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表现
1.发病部位往往局限,初发于头部,常自头部开始向下蔓延,重者向面部、耳后、腋窝、胸部、肩胛间、脐窝、外阴、腹股沟等处发展。
2.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逐渐扩大融合,形成暗红或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被覆油腻鳞屑或痂皮,可出现渗出、结痂、糜烂,呈湿疹样表现。典型皮损为油腻性鳞屑性黄红色斑片。
(1)干性型(非炎症性):皮损为大小不一的斑片,基底微红,上有片状白色糠秕状鳞屑,在头皮部可堆叠很厚,头皮瘙痒剧烈,梳头或搔抓时头屑易于脱落,而呈白屑纷飞,毛发干枯,伴有脱发。
(2)湿性型(炎症性):皮脂分泌旺盛,皮损红斑、糜烂、流滋,有油腻性痂屑,常有臭味。在耳后和鼻部可有皲裂,眉毛因搔抓折断而稀疏。初起头皮毛发油腻,或头屑多,瘙痒,继而头发细软、脱落、秃顶。
3.临床表现:与发病部位、病情轻重、发病年龄相关。
(1)成人脂溢性皮炎
①头部。头皮损害主要有两种类型。鳞屑型表现为非炎症性皮损,常呈红斑或红色毛囊丘疹,伴轻重不等的糠秕状脱屑(又称干燥性糠疹),头发干燥、细软、稀疏或脱落。结痂型表现为炎症性皮损,为典型红斑及油腻性鳞屑,头皮厚积片状、黏着油腻性黄色或棕色痂,痂下炎症明显,间有糜烂渗出,可累及多个皮脂溢出区(图17-2)。
②面部。面部皮损常由头皮蔓延而来,以前额、眼睑、鼻唇沟为重,表现为黄红色、油腻性鳞屑性厚痂。眼睑受累呈睑缘炎表现,睑缘由细小鳞屑覆盖;鼻唇沟及鼻翼多表现为黄红色油腻性斑片;男性胡须部位除典型皮损外,常伴发毛囊炎;耳部受累者可累及耳后皱襞、耳郭和外耳道,常伴有耳后皱襞处红斑、肿胀、皲裂。脂溢性外耳道炎常见于老年人(图17-3)。
③躯干部。好发于胸前部和肩胛之间,皮损多为淡红色圆形、椭圆形斑片,境界清楚,毗邻者倾向融合形成环形、多环形或地图状等,表面覆有油腻性细碎鳞屑,有时表面可有轻度渗出。累及皱襞部(如乳房下、腋窝、外生殖器、大腿内侧、腹股沟等)者多为肥胖中年人,皮损类似体癣,易继发念珠菌感染(图17-4)。
④脂溢性红皮病。病情严重者皮损泛发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潮红和显著脱屑。
(2)婴儿脂溢性皮炎:常于出生后2~10周发病,好发于头皮、面部、鼻唇沟、眉区、耳周及皱褶部位,表现为红色斑片伴油腻性细小鳞屑,易结成淡黄色痂,头皮可局部或全部覆有厚痂,甚者伴糜烂、渗出。病情有自限性,常于3~8周内逐渐减轻、痊愈,持久不愈应考虑到特应性皮炎的可能。可继发细菌或念珠菌感染(图17-5)。
(3)脱屑性红皮病:又称Leiner病。表现为婴儿脂溢性皮炎突然发展,导致全身红斑、脱屑,重者伴贫血、吐泻、继发细菌感染(图17-6)。
4.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5.慢性经过,可反复发作,可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