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五、中医特色治疗

本病以清热解毒散结为主要治法。扁平疣、疣目,宜内外合治,其余疣多采用外治为主。

(一)内治法

1.辨证论治

(1)疣目

①风热血燥证

证候:疣目结节如豆,坚硬粗糙,大小不一,高出皮肤,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

治法: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方药:治瘊方加板蓝根、夏枯草。

②湿热血瘀证

证候:疣目结节疏松,色灰或褐,大小不一,高出皮肤。舌黯红,苔薄,脉细。

治法:清化湿热,活血化瘀。

方药:马齿苋合剂加薏苡仁、冬瓜仁。

(2)扁瘊

①风热蕴结证

证候:皮疹淡红,数目较多,或微痒或不痒,病程短。伴口干不欲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马齿苋合剂加木贼草、郁金、浙贝母、板蓝根。

②热瘀互结证

证候:病程较长,皮疹较硬,大小不一,其色黄褐或黯红,不痒不痛。舌红或黯红,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紫草、马齿苋、浙贝母、薏苡仁。

疣目、扁瘊皮损少者及鼠乳、掌跖疣、丝状疣,均不需内服治疗。

2.单方验方

(1)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赤芍、白芍各9g,川芎、白术、穿山甲、甘草、首乌各6g,板蓝根、夏枯草各15g,煎水内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当归、郁金、赤芍、牛膝、鸡血藤各9g,红花6g,灵磁石30g,穿山甲3g,龙骨、牡蛎各24g,煎水内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木贼草、香附、桃仁、红花各15g,大青叶、马齿苋、败酱草各15g,苡仁20g,煎水内服,每日1剂,分2次服。

(4)马齿苋60g,蜂房9g,生薏仁30g,紫草15g,煎水内服,每日1剂,分2次服。

(5)紫草、生薏仁各15g,煎汤代茶饮。

(二)外治法

各种疣均可选用木贼草、板蓝根、马齿苋、香附、苦参、白鲜皮、薏苡仁等中药,煎汤趁热洗涤患处,每天2~3次,可使部分皮疹脱落。

1.疣目

(1)推疣法:用于治疗头大蒂小,明显高出皮面的疣。在疣的根部用棉花棒与皮肤平行或呈30度角度向前推进,用力不宜猛。有的疣体仅用此法即可推除,推除后创面压迫止血;或掺上桃花散少许,并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

(2)鸦胆子散敷贴法:先用热水浸洗患部,用刀刮去表面的角质层,然后将鸦胆子仁5粒捣烂敷贴,用玻璃纸及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

(3)荸荠或菱蒂摩擦法:荸荠削去皮,用白色果肉摩擦疣体,每天3~4次,每次摩擦至疣体角质层软化、脱掉、微有痛感及点状出血为止,一般数天可愈。或取菱蒂长约3cm,洗去污垢,在患部不断涂擦,每次2~3分钟,每天6~8次。

2.扁瘊

(1)洗涤法:用内服方的第二汁外洗,以海螵蛸蘸药汁轻轻擦洗疣体使之微红为度。每天2~3次。

(2)涂法:用鸦胆子仁油外涂患处,每天1次。用于治疗散在扁瘊,防止正常皮肤受损。

3.鼠乳 用消毒针头挑破患处,挤尽白色乳酪样物,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患处。若损害较多,应分批治疗,注意保护周围皮肤。

4.跖疣

(1)外敷法:用千金散局部外敷,亦可用乌梅肉(将乌梅用盐水浸泡1天,混为泥状)每次少许敷贴患处。

(2)手术:常规消毒,局麻下先以刀尖在疣与正常组织交界处修割,然后用止血钳钳住疣体中央,向外拉出,可以见到一个疏松的软芯,但软芯周围不易挖净而易复发,故挖后可敷腐蚀药,如千金散或鸡眼膏。敷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7天即可,否则腐蚀过深影响愈合。

5.丝状疣 除采用推疣法外,亦可用细丝线或头发,结扎疣的根底部,数日后即可自行脱落。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1)寻常疣取穴肺俞、曲池、风市、血海,泻法,强刺激。

(2)扁平疣取穴风池、曲池、合谷、血海、太阳、阳白,泻法,强刺激。

2.耳针

(1)寻常疣取穴肺、肾、肝、皮质下、神门、内分泌、面颊、交感,针刺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扁平疣取穴肺、肝、面颊、脑穴,每日1~2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传染性软疣取穴肺、脑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艾灸

寻常疣、跖疣,可局部消毒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疣体上,点燃直至艾炷燃尽。一般1次即愈,若不愈,10天后再灸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