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一)现代医学认识
1.现代医学认为接触性皮炎的引起病因,生活接触、职业暴露和外用药物是主要的接触方式。引起接触性皮炎的接触物质有许多种类,可分为化学性、植物性和动物性三大类。
(1)化学性的接触物:金属制品与化工原料包括镍盐、铬酸盐、柏油、对苯胺、甲醛等;某些外用药:汞溴红、清凉油、中药药膏、正红花油、磺胺制剂、抗生素软膏、橡皮膏及某些合成药内的赋形剂、防腐剂、抗氧化剂等;化妆品包括香料、香脂、染发液、唇膏、剃须膏、油彩等,尤其染发液中的对苯二胺有较强的致敏性;农药如敌敌畏、乐果等杀虫剂;其他化工制品如橡胶、塑料、化纤制品、洗衣粉、洗涤剂等。
(2)植物性的接触物:包括漆树、生漆、荨麻、除虫剂等。
(3)动物性的接触物:包括动物的皮、毛和羽毛;斑蝥、毛虫、隐翅虫等动物的毒素。
(4)空气中的接触物:如屋尘、螨类、昆虫、花粉、真菌、兽毛、蚕丝等变应原。
(5)日光等物理性接触物。
2.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原发性刺激反应和接触性致敏反应两大类。
(1)原发性刺激反应:可导致急性原发性刺激性皮炎和累积性原发性刺激性皮炎。前者的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或毒性,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均可发生皮炎,如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所引起的皮炎。后者的接触物为弱刺激性,在长期反复的接触刺激后发病,避免接触刺激可短期内症状缓解,如接触洗衣粉、洗涤剂和有机溶剂等引起的皮炎。
(2)接触性致敏反应:为典型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致敏过程分为初次反应阶段(诱导期)和二次反应阶段(激发期)。接触物通常为半抗原,本身并无刺激性或毒性,大多数人接触后不发病,仅有少数人在接触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在接触部位的皮肤、黏膜发生变态反应性炎症。初次接触某种变应原物质后,经4~25天潜伏期(平均7~8天)使机体先致敏,再次接触该物质后可在24~48小时内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有些光敏物质接触后需经日光照射而致敏。光敏性和光毒性接触性皮炎可在局部应用某些化学物质再经光线照射后才会发生,这些化学物质(光毒剂)充当光敏物使皮肤对光照产生过度反应,常引起光敏性接触性皮炎的物质有须后液、防晒霜和外用磺胺药。香水、煤焦油、补骨脂素和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油剂常可引起光毒性接触性皮炎,全身给药引起光敏反应时,必须区分是光过敏性还是光毒性接触性皮炎。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病人可能会对使用数年的物质或用于治疗皮肤病的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朗格汉斯细胞(一种表皮细胞的年幼亚群)吞噬致敏原并将其传递至T淋巴细胞,从角化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也可促进过敏的发生,病人的致敏过程可从6~10天(较强致敏原如毒常青藤)到数年(较弱致敏原)不等,当再次接触该致敏原时,瘙痒和皮炎可在4~12小时内出现。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病机总因禀赋不耐,接触某种物质,使毒邪侵入皮肤,郁而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而发为本病,或毒邪直接入侵致病。
1.禀赋不耐 先天禀赋不耐,其肌肤腠理不密,接触致敏物质,既而发病。《外科正宗》中说:“漆疮:由来自异,漆乃辛热火象有毒之物,人之皮毛腠理不密,故感其毒”。其主要特点是,某个人对此敏感,而多数人对此无妨。如《诸病源候论·漆疮候》中说:“漆疮候: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
2.毒邪入侵 毒毛毒汁等从肌肤侵入,入于营血,或侵蚀筋脉,再及脏腑,进而中毒发病。且多发于夏秋季节,男女老少皆可发病。如《诸病源候论·杂毒诸候》中介绍蝎伤时说:“此虫五月六月毒最盛,云有八节九节者弥甚。蜇人毒势流行,多至牵引四支皆痛,过一周时始定”。介绍蜈蚣之毒伤,更是确切,说:“此则百足虫也,虽复有毒,而不甚蜇人。人误触之者,故时有中其毒”。《外科正宗·恶虫叮咬》对恶虫的叮咬方式,也有详尽的阐述:“恶虫乃各禀阴阳毒种而生。见之者勿触其恶,且如蜈蚣用钳,蝎蜂有尾,恶蛇以舌蜇人,自出有意附毒害人,必自知其恶也。凡有所伤,各寻类而推治”。
3.外感六淫 六淫致本病,以火热为主,常兼挟风邪、湿邪,如《外科正宗》中说:“漆乃辛热火象有毒之物,人之皮毛腠理不密,故感其毒”,明确指出漆疮是火热之邪所致。《洞天奥旨·漆疮》中说:“漆疮者闻生漆之气而生疮者,盖漆之气本无大毒,以漆能收湿,人之肺经偶有微湿,而漆气侵之则肺气敛藏,……而皮肤眃起发痒矣”,指出闻漆气而发病,与湿邪有关。《外科启玄·湮尻疮》中指出:“月子乳孩,蹦缚手足、颐下、颊肢窝、脚丫内湿热之气,常皆湮烂成疮,系乳母看顾不到所致”,可见湮尻疮是由于湿热秽浊蕴蒸,肌肤擦烂而成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