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医案 闫雨荷,吴小红.温阳活血化水法治疗面部Riehl黑变病临证心得[J].北京中医药,2016,35(08):762-764.

患者,女,28岁,2013年2月21日初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灰黑色色素沉着,逐渐加重,扩展至全面部及颈项部,无痒痛等自觉症状,外院考虑为“黑变病”,中西医治疗无明显疗效。伴四末不温,月经稀少,时双下肢水肿。饮食、睡眠及大小便均可。舌淡红苔白,脉沉细。皮肤科情况:面颈部弥漫性灰褐色色素沉着斑,色如煤烟,深浅不一。西医诊断:Riehl黑变病。中医诊断:黧黑斑。辨证:水亏不能涵木,兼脾虚肝郁,痰湿瘀血阻络证。治则:滋肾健脾疏肝,温阳活血利水。处方:金匮肾气丸合四君子汤加减,方药组成:生地15g,熟地15g,山药15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青蒿10g,党参10g,白术10g,炙甘草10g,丹参15g,益母草15g,赤芍15g,桂枝10g,黑附子6g。14剂,水煎服。同时口服维生素C 200mg,每日3次。

2013年3月23日二诊:患者面部灰褐色斑片部分散开,颜色明显变淡,口干,饮食及大小便均可,睡眠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加柴胡10g,珍珠母15g。30剂。

2013年4月25日三诊,患者面部灰褐色斑片大部分消退,额头、两颊及下颌少量淡褐色斑片,口苦,饮食及大小便均可,睡眠多梦,月经已至,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病情基本痊愈。在二诊方基础上调整如下:生地15g,熟地15g,山药15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青蒿10g,仙茅10g,山茱萸10g,仙灵脾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栀子6g,麻黄10g,杏仁9g,薏苡仁30g。30剂,水煎服。半年后电话随访,患者诉停药后病情稳定,未复发。

按:患者为青年女性,慢性病程,半年来多方诊治,治疗多以柴胡疏肝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效果不明显。仔细辨证,患者除肝脾肾亏,亦有阳虚水泛证候。肾气亏虚,蒸腾气化无力,气不化津,水湿痰浊易于蒙蔽清窍,则面若蒙尘:三焦水道失畅,则时有水泛肢肿。提示既往治疗忽视了阳虚水泛证候,故疗效不明显。将治则调整为滋肾健脾疏肝,兼温阳活血利水,以金匮肾气丸合四君子汤温肾健脾,用丹参、益母草、赤芍等活血养肝的同时,以青蒿、茯苓、泽泻利湿,桂枝、附子等振奋阳气,则水湿得化,如同太阳一升,阴霾之气皆散。再选党参、白术、薏苡仁、炙甘草等,镇守中焦,健脾利湿,防止水湿之气再涨。二诊时病情明显好转,继以温肾健脾利水兼疏肝活血为法,加柴胡引药上行,珍珠母镇静安神助眠。三诊时患者面部色斑基本消退,出现口苦、多梦、月经淋漓不尽等肝郁化火表现,中药以温肾健脾清肝,兼宣肺活血化水为法,去丹参、益母草、桂枝、附子等,酌加栀子清肝火,加山茱萸、仙茅、仙灵脾、枸杞子、女贞子等补肾益精,加当归、白芍等养肝,加麻黄、杏仁、薏苡仁、茯苓、白术、泽泻、青蒿等宣肺利水,健脾祛湿。继续巩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