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医治疗

六、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1)应尽可能地寻找患者发病或诊发加重的原因,做过敏原检查,以发现可能的致敏原。

(2)尽可能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如热水洗烫、剧烈搔抓等;尽量不穿化纤贴身内衣、皮毛制品;避免食用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海鲜、辣椒、酒。

(3)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皮肤感染。

2.局部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该类制剂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痒特性,现仍为湿疹治疗中的第一线基本药物。多根据患者年龄、皮损部位及程度选择不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婴幼儿宜选用中、弱效,成人多使用中、强效。用于眼睑、面部和皮肤皱褶部位宜选择较弱效的糖皮质激素,以避免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白内障等。用法:每日1~2次,必要时可用封包疗法。

(2)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药:目前作为二线药物,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或其他疗法反应不佳或不适宜应用糖皮质激素的2岁以上特应性皮炎或湿疹患者。

①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作用机制是进入T淋巴细胞后与胞质蛋白FK-BP结合,进而与钙调神经磷酸酶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止转录因子NF-AT进入细胞质,阻断白介素(IL)-2的转录,抑制T淋巴细胞释放IL-3、IL-4、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同时抑制组胺、5-羟色胺及白三烯的释放。该药属免疫调节药,结构系大环内酯类,具有分子质量小、皮肤渗透性好的特点,适宜于外用。其软膏的浓度有0.03%和0.1%两种,分别适用于儿童及成人,每日2次,疗程一般为12周。目前尚无长期使用他克莫司较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安全的证据。因此Ashcroft等认为,此药可推荐用于对糖皮质激素类制剂疗效不佳或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明显的患者。在关于他克莫司安全性方面的报道中,包括婴幼儿在内的相关临床试验均认为他克莫司局部应用是安全的,但近来亦患者局部使用他克莫司后发生皮肤肿瘤的报道,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推荐该药作为二线药物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应短期间断使用,不宜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

②吡美莫司(pimecrolimus)。此药为子囊素(ascomycin)衍生物,同为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药,其作用与他克莫司有相似之处,主要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及T淋巴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IL-2、IL-4、IL-5、IL-10和γ干扰素(IFN-γ)等,并抑制肥大细胞及IgE诱导的5-羟色胺释放。因其分子质量较大,经皮吸收较后者以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少,因而安全性更好。吡美莫司局部皮肤灼烧感较他克莫司低,患者容易接受。吡美莫司同样因可能存在致癌性,其适应证与他克莫司相同。

(3)抗感染外用制剂:由于细菌或真菌可通过产生超抗原的作用,诱发或加重皮炎或湿疹,在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加用可有利于加快控制炎症。如2%莫匹罗星软膏、2%夫西地酸乳膏、苯烯鲁铵乳膏(商品名:保英乳膏)及硝酸益/异康唑等。多与糖皮质激素合用或用糖皮质激素和抗微生物复方制剂。

(4)止痒剂:5%多塞平霜、辣椒辣素、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等外用均有减轻瘙痒作用。但此类药都有一定局部刺激副作用。

3.系统用药治疗

(1)抗组胺药:如酮替芬、赛庚啶、羟嗪、苯海拉明等传统镇静性抗组胺药主要应用于晚间瘙痒者,第二代较少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或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或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目前临床常用。

(2)抗微生物制剂:细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皮肤上繁殖,往往会加重湿疹。抗生素系统应用多用于急性炎症期,有渗出和结痂皮损是其应用的指征。临床多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除抗感染外同时具有抗炎作用,目前认为主要是通过影响中性粒细胞及抑制IL-8的分泌而发挥疗效,而有利于快速缓解炎症反应。

(3)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抗增生及免疫抑制作用,起效迅速而作用肯定,对病情严重及一般治疗不能控制者,可考虑短期用药,但宜逐渐减量,以免反跳。考虑到长期应用的全身不良反应,原则上尽量不用或少用,尤其是儿童。应用时需监测不良反应。

(4)免疫抑制药:对病情严重及一般治疗不能控制者,可考虑酌情选用免疫抑制药,需密切监视不良反应。

①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吗替麦考酚酯商品名为骁悉,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特异性抑制淋巴细胞的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抑制淋巴细胞核酸的合成及细胞的增殖,达到免疫抑制效果。MMF同其他免疫抑制药相比,肝、肾毒性较小,骨髓抑制作用轻微,不需要进行血浆浓度的检测。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及中性粒细胞减少。Hartmann和Enk总结了近来的相关试验结果,认为MMF治疗湿疹剂量常需达到每日2g或需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用,因此不宜作为湿疹治疗的一线药物。

②环孢素(cyclosporin A,Cs A)。Cs A的作用机制是对T辅助淋巴细胞(Th)的选择性抑制,通过干扰Th从而抑制依赖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早期阶段,选择性抑制IL-2的产生和释放,最终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杀伤性T淋巴细胞。Cs A常用剂量为2.5~5 mg/(kg·天)。考虑到CsA潜在的肝、肾毒性,以及引起高血压等不良反应,他克莫司较之Cs A更安全。

(5)免疫调节药

①IFN-γ。湿疹是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性疾病,表现为血清IgE水平升高、IL-4及IL-5表达上调、IFN-γ下调等。研究发现IFN-γ可抑制IL-4介导的Ig E产生,诱导初始T淋巴细胞向Th1细胞分化,降低IL-4及IL-5表达,并抑制Th2细胞增殖。Jang在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中,用高剂量IFN-γ(1.5×106U/m2)治疗21例湿疹患者,用低剂量IFN-γ(0.5×106U/m2)治疗20例湿疹患者,每周3次,皮下注射,共治疗12周。结果治疗组SCOR湿疹总积分明显下降(P<0.05),患者睡眠质量提高。Chang和Stevens分析有关的临床试验,认为IFN-γ对于血清IgE水平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相对较低的湿疹患者疗效更明显,但IFN-γ并不能显著降低血清Ig E水平,其原因可能与细胞因子间复杂的网络联系有关。IFN-γ尽管安全有效,但其费用较高,且反复注射患者依从性差,故限制了其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

②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IVIG的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补体介导的免疫损伤、调节细胞因子、中和毒素等,用于治疗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湿疹患者。

③其他。胸腺素(胸腺因子D)对儿童患者有较好疗效,5~15 mg,隔日一次,肌内注射。有人报道胸腺喷丁(胸腺喷丁)皮下注射取得良好效果,亦有人用胸腺喷丁肺俞穴注射取得疗效。如转移因子剂量为3 mg,上臂内侧皮下注射,每周1~2次,6~10次为一疗程;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1支/次,每周3次肌注等。但大都为经验性治疗,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其他如抗IL-5单克隆抗体、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β单克隆抗体,抗IgE单克隆抗体已在国外上市或临床试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