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形性日光疹

二、多形性日光疹

多形性日光疹(polymorphous light eruption)是一种获得性、特发性、间歇性反复发作的光敏性皮肤病。可能为一种迟发型过敏反应。致病光多为UVA,也可以同时由UVA和UVB引起。

(一)病因病机

目前认为本病是一种日光诱发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发生也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微量元素、代谢异常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于春季和夏季。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的曝光部位(如面部、颈后、颈前V形区、手背和前臂伸侧),而头发及衣物遮盖部位多不累及。皮损呈多形性,常见的有小丘疹、丘疱疹,也可表现为水肿性红斑、大丘疹或斑块,对每一位患者而言,常以一种皮损为主。瘙痒显著。多无其他全身症状,易反复发作(图6-2)。

(三)诊断依据

1.病史 患者多在春季或夏初日晒后数小时至5天内发病,到秋冬季节消退,慢性病程,可持续多年。有发生类似病史的过去史且多次发病的皮疹表现类似。经常有类似发病的家族史。

2.临床表现 日晒后在面部、颈、胸前和手臂等暴露部位感觉刺痒,继而发生红斑、丘疹、水肿等多种形态皮疹。慢性皮肤损害可以出现苔藓样变,伴有紫癜或毛细血管扩张。

3.性别 多发生在青年女性。

4.特点 皮肤紫外线红斑反应试验结果异常表现为红斑反应发生时间推迟、强度增加和持续时间延长,并且在红斑消退后出现皮疹等。

5.光激发试验异常 UVA或UVB照射皮肤后诱发皮疹。

(四)鉴别诊断

1.日晒伤 属于急性皮肤反应,病程短。

2.种痘样水疱病 暴露部位(鼻背、部、耳翼、手青背)日晒后发生红斑、黄豆大小暗红丘疹与丘痼疹,水疱中心有脐凹,形成糜烂。消退后留凹陷性萎缩瘢痕,青春期后病情缓解。

3.卟啉症(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青春期前发病,日晒后暴露皮肤灼热感与红斑,急性期为红色水肿性斑片,慢性期为浅表蜡样瘢痕。

4.红斑狼疮(DLE和SCLE) DLE皮损有黏附性鳞屑和瘢痕,SCLE皮疹分布广泛,常伴有全身症状和免疫指标异常。皮损病理组织学具有特征性。

(五)中医特色治疗

1.风热袭表证

症状:皮损发于面、颈等暴露部位,可为红斑、丘疹或风团样丘疹,颜色鲜红,大小不一,境界清楚,日晒加重,灼热、瘙痒,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则:清热凉血,疏风止痒。

方药:凉血消风汤加减。

2.湿热郁蒸证

症状:皮损潮红肿胀,表面有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脱屑,日晒加重,避免后减轻,自觉灼热、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六)西医治疗

应避免暴晒,外出时可应用遮光剂防止紫外线过度照射。易感者也可在每年春季发病之前进行预防性光疗,先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皮肤,以后逐渐增加剂量以提高皮肤对光线的耐受力。

1.外用药物治疗 应根据皮损性质和部位选用药物及剂型,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但应避免使用焦油类等潜在光敏物质。

2.内用药物治疗 以口服抗组胺药为主,但应避免使用氯苯那敏、异丙嗪等光敏药物;症状明显、反复发作者可口服烟酰胺、氯喹或羟氯喹,β-胡萝卜素对部分患者有效;严重者可口服糖皮质激素或硫唑嘌呤。

(七)预防与护理

1.防晒 多形性日光疹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关键的问题是防晒,而且动手要早。特别是对阳光照射比较敏感的人,外出时一定要采取防护措施,如撑阳伞或戴遮阳帽,穿长袖衣、长筒裤,着浅色服装。SPF值越高,产生过敏的概率也越大,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用。

2.锻炼 经常参加户外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增强皮肤对紫外线的耐受能力,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时间不要太长,选择早晚阳光不太强的时候,逐渐延长时间,长期坚持会慢慢收到效果。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周宝宽自拟疏风消疹汤、凉血消疹汤、清热除湿消疹汤、疏肝活血消疹汤分别治疗不同证型的多形性日光疹,验案如下。

医案1 周宝宽.审证求因治疗多形日光疹[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12-13.

吴某,女,21岁。2008年6月6日初诊。病史:面颈暴露部位起丘疹1个月。自诉5年间,每到春夏之季,面颈等暴露部位日晒后起丘疹,入冬好转。刻诊:面部、颈部均可见黯红色稍隆起的浸润性红斑,自觉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西医诊断:多形日光疹。中医诊断:日晒疮。辨证:风热阻肤。治法:疏风清热。方药:自拟疏风消疹汤。药用:荆芥10g,牛蒡子10g,蝉蜕10g,菊花10g,浮萍20g,连翘10g,刺蒺藜10g,生甘草5g。口服及湿敷。二诊:上方用7剂。丘疹大部分消退。上方继续口服及湿敷。三诊:上方又用14剂,丘疹全部消退,只有局部色素沉着。随访2年未见复发。

禀赋不足,腠理不密,如遇风热及日晒导致风热凝滞肌肤。荆芥、牛蒡子、蝉蜕、浮萍疏风散热;菊花疏风散热解毒;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刺蒺藜疏风止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清热、消疹止痒之功。

医案2 周宝宽.审证求因治疗多形日光疹[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12-13.

秦某,女,32岁。2008年5月9日初诊。病史:面部起丘疹1个月。自诉1个月前因日晒,面部起丘疹,肿痒。刻诊:面部及颈部V形区、手背均可见红色斑片,红肿,自觉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西医诊断:多形日光疹。中医诊断:日晒疮。辨证:血热挟风。治法:清热凉血,解毒祛风。方药:自拟凉血消疹汤。药用:生地黄20g,牡丹皮10g,当归10g,牛蒡子10g,蝉蜕10g,刺蒺藜10g,连翘10g,金银花10g,大青叶10g,生甘草5g。口服及湿敷。二诊:上方用7剂,丘疹明显消退,瘙痒减轻,二便通畅。上方继续口服及湿敷。三诊:上方又用14剂,丘疹消失,只有局部色素沉着,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 素体血热,外感风邪及日晒,毒热内侵,蕴伏血络,肌肤失养。方中牛蒡子、蝉蜕、刺蒺藜疏风清热止痒;生地黄滋阴凉血生津;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当归养血活血;连翘、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凉血活血,解毒祛风之功。

医案3 周宝宽.审证求因治疗多形日光疹[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12-13.

王某,女,19岁。2008年5月21日初疹。病史:面部及双手起水疱、糜烂10天。自诉2年间,每逢5月,暴露部位皮肤起丘疹、水疱及糜烂。刻诊:面部、手背、前臂伸侧均有丘疹、水疱、糜烂、结痂,患处潮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多形日光疹。中医诊断:日晒疮。辨证:湿热蕴肤。治法:散风清热,除湿止痒。方药:自拟清热除湿消疹汤。药用:牛蒡子10g,蝉蜕10g,浮萍15g,苦参10g,苍术10g,白术10g,薏苡仁20g,连翘10g,黄柏10g,马齿苋20g,生地黄10g,炙甘草5g。口服及湿敷。二诊:上方用14剂,水疱、糜烂收敛,部分皮疹消退。上方又用7剂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本例为素体禀赋不耐,湿热内蕴,复感日光热毒,内外合邪,湿热蕴结肌肤。方中牛蒡子、蝉蜕、浮萍疏风清热止痒;黄柏、苦参清热燥湿;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白术补气健脾,燥湿;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生地黄滋阴凉血生津;连翘、马齿苋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散风清热、除湿止痒之功。

医案4 周宝宽.审证求因治疗多形日光疹[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12-13.

张某,女,40岁。2008年6月1日初诊。病史:面部起丘疹3年。自诉3年间,每年夏季,暴露部位起丘疹,瘙痒,深秋好转。刻诊:面部、颈前V形区,双手背均可见米粒至黄豆粒大的丘疹、结节,有的已苔藓样变,瘙痒;烦躁易怒,两胁胀痛;舌质黯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多形日光疹。中医诊断:日晒疮。辨证:肝郁血瘀。治法:疏肝活血。方药:自拟疏肝活血消疹汤。药用:柴胡10g,郁金10g,栀子10g,白术10g,薄荷5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鸡血藤10g,白鲜皮10g,刺蒺藜10g,连翘10g,炙甘草5g。口服及湿敷。二诊:上方用7剂,结节变小,丘疹减少,苔藓处变薄变软。肝郁症状明显减轻。上方继续口服及湿敷。三诊:上方又用7剂,皮疹消失,局部色素沉着。又用7剂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病程日久,肝气郁结,血行不畅通形成肝郁血瘀。方中柴胡、郁金、薄荷疏肝解郁;白鲜皮、刺蒺藜疏风止痒;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活血;鸡血藤行血补血化瘀;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连翘解毒消痈;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活血、祛风止痒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