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

依据汗管损伤和汗液溢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白痱 又称晶形粟粒疹(miliaria crystallina),由汗液在角质层或角质层下汗管溢出引起。好发于卧床不起、术后体虚、高热患者的躯干和间擦部位。皮损为成批出现的针尖至针头大小的浅表透明水疱,表面无潮红,疱壁薄容易破裂。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微瘙痒。1~2天内吸收,遗留极薄的细小鳞屑。

2.红痱 又称红色粟粒疹(miliaria rubra),由汗液在表皮螺旋形的汗管处溢出引起。可发于除掌跖外的身体任何部位,尤以额、颈、躯干处为甚。皮损为密集排列的针头大小丘疹、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伴有瘙痒和灼热感,搔抓后可致皮肤破损和继发感染如毛囊炎、疖等。

3.脓痱 又称脓疱性粟粒疹(miliaria pustulosa),多由红痱发展而来。好发于幼儿皮肤皱襞处及头颈部。皮损为针头大的浅脓疱或脓性丘疱疹,细菌培养结果常为无细菌生长。

4.深痱 又称深部粟粒疹(miliaria profunda),阻塞的汗管在真皮-表皮交界处破裂,表皮汗管常被反复发作的红痱破坏使汗液阻塞在真皮内而发生。多累及热带地区反复发生红痱者。好发于躯干,也可波及肢体和面部。皮损为密集的、与汗孔一致的非炎性丘疱疹,出汗时皮疹增大,皮肤可因汗腺导管阻塞而致出汗不畅或无汗(图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