,白蒺藜10g,防风10g,僵蚕10g,乌梢蛇15g,麦冬10g,玉竹10g,鸡血藤15g,赤芍10g,白鲜皮15g,甘草6g。
加减:皮损潮红、水肿加茯苓皮、丹皮;痒甚加珍珠母、灵磁石;发于面部加菊花;发于躯干、四肢加地肤子、白鲜皮。
2.辨病治疗
接触性皮炎由于接触物质的不同和接触部位的不同,常常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亦可表现为不同的毒性反应。在治疗时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必要时内外合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特殊病症特殊治疗。
(1)染发剂所致的接触性皮炎:常用清热解毒汤,处方:荆芥、蝉蜕、白鲜皮、生地黄、银花、蒲公英、连翘、生甘草。局部焮红、血热明显加赤芍、丹皮;局部红肿水疱密集加茯苓、泽泻、黄芩。
(2)漆性皮炎:皮疹表现辨证论治,以丘疹为主选药,处方:荆芥、防风、生地黄、知母、木通、牛蒡子、当归、苍术、苦参、浮萍、石膏、蝉衣、甘草,并用鲜玉米须挤汁擦洗;出现糜烂渗出时选药黄连、黄柏、黄芩、木通、焦三仙、蛇床子、蒲公英、连翘、土茯苓、生薏仁、滑石、甘草,并用马齿苋捣烂外敷;丘疹并有糜烂渗出时选药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当归、苦参、川芎、牛蒡子、浮萍、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蝉衣、甘草,并用药渣煎汤外洗后加扑青黛散。
(3)尿布皮炎:俗称臀红,多发生于2~3个月的婴儿臀部、阴部及股内侧,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接触性皮炎。由于婴儿尿布未能及时更换,或在尿布外加用塑料布、油布等物,使婴儿臀部皮肤持续处于尿液浸渍中,皮肤表面的产氨菌将尿液中的尿素分解成氨,刺激薄嫩的皮肤而发生尿布皮炎。另外,洗涤不净、残留的肥皂直接接触皮肤也均可促成皮炎。临床常见在尿布部位发生边界清楚的大片红斑、丘疹或糜烂渗液,甚至继发细菌或念珠菌感染,严重病例,特别是营养不良慢性腹泻的婴儿,可发生皮肤溃疡。防治原则如下:①加强护理。尿布宜勤换洗。尿布要用吸水性强的柔软棉质布料或旧棉布衬衣制作,禁用塑料布、油布包裹。勤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以婴儿爽身粉,保持局部干燥清洁。②局部治疗。局部仅有红斑、丘疹者可用温开水轻拭后扑婴儿爽身粉,有糜烂时以油剂外用为宜,如氧化油或紫草油;如渗液较多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有继发感染者可用0.2%利凡诺溶液湿敷,同时可内服抗生素治疗。
(4)口涎皮炎:又称流涎皮炎,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婴幼儿口水增多、流出,而发生在口周的一种接触性皮炎。婴儿或儿童由于喂养不合理,造成口涎经常增多而导致皮炎发生。婴儿或儿童经常张口哭嚎,口涎流出增多,由口周至颏部,使皮肤经常处于潮湿状态,日久引起局部刺激,产生皮炎。有的儿童常感唇部干燥不适,反复以口涎使之湿润,因而越舔越干,越干越舔,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在口唇、口周形成一圈边界清楚的红斑鳞屑性损害,局部干燥皲裂,引起疼痛或不适感。需针对病因进行防治,如定时喂养、进餐,不吃或少吃零食。培养儿童有规律生活、学习和玩耍,使儿童精神愉快,口水就会减少。有舔口唇习惯的儿童,应教育使之改正。药物治疗可用润泽剂,或氢化可的松霜每日2次,短期外用治疗。
3.其他治疗
(1)中成药治疗
①龙胆泻肝丸。每次6~9g,每日2次。适用于热毒湿蕴型接触性皮炎。
②清解片。每次5片,每日3次。适用于湿毒血热型接触性皮炎。
③清热消炎片。每次3~6片,每日3次。适用于急性期接触性皮炎伴有感染者。
④三黄片。每次3片,每日3次。适用于湿毒血热型接触性皮炎。
(2)外治法
①皮疹有糜烂渗液者,可选用5%硼酸溶液、1%硫酸镁、0.1%明矾溶液、醋酸铝溶液作冷湿敷,合并感染者可用1∶5000~10 000的高锰酸钾冷湿敷。
②皮疹无糜烂渗液者可用上述方法治疗,或外擦炉甘石洗剂。
③皮疹呈慢性湿疹样皮炎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软膏,如醋酸氢化可的松软膏、醋酸氟氢可的松软膏、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去炎松软膏或肤轻松软膏等。
④潮红:丘疹为主者,可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擦,或和青黛散冷开水调敷,每日4~5次。肿胀糜烂渗液较多者,可用蒲公英60g,桑叶、生甘草各15g,水煎待冷后湿敷。并可用10%黄柏溶液,生理盐水,3%硼酸水湿敷。糜烂结痂者可用青黛膏,或清凉膏外擦每日3~4次。瘙痒者可用栗树叶洗剂、黑子脱镁洗剂。
(3)针灸疗法
①体针
处方1:在治疗此病中的取穴原则是循经取穴加局部取穴。如面部皮炎取印堂、太阳、四白、颊车、承浆配合谷;头部皮炎取风池、百会、前顶、头维配足三里或委中;耳部皮炎取完骨,耳门配中渚;背部皮炎取相关的背俞穴配委中;手部皮炎取曲池、支沟、合谷透劳宫;臀部皮炎取次髎、承扶、中极配三阴交;四肢发疹本着同样原则取穴。皮肤红肿、起疱、糜烂无感染部位均可进针。方法: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取泻法或平补平泻。疗效:皮炎早期、单纯充血性红斑针刺后可立即消退,对潮红、肿胀、密集水疱、浸润糜烂者,针后立即减轻,连针3~5次,一般均可受益。对于反复发作、屡治不愈的慢性期,针灸的临床疗效也很显著。
处方2:取神门(双)、血海(双)。第1、2次治疗先取双足经井穴及耳尖放血,然后用毫针取穴用泻法,血海针感下传,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并加取耳穴神门、心。每日1次,5天为1疗程。首次针刺得气后即感有凉感往足部下传,瘙痒顿减。两个疗程后除偶有痒感外,红肿消退未见反复,无糜烂,唯暗褐色硬结犹存。
处方3:针刺大椎、曲池、神门、委中、血海、阿是穴的方法治疗接触性皮炎。操作以泻法为主,中强刺激,阿是穴在皮损区周围沿皮下从四边向中心进射。在阿是穴用艾条熏灸局部,每次20~30分钟,使皮色发红,表皮发热,每日1次。同时用耳针在肺、肾上腺、神门、耳尖、皮损相应部位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留针1小时,亦可埋皮内针或王不留行子等耳穴贴压。耳尖穴以毫针点刺放血1~2滴。
②艾灸疗法。在头部皮炎区取风池、风门、手三里、合谷;顶部皮炎取风门、天宗、外关;背部皮炎取风门、脾俞、合谷;前臂皮炎取手三里、合谷;足部皮炎取三阴交、外丘、厉兑。方法:应用艾卷或艾壮。艾卷每穴3~5分钟。艾壮如谷粒大,依次5~7壮。每日一次。有皮疹或红肿部位不宜用艾灸。
③电针疗法。在病变附近取穴。方法:电压10V、电流5m A之电脉冲,接通刺激30分钟,隔日一次。轻者2~3次治疗,较重者一周内取得明显进步。
④火针治疗
处方1:先在患部覆以纱布,以每分钟60次的速度反复透过纱布直刺患部不同点。一般治疗后局部皮损逐渐结痂,至痊愈。
处方2:火针治疗虫咬皮炎,运用消毒后的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迅速刺入皮炎周缘及较重部位,隔日1次,治疗期间保持局部皮肤干燥,3次即愈。
⑤梅花针。治疗化妆品皮炎,因洗面乳、美容霜、洗发护剂、染发剂、腋部除臭剂导致的化妆品皮炎,取手阳明大肠经阳溪至曲池、手少阳三焦经支沟至天井、手太阳小肠经阳谷至小海、足阳明胃经解溪至足三里、足少阳胆经阳辅至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昆仑至委中。沿针区各经穴起止方向,执梅花针有节奏地叩打,以潮红为度,用艾条灸大椎、足三里、涌泉,以患者觉面部冒微汗为度,最后以抗生素软膏轻抹之以防感染,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⑥耳穴埋针。以肺、神门、内分泌、腮腺为第一组,以肺、大肠、肾上腺及相应病变部位为第二组,小儿患者可仅取肺、神门,如痒甚心烦失眠可加心、小肠等穴。每次取单侧耳上的3~5穴,2~7天取针,可同时或间隔1~2天再在对侧耳上取穴。每埋针一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