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2025年09月26日
一、病因病机
汗为心之液,《素问·经脉别论》有“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疾走恐惧,汗出于肝”之说。肾主五液,脾胃为津液化生之源,故汗出异常与五藏相关。
1.内热熏蒸 阳热亢盛,蒸化过度,可致汗出过多。
2.卫气不固 《景岳全书·汗证》曰:“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能致汗。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先天不足,阳气偏虚,腠理不固,津液外溢可发为本病。
3.营卫不和 感受外邪,伤其卫气,卫气因而失其固护之性,“阳强而不能密”,不能固护营阴,致使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以致汗出。
4.气阴两虚 气虚不能摄津,阴虚生内热,迫津外泄,气阴两虚,则可见汗出涔涔而不止。
5.脾虚湿蕴 《张氏医通·杂方》曰:“脾胃湿蒸,停于四肢,则手足多汗。”故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可发为本病。《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曰:“若中寒胃阳土虚,脾不约束,津液横溢四肢,尤以阴盛淫雨滂沱,故汗出而冷也。”故寒湿相合可发为本病。
6.气血瘀阻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中的“醒后出汗”与《张氏医通·杂方》中“夏月只半身汗出”,均因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气血瘀阻,津液不行,外溢皮肤可发为本病。
7.肾虚湿滞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而致膀胱气化失职,不能分清别浊,水湿留滞于下焦,返逆于肺,而为汗液。
8.肾阴亏虚 肾阴不足,阴虚生内热,蕴蒸津液,迫津外泄,而见骨蒸潮热、盗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