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1.经验体会 吴闽枫,郭婉军,郭冬婕,等.慢性唇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床经验采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1):187-189.

吴闽枫等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除了脾胃湿热以外,毒邪也是重要的因素,部分患者有明显的接触史。邪毒之物包括了外感毒邪及内伤毒邪。其中外感毒邪,主要有风毒、寒毒、暑毒、湿毒、燥毒、火毒。倘若体虚,正气亏虚,不能御敌于外,则毒邪犯脾,脾失健运,无以运化水谷,气血生化失司,则津液不能濡养口唇,则致唇部干裂、脱屑;或风毒、暑毒、燥毒、火毒等阳邪伤精耗气,致脾胃积热,热邪灼蒸口唇,致唇部红肿、糜烂、皲裂。内伤毒邪主要有肝郁气滞或过食肥甘辛辣所致的脾胃蕴热、胃火瘀毒。郁积之热,日久可耗伤机体之阴津、甚或化湿成毒,碍于脾胃之运化功能,或上攻于心,致使心脾胃三经皆失调,胃阴耗伤、脾气为损、心经积热,发为唇风。《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口唇乃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所及,脾胃蕴结热邪,累及口唇则为唇风。唇风早期多为脾胃积热,后期多由热邪蕴久成瘀毒、难以消散。倘若病久迁延、病久入络,毒阻脉络,唇部表现为色素沉着,呈暗红,或兼夹紫色。

唇风之为病,毒邪不可不重视,解毒之法收效显著。在临床治疗上,笔者以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为主要治则,方选三草油(紫草、茜草、生甘草)外敷,其中紫草、茜草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生甘草能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并调之以橄榄油养血润肤、润燥止痒,三草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之效。使用方法:紫草、茜草、生甘草各取30g,浸泡于250ml橄榄油中,充分浸泡2小时后,文火30分钟。待三草油冷却后,以清水擦拭清洁唇部,然后取适量涂敷于唇部患处,每日两次,每次20~30分钟。2周为1个疗程,一般2~4个疗程可见明显症情改善。可见,毒邪感染亦为唇风之一大重要病因,解毒之治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2.医案

(1)颜德馨医案(《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

赵某,女,57岁。

病史:口唇肿大肥厚1年余,病理检查确诊为肉芽肿性唇炎,曾多方治疗无效,以致唇黏膜纤维化,患者因惧手术,故求诊于中医。

初诊:下唇肥厚肿大,呈外翻状,唇黏膜皮肤暗红干燥,触诊质硬,主诉口唇时有麻木感,每食辛辣刺激之品,症状加重,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象沉细,证属脾经湿热,气血瘀滞,治宜健脾化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生黄芪30g,生牡蛎30g,生薏米30g,玄参30g,水红花子30g,生地10g,赤芍9g,当归9g,白术9g,穿山甲10g,夏枯草10g,茯苓15g,泽泻15g。

依法治疗3个月后,病情已见好转,口唇肿大程度减轻,质地变软。在原方基础上减泽泻、夏枯草,将生牡蛎加至50g,更入三棱、莪术、桃红各10g,泽兰15g,以加强化瘀通络之力。守方连服数月,口唇黏膜质地柔软,恢复如常人,追访2年余,迄今未复发。

按:肉芽肿性唇炎中医称之为“茧唇”。其病因病机:①脾经风热。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受风热侵袭,营血不和,气血内滞,而生唇病。②脾运失司。水湿停滞于肌肤而肿胀。③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之品而生湿热。古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唇肿与湿有关,其唇舌暗红乃是有瘀之证,治以健脾利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中以茯苓、白术、泽泻、生薏米健脾益胃,利水去湿,通皮间风水;当归、玄参活血消瘀,并重用牡蛎、夏枯草、水红花子及三棱、莪术之品,以加强软坚散结之力,使其血脉通顺,诸症乃除。

(2)干祖望医案

选自:《世中联名老中医典型医案》

医生:干祖望

科室:耳鼻喉科

姓名:李某

性别:男

主诉:上唇漫肿伴麻木、齿龈溃疡6年。

现病史:1999年开始无明显诱因无定时出现上唇为主的漫肿,伴麻木,轻度瘙痒,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上齿龈常有溃疡,并有口臭(客观性)。

刻诊:上唇肿胀,轻度麻木、瘙痒,口腔破溃,时有心烦自恼。

既往史:既往健康。

个人史:生在辽宁盘锦市,未到外地。

过敏史:无特殊。

婚育史:未婚。

家族史:无特殊。

舌质:红

舌苔:薄白

脉象:弦脉

辨证分析:先治其标,再图其本。惜乎路途遥远,首诊主方,标本并取。药后复诊,可作定夺。

中医诊断:唇风

西医诊断:唇炎

治则治法:清热泻火息风

方剂组成:(先方)生石膏30g,知母10g,荆芥炭6g,银花10g,连翘6g,茅根10g,芦根30g,桑叶6g,防风6g。(后方)荆芥炭6g,羌活3g,独活3g,防风6g,当归10g,干地龙10g,蝉衣3g,乌梢蛇10g,豨莶草6g。

用法:21剂,每日一剂,水煎。

医嘱:忌辛辣刺激食物。

【二诊】

就诊时间:2005-06-11

病情变化:药进后痒止,麻木消失,漫肿退而未尽,溃疡愈合。但鼻腔干燥灼热,咽干喜饮,水温求冷,大便干结难解。

舌质:红

舌苔:舌薄白

脉象:细脉

辨证分析:风证久病,燥何能润

治则治法:仍拟清热润燥

方剂组成:荆芥炭6g,豨莶草6g,绿豆衣10g,盐水黄柏3g,白芍6g,知母10g,生石膏(先下)20g,当归10g,鸡血藤12g。

用法:30剂。

按:脾,其华在唇。唇风之证,宜健脾清热,活血祛风,常能获效。

(3)欧阳恒医案

选自:《世中联名老中医典型医案》

摘要:患者素嗜烟酒,于1997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下唇肿胀,唇部干燥,灼热、疼痛,无明显季节性,时伴痂皮脱屑曾外用皮炎平,口服维生素B1,B12时能缓解,但反复未愈。自觉纳食无味,大便干结,口干欲饮,体倦乏力。沉默寡言,面色潮红,形体消瘦,口唇干枯皱裂,抽掣。专科检查:唇部稍肿呈黯红色,边缘不清,干燥脱屑,皲裂。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数。

医生:欧阳恒

姓名:刘某

性别:男

就诊时间:1998-12-02

节气:大雪前第5天

主诉:下唇干裂脱屑1年。

现病史:患者素嗜烟酒,于1997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下唇肿胀,唇部干燥,灼热、疼痛,无明显季节性,时伴痂皮脱屑曾外用皮炎平,口服维生素B1,B12时能缓解,但反复未愈。

刻下症:患者纳食无味,大便干结,口干欲饮,体倦乏力。

既往史:慢性胆囊炎史。

婚育史:30岁结婚,育有1子,儿子及配偶均体健。

体温:36.7℃

血压:120/75mm Hg

呼吸:21次/分钟

舌质:淡

舌苔:薄黄

脉象:弦细数

专科检查:唇部稍肿呈黯红色,边缘不清,干燥脱屑,皲裂。

辨证分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唇风“此证多生下唇,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初起发痒,色作红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日久口唇润动不止”。本案或因嗜食辛辣饮酒,日久伤及脾胃阴津,导致燥热内扰,而脾与胃合足阳明之经,胃之脉也,其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脾,脾胃有风热邪气乘之,而肿发于唇。故发生唇部肿胀、干燥、甚至疼痛。阴虚血燥,无以制阳,热迫血溢,患者有牙龈出血症状。脾胃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疏布五脏六腑各器官则纳食无味,体倦乏力。阴虚血热,口干欲饮,而水谷精微不能及时化生营血,甚至肠道津枯,大便干结。证属阴虚血燥。

中医诊断:唇风

西医诊断:慢性唇炎

中医证候:阴虚血燥

治则治法:清热生津,滋阴润燥

方名:滋唇饮,养胃增液汤,增液汤

方剂组成:生地黄15g,当归12g,竹茹10g,石斛10g,白芍10g,乌梅15g,沙参15g,玉竹10g,玄参15g,麦冬15g,甘草6g。

用法: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其他:可适当外用保湿润肤霜剂。

医嘱:嘱其戒烟酒。应注意戒除用牙齿咬唇或用舌舐唇部之不良习惯。勿过食炙烤肥腻之品。干燥之秋冬季节,唇部可经常涂擦滋润油脂,防止燥裂。

【二诊】

就诊时间:1998-12-10

舌质:淡

舌苔:薄黄

辨证分析:一诊处方症状有所缓解,但阴虚血燥之证仍在,故效不更方,守方治疗。

中医诊断:唇风

西医诊断:慢性唇炎

中医证候:阴虚血燥

治则治法:清热生津,滋阴润燥

方名:滋唇饮+养胃增液汤+增液汤

方剂组成:生地黄15g,当归12g,竹茹10g,石斛10g,白芍10g,乌梅15g,沙参15g,玉竹10g,玄参15g,麦冬15g,甘草6g。

用法: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其他:可适当外用保湿润肤霜剂。

预后:显效,明显改善。

【三诊】

就诊时间:1998-12-21

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

辨证分析:患者经上诊治疗,热除津液渐复,疾病得愈。

其他:知柏地黄丸善后。

医嘱:嘱其戒烟酒,应注意戒除用牙齿咬唇或用舌舐唇部之不良习惯。勿过食炙烤肥腻之品。干燥之秋冬季节,唇部可经常涂擦滋润油脂,防止燥裂。

预后:痊愈,消失。

按:从经络辨证,脾胃二经环于唇,故唇部疾病多从脾胃论治。本案证属脾胃津伤,阴虚血燥,治以清热生津,滋阴润燥,方中生地、玄参、竹茹清热滋阴,石斛、玉竹、沙参、麦冬益胃养阴,乌梅酸、涩、平,归脾、肺经,既能收敛虚火,又能化生津液,治口渴,白芍补脾胃,《本草经疏》记载白芍:“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可调养心脾经血。血为气之母,生地、当归养血使气得以源源不断化生。

(4)禤国维医案

出处:《世中联名老中医典型医案》

摘要:郭某,女,19岁,以“唇部红斑脱屑瘙痒2个月”就诊,诊见唇部红肿脱屑,伴胀痛、瘙痒,局部糜烂,纳可,眠差,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诊其为唇风(唇炎),证属风湿热蕴,治以疏风清热,利湿止痒,以皮肤解毒汤加减治疗4次,症状消失,痊愈。

医生:禤国维

姓名:郭某

性别:女

就诊时间:2009-05-14

节气:小满前第7天

主诉:唇部红斑脱屑瘙痒2个月。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唇部起红斑,伴瘙痒,曾外院就诊,诊断为“唇炎”,给予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现上述症状加重,出现脱屑、糜烂、肿痛。

刻诊:唇部红肿脱屑,伴胀痛、瘙痒,局部糜烂,纳可,眠差,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既往史:无特殊。

婚育史:月经正常。

舌质:红

舌苔:薄黄

脉象:弦数

专科检查:唇部红肿脱屑,局部糜烂。

辨证分析:唇风是因风热湿邪外侵,或脾胃湿热上蕴,上蒸口唇所致。本案患者表现为唇部红肿脱屑,伴胀痛、瘙痒,局部糜烂,为风湿热邪蕴结所致,风行则痒,热蕴则红肿,湿盛则糜烂出水,舌红苔黄脉弦数亦为风湿热结的表现。证属风湿热蕴。

中医诊断:唇风

西医诊断:唇炎

中医证候:风湿热蕴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利湿止痒

方名:皮肤解毒汤

方剂组成:乌梅15g,莪术10g,红条紫草15g,土茯苓20g,丹皮15g,徐长卿15g,防风15g,苏叶15g,鱼腥草15g,甘草10g,生地15g,白鲜皮15g,珍珠母(先煎)30g,地龙干15g,蝉蜕15g。

用法: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其他:祛风止痒片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消炎止痒霜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

医嘱:①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忌热水及肥皂等刺激性因素。②尽量避免穿纤维类衣物。③忌食辛辣、刺激、发物及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公鸡、鲤鱼、鲮鱼、虾、蟹、牛羊肉、榴梿、芒果、菠萝、鹅肉、鸭肉、竹笋等。

【二诊】

就诊时间:2009-05-21

舌质:红

舌苔:黄

辨证分析:唇部红斑肿胀稍减,糜烂结痂,瘙痒缓解为风湿热之邪减轻。

中医诊断:唇风

西医诊断:唇炎

中医证候:风湿热蕴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利湿止痒

方剂组成:乌梅15g,莪术10g,红条紫草15g,土茯苓20g,丹皮15g,徐长卿15g,防风15g,苏叶15g,苦参15g,甘草10g,生地15g,白鲜皮15g,珍珠母(先煎)30g,地龙干15g,蝉蜕15g。

用法: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其他:祛风止痒片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

医嘱:同前。

预后:有效,改善。

【三诊】

就诊时间:2009-05-28

舌质:暗红

舌苔:微黄

辨证分析:唇部红肿明显好转,瘙痒缓解为风湿热逐渐散去。

中医诊断:唇风

西医诊断:唇炎

中医证候:风湿热蕴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利湿止痒

方剂组成:乌梅15g,莪术10g,红条紫草15g,土茯苓20g,丹皮15g,徐长卿15g,防风15g,苏叶15g,苦参15g,甘草10g,生地15g,白鲜皮15g,珍珠母(先煎)30g,干地龙15g,蝉蜕15g。

用法: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其他:祛风止痒片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

医嘱:同前。

预后:显效,明显改善。

【四诊】

就诊时间:2009-06-04

舌质:暗红

舌苔:微白

辨证分析:唇部红斑肿胀消退,无明显瘙痒是风湿热邪解。

中医诊断:唇风

西医诊断:唇炎

中医证候:风湿热蕴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利湿止痒。

方名:皮肤解毒汤

方剂组成:乌梅15g,莪术10g,红条紫草15g,茯苓20g,丹皮15g,徐长卿15g,防风15g,苏叶15g,苦参15g,甘草10g,生地15g,白鲜皮15g。

用法: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其他:祛风止痒片口服。

医嘱:同前。

预后:痊愈,消失。

按:唇风是因风热湿邪外侵,或脾胃湿热上蕴,上蒸口唇所致。本案患者表现为唇部红肿脱屑,伴胀痛、瘙痒,局部糜烂,为风湿热邪蕴结所致,风行则痒,热蕴则红肿,湿盛则糜烂出水,舌红苔黄脉弦数亦为风湿热结的表现。证属风湿热蕴,治以疏风清热,利湿止痒,方用验方皮肤解毒汤,组方徐长卿、防风、苏叶、白鲜皮、干地龙、蝉蜕祛风止痒,珍珠母镇静安眠止痒,生地、丹皮、紫草清血分之热,鱼腥草泻气分泻热,土茯苓、苦参利湿解毒,莪术破结,甘草泻热缓急,诸药合调,使得风湿热各有出路,则肿胀可消,瘙痒可止。然虽风热湿邪上扰,亦因其人素体脾虚湿聚,风热之邪合而留之,故不可过于攻伐,症状缓解后当以健脾固本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