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银屑病
2025年09月26日
第一节 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鳞屑性红斑,好发于暴露部位,如头部、四肢、前胸、后背等部位,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以及红皮病型四种类型。寻常型银屑病是临床最为多见的一型,由于其皮损顽固,反复发作,常常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银屑病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地有明显不同,不同人群的患病率差异很大(0~11.8%)。美国1996年报道的患病率为2.6%,1984年全国银屑病科研协作组选取23个省、市、自治区的49个调查点进行统计,总患病率为0.123%。2010年国内学者对6个不同地域城市的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银屑病的患病率为0.47%。
祖国医学记载的“干癣”“顽癣”“松皮癣”“白疕”“白疕风”“蛇风”“白壳疮”等病与该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与银屑病相关的内容首见于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这是祖国医学关于本病的最早记载。《外科大成》首次提出“白疕”的病名,“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俗呼蛇风。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宜搜风顺气丸、神应养真丹加白蛇之类”。从该书对“白疕”临床表现的描述来看,与现代医学的银屑病基本一致。明清以后,包括现代很多医家,对“白疕”的认识又多有发挥。如著名皮肤病专家赵炳南将寻常型银屑病分血热、血燥、血瘀三型论治,血热型治以清热凉血活血,血燥型治以养血滋阴润燥,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朱仁康则认为“血分有热”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病因,分血热风燥和血虚风燥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