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五、中医特色治疗

(一)辨证施治

皮肤瘙痒症病因不同,表现症状各异,临床首当辨其虚实,再别证型以施治“实证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瘀血内停所致,虚证多因年老体衰、久病失养、精血亏虚而发”。

1.实证

(1)风盛型

证候:多发于春季,证见周身皮肤瘙痒,痒无定处,搔抓不止,汗出痒轻,遇风加重,日久患处皮肤肥厚,甚则苔藓样变;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缓。

治法:解肌发表,祛风止痒。

代表方剂:乌蛇驱风汤化裁。

药物:荆芥10g,防风10g,蝉蜕10g,乌梢蛇15g,羌活12g,白芷10g,连翘10g,白蒺藜30g,甘草10g。

(2)风寒型

证候:多见于冬季,好发头面、颈项、双手等暴露部位。证见皮肤瘙痒,遇寒痒甚,逢暖或汗出减轻或自愈,患处有搔痕、血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常伴有风寒表证。

治法: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药物: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杏仁12g,生姜8g,荆芥10g,防风10g,白芷10g,羌活15g,白蒺藜30g,甘草10g。

按:外感风寒,风从寒化属阴,故先受于足经,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亦可见手太阴之证。尤在泾曰:“病在太阳……身痒者,邪盛而攻走经筋则痛,邪微而游行皮肤则痒也”。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失宣,卫气不得外达。其营气涩而不畅,但以表寒证为主。凉为寒之轻,寒为凉之重;寒甚则痛,寒微则痒。常见于头项胸背、肢体伸外侧,冬季发病为多。

(3)风热型

证候: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夏季。证见皮肤瘙痒,抓痕色红,扪之肌肤热,感风遇热其痒尤甚;伴有口渴欲饮,心烦,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代表方剂:消风散化裁。

药物:蝉蜕10g,荆芥10g,牛蒡子12g,苦参10g,防风10g,生地黄20g,当归10g,胡麻仁10g,金银花20g,连翘15g,薄荷10g,浮萍10g,淡豆豉10g,芦根15g,甘草10g。

加减:伴风热表证者,治当辛凉解表,疏风止痒,方选银翘散加减。药用:连翘、金银花、菊花各15g,淡豆豉12g,牛蒡子、浮萍、升麻、白鲜皮、苦参、黄芩、桑叶各10g,生地黄30g,桔梗9g,薄荷、蝉蜕、生甘草各6g。

按:外感风热,风从热化属阳,故先受于手经。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内舍于肺,始犯上焦手太阴肺经(是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叶天士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为三焦至上,其位居高,首当其冲,开窍于鼻,且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肺卫不固,风热相搏伤人肌腠皮表。其毛窍疏张,体虚为患,但以表热证为主。温为热之轻,热为温之重;热甚则痛,热微则痒。常在头颈腹阴、肢体屈内侧,发病冬春季居多。

(4)风湿型

证候:好发于长夏,以青壮年为多。证见皮肤瘙痒,抓后起水疱,伴有渗液;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祛风除湿,和营止痒。

代表方剂:羌活胜湿汤化裁。

药物:羌活15g,独活15g,川芎10g,防风10g,苍术12g,苦参10g,白蒺藜20g,茯苓15g,滑石15g,甘草10g。

按:外感风湿,极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风为阳邪,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湿为阴邪,易袭阴位,重浊黏滞。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始虽外受,终归中焦脾胃。脏腑蕴毒从内发则重,从外感受则轻,风轻则痒轻,风重则痒重。《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性趋下,常累及下肢或阴囊等处。

(5)血热型

证候:证见皮肤瘙痒红,抓破呈条状血痕,每当遇热,烦躁,或酒后瘙痒加剧;伴有口干,心烦,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代表方剂:地芍凉血汤加减。

药物:生地黄20g,赤芍10g,玄参15g,丹皮10g,丹参20g,蝉蜕10g,白蒺藜30g,白鲜皮15g,连翘10g,甘草10g,麦冬10g。

按:血热内蕴,郁久化毒;血热生风,风盛则燥(痒)。血属阴,得温则行,热属阳,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火热为阳盛所生,火与温热同类,为同中有异。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损营阴,心神被扰。《外科启玄·明疮疡痛痒麻木》:“经云,诸痛痒疮疡者属心火,盖火之为物,能消烁万物,残败百端故也,盖人之肌肤附近火灼则为疮,近火则痛,微远则痒,显而易见,热微则痒,热甚则痛,热胜肉腐,火性炎上”,多见于青壮年,夏季发病。

(6)湿热型

证候:证见皮肤瘙痒潮红,遍体抓痕、血痂;伴有口渴,烦躁,胃纳欠佳,腹胀便溏,或滞下不爽,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燥湿,和中止痒。

代表方剂:萆薢湿汤加减。

药物:薏米仁20g,萆薢15g,丹皮12g,泽泻10g,黄柏15g,苦参10g,苍术10g,茯苓15g,滑石20g,茵陈15g,地肤子15g,砂仁10g,陈皮8g,白蒺藜15g,甘草6g。

(7)湿热下注型

证候:多发于中年男女,好发肛周、阴囊、外阴等处。证见局限性皮肤瘙痒,逐渐蔓延,搔抓后皮肤肥厚,状若苔藓。表现肛门皱襞肥厚,阴囊皮纹增深,阴唇皮肤肥厚、浸渍,阴蒂及阴道黏膜多有红肿或糜烂,或带下增多,色淡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数。

治法:清热泻肝,除湿止痒。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龙胆草12g,生地黄20g,赤芍10g,黄柏15g,苦参10g,泽泻10g,金银花20g,苍术10g,焦栀子15g,当归10g,柴胡10g,车前子10g,白蒺藜20g,地肤子15g,茵陈15g,甘草10g。

(8)瘀血型

证候:可发于任何年龄,无季节之别。证见皮肤瘙痒无度,夜间尤甚,抓痕累累呈紫红色条索状;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消风止痒。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化裁。

药物: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皮、生蒲黄、五灵脂、蝉蜕、白蒺藜等。

2.虚证

(1)血虚风燥型

证候:多见于老年体弱者,好发于寒冷季节。证见皮肤瘙痒,抓痕遍体,皮肤肥厚,迭起细薄鳞屑,或苔藓样变;伴有面色无华,头昏目眩,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脉细或弱。

治法: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代表方剂:当归饮子配四物汤合熄风止痒药加减。

药物:当归、丹参、玄参、麦冬、玉竹、瓜蒌、鸡血藤各15g,生熟地黄、黄芪、珍珠母、何首乌各30g,赤白芍、荆芥、刺蒺藜、防风、川芎、人参、枸杞子各10g,煅龙牡各25g,夜交藤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2次。

加减:若瘙痒剧烈者可加全虫6g或乌蛇10g;伴心烦急躁者可加莲子心10g或生栀子10g。

(2)肝肾阴虚型

证候:多发于老年人,证见皮肤干燥,瘙痒抓之脱屑,肌肤甲错;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酸膝软;舌质红少津、苔少而薄,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息风止痒。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或肝肾两滋汤加减。

药物:黄柏15g,知母15g,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0g,当归10g,白芍10g,泽泻10g,丹皮12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白鲜皮20g,白蒺藜30g,地肤子15g。

3.外治法

(1)水疱未破,可用三黄洗剂外搽,每日2~3次。

(2)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糜烂、渗出偏重者,以马齿苋洗剂外洗或湿敷,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

(3)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或即愈时,以紫金锭磨水,或黄连膏、青(紫)草膏等外搽,每日2次。

(二)辨病治疗

1.肛门瘙痒

肛门瘙痒多见于中年男性,女性亦可发病,有蛲虫的儿童及痔疮病人亦可患本病。通常疹痒仅限肛门及其周围皮肤,但有时亦可蔓延至会阴、女阴或阴囊的皮肤,由于搔抓可出现肛门皱襞肥厚,亦可有辐射状皲裂、浸渍、苔藓化或湿疹化等继发性损害。

肛门瘙痒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谷道痒”“肛门作痒”相类似。《诸病源候论》谷道痒候记载:“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蛲虫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但痒也……”《外科证治全书》肛门作痒记载:“肛门作痒或兼赤肿微痛者,虫蚀也。”

中医学认为本症证属大肠湿热,下注感毒所致,治宜清利湿热,解毒止痒。方用:胆草12g,黄柏10g,栀子10g,车前子草各10g,苦参10g,蛇床子20g,泽泻10g,蒲公英15g,水煎服,每日2次。中成药可服除湿丸,龙胆泻肝丸。局部治疗可用上方第三煎煮水熏洗患处。亦可外涂黄连膏20g兑肤乐乳膏20g,每日2~3次;严重者(肛门及周围皮肤出现肥厚、苔藓化者)可外涂肤万酷、500~1000黑豆油软膏或采用癣症熏药卷外熏。

2.阴囊瘙痒

阴囊瘙痒多局限于阴囊,亦可波及阴茎、会阴或肛门,由于搔抓可出现苔藓化或湿疹化、继发感染等。

阴囊瘙痒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绣球风”“肾囊风”相类似。中医学认为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是本病的病因,由于疹痒,昼夜难眠肾阴耗伤,病往往缠绵日久。治宜清利湿热佐以止痒,方用:胆草10g,黄柏15g,车前子草各15g,苦参10g,泽泻10g,猪苓20g,川楝子15g,白鲜皮15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2次。对于病程日久肾阴亏损,痛痒较重,甚至阴囊皮肤粗糙、肥厚呈苔藓化者,可加枸杞子10g,山英10g,二地各10g。

中成药可服龙胆泻肝丸、除湿丸,病程日久肾阴耗伤者加服六味地黄丸,局部治疗同肛门瘙痒。

3.女阴瘙痒

女阴瘙痒多发生在大阴唇和小阴唇,但阴阜、阴蒂、阴道黏膜也常出现瘙痒,由于搔抓阴唇常出现皮肤肥厚及浸渍,阴蒂及阴道黏膜出现红肿、糜烂等。

女阴瘙痒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阴痒”“妇人阴痒”相类似。如《诸病源候论》阴痒候记载:“妇人阴痒是虫食所为,三虫九虫,在肠胃之间,因脏虚虫动,作食于阴,其虫作势,微则痒,重者乃痛。”本病多因肝脾亏损,湿热下注,复感外邪,蚀阴成患。治疗请参照肛门瘙痒和阴囊瘙痒。

4.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是由于糖代谢障碍引起的皮肤表现之一,其原因复杂,如血糖快速升降时血浆渗透压快速变化、经常的高血糖状态使皮肤表层细胞发生脱水效应、糖尿病皮肤微循环异常引起缺血、缺氧、糖代谢失常造成细胞膜功能障碍以及糖尿病神经功能紊乱使皮脂腺、汗腺分泌异常等都可以降低皮肤抵抗力并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的发生。西医治疗本病,一则降糖,二则对症处理,据临床观察,虽能减轻或暂时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但效果不尽理想。

本病属中医消渴病、风瘙痒、痒风等范畴。据临床所见,罹患者以体质差,病程长的中老年者居多,且瘙痒发生的类型与患者体质关系密切,如体胖者素体多虚多湿,易形成湿热蕴结;形体偏瘦弱的患者,素体阴虚多火,易伤阴化燥生风、肝肾阴虚、虚风内扰皆可发生本病。病机方面,湿热蕴结腠理失宣的患者,病机虚实夹杂,本虚而标实,本虚者乃糖尿病所致之气虚阴亏,肌肤失养,标实者系湿热蕴结肌腠络脉之间,不得疏泄,故见身重困倦,皮肤抓挠后常出现黄色液体渗出。湿性重浊而趋下,故瘙痒多发于下肢或下肢较重,女性则带下多而色黄、外阴肿痒。湿性黏腻,故本证常为顽固瘙痒。阴血不足,内燥生风的患者及肝肾阴虚、虚风内扰的患者,病机以正虚为主,正虚者肝血虚,虚风自内而生也。证见皮肤干燥,瘙痒部皮肤抓后多呈红色,皮肤常出现红色条状抓痕、血痂,干燥脱屑;经久不愈则肝肾阴血俱虚,引发虚风,侵扰肌肤,故其症多见心烦燥热,呈全身皮肤走窜作痒,瘙痒多发于午后,夕加而夜甚,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深重,皮肤抓破常出现深红色血痂;虚之既久,虚邪深入下焦,伤及肾元故而经久难愈。

糖尿病的皮肤瘙痒是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现,是糖尿病阴虚病机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皮肤局部干燥、脱屑、增厚、变粗、肌肤甲错、色素变性、局部麻木等几乎无一不是阴虚、气阴亏虚、络脉瘀阻、肌肤失养所致,这些病变之后即隐含着西医所谓微血管、神经病变等病理变化,又提示了中医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肌肤失养的理论。治疗本病应即着眼于纠正整体的失调以治本,又着手于局部瘀血,肌肤失养的恢复而治标,对本虚标实的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利湿宣通营卫,祛邪为先,选用有宣散作用的荆芥、防风、蝉蜕、白蒺藜等,有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促进汗腺和皮脂腺功能,抗过敏,改善皮肤代谢等作用;合地肤子、栀子、黄连、浮萍、白鲜皮、黄芩等具有宣散利湿、清热燥湿作用;更用赤芍、丹参活血通络以助之。诸药合用祛邪而止痒。对阴血不足化燥生风或肝肾阴虚虚风内扰证,治宜滋养肝肾、滋润养血、凉血,散瘀血、宁风息风,以扶正安正为主。前者宜润燥宁风,药用当归、麦冬、生地黄、玄参、蝉蜕、钩藤、防风;后者宜滋养息风,药用何首乌、熟地黄、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蝉蜕、地龙、珍珠母;凉血散瘀二者皆可用丹皮、丹参、赤芍,留瘀较重者酌加水蛭逐散之。愈后仍应以滋养肝肾、养血凉血固本。

(三)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润肤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血虚风燥型。

(2)秦艽丸:每次3~6粒,每日3次。适用于风寒型。

(3)乌蛇止痒丸:每次3~5g,每日2次。适用于血虚风燥型。

(4)湿毒清:每次3粒,每日3次。适用于湿热型。

(5)六味地黄丸:每次5g,每天2次。适用于老年瘙痒病或阴虚型瘙痒病。

2.针灸治疗

(1)体针

处方1:针曲池、血海,配合谷、足三里、肺俞,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处方2:梅花针叩击背部足太阳膀胱背腧穴及皮肤瘙痒区,并服以补肾益精,养血祛风药。

处方3:取双侧至阴穴及屋翳穴,施以徐而重之补法。

处方4:选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为主,头皮瘙痒加风池,面部瘙痒加迎香,外阴瘙痒加中极、蠡沟、曲池、合谷、足三里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三阴交、血海用补法。同时配合穴位注射,选用瘙痒部位的相应穴位,药用维生素B12注射液,注射用转移因子。

处方5:血虚肝旺型取穴血海、曲池、三阴交、合谷、委中;湿热型取穴足三里、承山、血海、曲池、阴陵泉。消毒患者耳背清晰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2~3滴,两耳交替点刺。艾灸:针刺血海、曲池,出针后用艾条每穴灸10分钟,用温和灸法。

处方6:电针灸并滋阴养血饮。电针取穴:第一组穴取大椎、陶道、至阳、命门、血海、足三里,第二组穴取肺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梁门、三阴交;艾灸取穴:神阙。中药滋阴养血饮:仙茅15g,党参15g,黄芪40g,熟地黄、麦冬、当归、赤芍、丹参、白芍各15g,首乌藤30g,刺蒺藜20g,苦参、防风、浮萍、地肤子各15g。

(2)耳针

处方1:神门、交感、肾上腺、内分泌、肺、痒点。

处方2:双肺、神门、过敏点、内分泌。

方法为快速刺入,留针30分钟,每1~2天针1次,7~10次为1疗程。

3.外治法

原则是镇静止痒,控制继发感染。

(1)全身疹痒无明显继发损害者,可外用1%石炭酸炉甘石洗剂、止痒药水、润肤药水、肤轻松乳剂、肤乐乳膏、乐肤液或百部酒100ml兑入雄黄解毒散20~30g。

(2)皮损较厚呈苔藓化者,可外用氟轻松软膏、止痒药膏或癣症熏药卷外熏。

(3)药浴或熏洗疗法,适于各型瘙痒症。处方1:楮桃叶250g,煮水洗浴;处方2:苦参15g,白鲜皮15g,百部15g,蛇床子15g,煮水洗浴。

(4)以润肤止痒酊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其配制为当归、首乌、肉苁蓉、川芎各50g,蛇床子40g,乌梢蛇40g,冰片10g,上药加入75%酒精1000ml,置于密闭容器中,浸泡1周,每日搅拌1次,1周后加入蒸馏水1000ml,浸泡3天,滤出备用,每日外搽瘙痒处2~3次。

(5)止痒汤和槿风酒联合治疗皮肤瘙痒症。止痒汤配制地肤子10g,黄柏、土槿皮、蒲公英、蛇床子、川椒、明矾各15g,苦参20g,上药加水2000ml,浸泡30分钟,煎开20分钟后,过滤,待水温后用毛巾蘸药擦洗患处30分钟。槿风酒配制:苦参、大黄、蛇床子各24g,白鲜皮36g,黄连10g,川槿皮、百部各30g,大风子仁15g,好白酒1500ml,共入容器内密封10天后,取滤液外用。

(6)用矿泉浴配合润肤止痒汤治疗皮肤瘙痒症,每日1次矿泉水全身浸浴,水温38℃,时间20分钟,同时配合内服润肤止痒汤。

(7)淀粉浴、糠浴、麦麸浴:将淀粉或谷糠、麦麸适量装在纱布缝制的袋内,加水煎沸,趁热熏洗或泡浴,也可持药袋擦洗患处,有一定止痒效果。

(8)采用高压氧综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9)物理及放射疗法可用达发松高频电、共鸣火花、激光或32-磷、银贴敷(适于局限性肥厚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