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1.复方水杨酸醇溶液病案及经验

患者,男,20岁,战士,于2012年7月10日就诊,主诉:从腹至膝盖以上肤色暗红伴皮疹,瘙痒不适2月余。

曾间断使用氟轻松、克霉唑、皮康王等软膏外擦,效果不佳。查体:患者腹、背、大腿、膝以上,整体皮肤发红布满片状斑丘疹样损害,边缘为密集微隆起样丘疹、界清,肤色暗红伴有散在鳞屑,出汗后刺痒难忍。根据患者典型体征及真菌检查阳性,诊断为泛发性体癣。予外涂复方水杨酸醇溶液治疗,每日涂药一次,3日后复诊,患者自觉瘙痒消除,斑丘疹样皮损明显消退,表皮可见皮屑脱落,嘱患者继续涂药1周后复诊,皮损消退完全,无瘙痒。为巩固疗效,嘱每隔2日涂药1次,共5次。随访未再复发。

复方水杨酸醇溶液组成、配制方法及使用方法如下。组成:茵陈100g,木槿皮100g,百部100g,黄柏100g,黄连100g,黄芩100g,水杨酸粉(医用)100g,95%酒精(医用)1000ml。配制方法:将上述中草药切碎装入医用聚乙烯复合膜煎药袋或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玻璃瓶中加95%乙醇1000ml,盖紧瓶盖。每日摇动药瓶一次,浸泡14天后取出药袋,加入水杨酸粉100g充分溶解,药液不足1000ml时,再加入95%酒精至1000ml,严格掌握水杨酸的配制浓度,使每100ml药液含水杨酸粉10g。过滤后避光密闭保存,防止因密闭不严造成酒精挥发,使药液浓度增高,容易损伤皮肤或增加刺激。用消毒棉签或棉球浸药液涂抹患部皮损处,涂抹范围要超过皮损边缘0.5cm,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复方水杨酸醇溶液用于浅部真菌感染,手、足癣,体癣及股癣,对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及其他皮肤瘙痒也有一定作用。部分患者初次涂药时有明显的可耐受的一过性灼痛刺激感。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仍需注意的要询问患者对酒精、水杨酸有无过敏史,防止患者过敏。

2.医案(李仕国,杨峰,殷敏敏.中西医结合治疗体、股癣1806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2(32):280-281.)

患者,57岁。全身红色丘疹、水疱伴鳞屑1年余。初起为红色扁平形丘疹,数天后转成浅红色斑块状,少量灰白色鳞屑样附着物,微痒痛。后渐消退,四周向外漫延扩展呈环形,边缘尚清楚,略隆起呈暗红色,并有小丘疹与小水疱,遍及全身,形如小硬币、小古铜钱,尤以躯体前后及四肢为重,痒痛异常,抓破后流少量黄色滋水。曾于多家医院诊断为体癣,多次中西药治疗而未能治愈。平素自觉鼻孔干燥,口渴喜饮。查体:全身大量皮损,边缘环状几乎大小相连,色呈暗红带紫、皮肤较干燥而无泽,少量渗出。舌质赤红,苔黄少泽,寸脉小数、尺脉沉涩。中医辨证:体癣。

本病属肺津不布,心火内盛、脾经受烁不能健运,传导失司,血液瘀阻于外,因肺主皮毛、兼挟风毒相搏而成此证。治当以滋阴润燥、泻火活血凉血。处方如下:生、熟地黄各12g,制首乌10g,天冬、麦冬各10g,火麻仁20g,光杏仁10g,川连3g,枯黄芩6g,京赤芍10g,丹皮10g,当归尾10g,桃仁6g,红花3g,生甘草3g,净蝉衣6g,防风6g。5剂,水煎服。

8月10日复诊:瘙痒大减、大部分皮损已结痂,无渗出。大便畅通,口渴已止。效不更方,原方续服。

8月16日三诊:症状基本痊愈,皮肤逐渐转为正常,出现润泽。为巩固疗效,遵照前内服方加减,改为外用洗剂。处方如下:赤芍15g,当归尾15g,丹皮15g,川柏15g,川黄连10g,蝉衣30g,防风15g,川椒15g,生石膏30g,上药加水2000ml,煎沸10分钟后洗浴全身,每次30分钟,每月2次。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因大便常较干燥,嘱其常服麻仁丸,以保大便通畅。

皮肤浅部癣病总因风、湿、热邪外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然而结合该病案的临床表现、体征可以想到,因肺合皮毛、肺津不布,则皮肤干燥;肺主治节,功能失调,则外而瘀滞于肌肤,内而瘀阻于大肠,致使大便干结,传导失司。故临床不可拘守祛风燥湿、清热解毒,可灵活运用清肺热,泻大肠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