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1.名医经验
(1)朱仁康朱老认为硬皮病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古有“皮痹”之称。其发病机制,内因为气血两虚,肾阳不足,卫外失固;外因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于经络肌表血脉之间。痹者闭也,阻塞不通,气血痹着,运行不利,营卫失和,而致皮肤顽硬,形如制革,关节屈伸不利,手僵足挺,重则状如尸蜡。阳气不能达于肢末则发绀,筋失所养则口不能开阖。在治疗上朱老强调,应从痹症的角度来考虑,以治痹症的主方独活寄生汤化裁。常用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红花活血祛瘀;独活、寄生、防己祛风除湿;鸡血藤、伸筋草、牛膝、桑枝通行经络;地骨皮以皮行皮。肢端发绀发凉,重用温补肾阳之品,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胡芦巴、菟丝子等可选用。后期病情稳定,或现萎缩,治宜补气活血、温经通络,前方加用太子参、黄芪、熟地黄、熟附、桂枝之类。
(2)赵炳南赵老认为本病多为脾肾阳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之邪乘隙外侵,阻于皮肤肌肉,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卫不和,而痹塞不通。所以称之为“皮痹疽”。脾主肌肉,主运化水谷之精微,以营养肌肉、四肢,若脾运失职,则肌肉失养,卫外不固,腠理不密,则易感受外邪而得病。本病的治疗,多以健脾助阳、温经通络,佐以软坚为法。
(3)禤国维禤老认为,本病属中医学的“皮痹”“皮痹阻”等范畴。它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为主要症状,属五体痹之一。外感风寒湿邪是本病主要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情志失调、饮食劳倦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外邪侵袭、痰浊瘀血及气血阴阳不足,皮肤之经络瘀阻,皮肤失养是皮痹的基本病机。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初起多肺、脾阳虚,兼风、寒、湿邪痹阻经脉;中后期多脾、肾阳虚,寒凝血瘀,肌肤失养。治疗上予通经活络、活血化瘀及温补肺脾肾为法。禤老常选用当归四逆汤和阳和汤化裁进行治疗,收效满意。常用方为:北芪20g,当归10g,熟地黄15g,白芥子5g,鸡血藤20g,丹参20g,甘草10g,白芍15g,炙麻黄5g,积雪草15g,鹿角胶(烊服)10g,薄盖灵芝10g。若脾虚夹湿者,加茯苓15g,白术10g,以健力量;关节僵硬疼痛者,加威灵仙15g,防风15g,桂枝10g,乳香5g,没药5g,以活血通痹止痛;若气虚体弱者,加重黄芪至30~60g,人参6g,黄精30g以益气补虚;若阳虚内寒甚者,加附子6g,肉桂3g,炮姜6g,以温阳散寒。在以上辨证论治方中,禤老常加入一味积雪草,积雪草又名崩大碗、落得打。味苦、辛,性寒,归肝、脾、肾经。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消肿,诸症跌打损伤、湿热黄疸、中暑腹泻、尿频涩痛、热疖疮毒、咽喉肿痛、湿疹肤痒等病症。南方地区盛夏至立秋,气候炎热潮湿,民间常选用此类药煲汤服用,有很好的清热下火作用。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此药中含有一种成分积雪草苷,能抑制胶原纤维,具有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可促进皮肤生长并有抑制皮肤溃疡,亦可镇静安定。常用于治疗肺病、肝病、肾病的纤维化,黄疸型肝炎,肾炎蛋白尿,以及硬皮病和皮肌炎。禤老衷中参西,指出崩大碗能促进真皮层中胶原蛋白形成,又能防止皮肤水肿,使皮肤柔软、光滑、有弹性。故常用于治疗硬皮病肿胀期,有比较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若一次服用剂量过大,会引起眩晕,一般以15~30g为宜,大剂量一般不超过60g。
2.医案
(1)朱仁康医案
①王某,女,34岁,门诊病历1974年10月30日初诊。主诉:左小腿屈侧皮肤发硬1年。现病史:1年前,先从左大腿屈侧上端1/3处皮肤肿胀,后向小腿至足踝部伸展,呈带状,皮肤发紧发硬。平卧时,躯体转侧不利,伴有腰痛,日常行走不便,影响工作。检查:从左大腿屈侧上端起,伸向足踝部有50cm×10cm大小皮肤硬化光泽之损害,捏之皮肤发紧,不能上提,大腿屈伸困难,皮肤未见萎缩。脉细滑,舌质红,苔白腻。中医诊断:皮痹。西医诊断:限局型硬皮病。证属:风湿着于肤腠,气血痹滞所致。治则:祛风除湿,通络和血。药用:独活9g,当归9g,赤芍9g,桑寄生9g,桂枝9g,杜仲9g,川断9g,狗脊9g,地骨皮9g,红花9g,仙灵脾9g,仙茅9g,水煎服,每日1剂,2煎分服。
二诊:(1974年12月3日)服上方30剂后,左下腿硬化皮损渐见软化,但仍见腰痛,转身不利,肢倦无力。脉弦细,苔薄布。治拟益气活血,补肾扶腰。药用:当归9g,川芎6g,党参9g,赤白芍各9g,红花9g,地骨皮9g,川断9g,狗脊9g,怀牛膝9g,水煎服,隔日1剂,2煎分服。
三诊:(1975年1月3日)较前改善,但仍感下肢乏力,宗前方加苍术9g,五加皮9g以健脾益气,仍隔日服1剂。
四诊:(1975年1月19日)皮肤渐见软化,从二诊方中加桃仁9g,伸筋草9g,水煎服,隔日1剂。
五诊:(1975年2月14日):腰痛已瘥,已能半日工作。左小腿屈侧皮损软化,已趋正常,局部色素加深,脉细弦,舌净。拟方:当归9g,川芎9g,赤芍9g,地骨皮9g,红花9g,伸筋草9g,鸡血藤30g,怀牛膝9g,杜仲9g,川断9g,水煎服,隔日1剂。
六诊:(1975年4月17日):左下腿原有皮损除足踝上角有小块约3cm×3cm大小皮肤稍见硬化外,大部分已恢复正常,局部留有色素沉着。嘱继服前方以竟全功。
②石某,女性,27岁,病历号71733,初诊日期:1964年4月25日住院治疗。
主诉:脸面、肢端皮肤发硬,发绀5年。现病史:1958年第1胎足月顺产后,约经半年,当时适居东北,气候寒冷,双手指关节肿胀,但未见紫。1960年每遇寒冷肢端即现发绀,握拳时不能紧握且肢端皮肤亦见发硬。1962年指端皮肤发硬,扣衣扣时亦觉困难,且脸部皮肤发紧,伴有轻度浮肿。1963年第2胎分娩后,病情加重,脸部皮肤发硬缺乏表情,尤以脸下半部为明显。当时某医院诊断:肢端性硬皮病,雷诺征。经用青霉素、普鲁卡因、维生素B12、EDTA等药治疗,未见明显改善。入院时检查:脸面部皮肤紧张、发硬、光泽、失去弹性,举眉时前额尚见皮肤皱纹,鼻及双颊下面部肌肉活动受限制,脸部缺乏表情,上唇变薄但尚可闭口,耳去皮肤亦现紧硬,双手握拳不紧,双手背、前臂、上臂伸侧发硬不能捏起、有蜡样光泽;脉沉细,舌质淡,苔净。西医诊断:弥漫性硬皮病。中医诊断:皮痹。证属:风寒湿之邪,阻于经络,以致痹滞不行;营卫失和,阳气虚不能达于四末,以致肢端凉而发紫,脸面手臂等皮肤发硬。治则:温经通络,和营活血。药用:桂枝9g,干姜3g,白芥子3g,炒白术9g,羌独活各9g,桑寄生9g,防风己各9g,伸筋草9g,桑枝15g,丹参9g,炒赤芍9g,怀牛膝9g。后以上述基本方加减,如当归、鸡血藤、连翘、桃仁等。住院3个月,服药80余剂。同时外用桂枝30g,松节30g,炒赤芍15g,细辛9g,桑枝梗30g,煎水2000ml乘热浸渍患处,1日2次,每次20分钟。出院时病情已有好转,笑时脸部皱纹增多、加深,且较前自然。双前臂及手背部皮肤亦较前软润,双手握力正常,能从事正常工作。1974年复查,皮肤已基本变软,参加工厂工作已多年。
(2)张志礼医案
肖某,女,50岁,1998年5月6日初诊。病史:患者近2年来,左侧髂部时有发痒、发红,但未引起注意,今年3月局部出现大片的淡紫红色斑片,边界清楚,皮纹消失,触之略硬,某医院诊为“限局性硬皮病”,给予局部封闭注射,外用红花油效不显,患者自觉症状缺乏,平日易怒,腹胀,月经后错,量少,有块,乏力。诊查:左侧髂部可见9cm×5cm大小的片状萎缩发硬的硬化斑,中央部有散在小片象牙白斑,周围皮肤正常,境界清楚;舌质暗,苔白,脉弦细。西医诊断:限局性硬皮病。中医诊断:皮痹。辨证:脾气不足,经络阻隔,气血瘀滞。治法:健脾益气,温经通络,活血软坚。处方: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丹参15g,赤芍15g,红花10g,川芎10g,熟地黄15g,鸡血藤30g,白芥子10g,桂校10g,夏枯草15g,木香10g,枳壳10g。二诊:服上方14剂,皮损色转淡,尤以中心象牙白色为明显,是服前方28剂。三诊:服上方28剂,局部皮损明显变软,色泽淡粉,表皮已明显可以提起,症获显效。前方去夏枯草,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以补肝肾,扶正气,后连续服用此方2月余,局部皮损基本柔软,肤色正常,已能见到皮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