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1.辨证治疗
(1)火热湿毒型
临床表现:红斑、丘疹、肿胀、毛细血管扩张、灼痛、瘙痒,皮疹化脓;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方药:清瘟败毒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水牛角(先煎)30g,柴胡12g,丹皮12g,麦冬12g,生地黄15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银花10g,连翘10g,龙胆草5g,甘草6g。
加减:瘙痒甚者,加刺蒺藜、地肤子、防风、荆芥、蝉衣;瘀热重,斑色紫者,加丹参、紫草、赤芍;发热重者,加生石膏、知母、地骨皮。
(2)血虚风燥型
临床表现:皮损暗红、干燥,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或瘙痒,或伴眩晕、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肤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治疗,方中当归15g,丹参30g,白芍15g,何首乌15g,防风10g,荆芥10g,刺蒺藜15g,熟地黄15g。
加减:伴眩晕耳鸣、腰膝酸痛、月经量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桑寄生等;瘙痒剧烈,伴心烦、失眠者加生龙骨、煅牡蛎、珍珠母。
(3)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热毒型经治疗后,疹子暗红,或淡红,皮肤表面干燥,脱屑,紧缩,瘙痒;神疲乏力;舌边尖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兼清余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30g,麦冬30g,黄芩12g,青蒿10g,生地黄15g,白鲜皮12g,地骨皮12g,白菊花10g,茜草10g,甘草6g。
加减:气虚甚者,加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挟瘀者,加丹参、红花、当归、白芍;余热退者,去掉黄芩、白鲜皮、青蒿,加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补土固本。
2.中药外治法
(1)湿敷:白芷、白鲜皮、茯苓、杏仁、苦参、野菊花各15g,煎水熏洗或湿敷,每日1~2次。
(2)外搽:黄柏、黄连、滑石、冰片,共研细末,用麻油或凡士林调匀外搽,每日1~2次。
(3)中药倒模:用黄瓜洗面奶清洁皮肤,再用按摩膏按摩局部皮肤,清洗后,颠倒散用开水调成糊状,凉后外敷在面部,用蒸气熏蒸30~60分钟后清洗干净,隔日1次。
3.针灸治疗
多用泻法清热解毒,祛风盛湿,兼以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功能。
(1)针刺治疗:吴中朝针灸疗法侧重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祛风盛湿,针刺主穴膈俞、血海、中脘、足三里,补法;暴发期加尺泽、肺俞,顽固期加心俞、肝俞,缓解期加肾俞。暴发期及顽固期应重点使用刺络放血法,暴发期可选风门、外关、曲池等穴,顽固期根据部位辨经选穴。
(2)穴位埋线:取肺俞、风门、大椎、足三里、血海、曲池、阴陵泉、阿是穴穴位埋线,每隔两周埋线1次,治疗8周。
(3)耳针:取面颊、外鼻穴各放血数滴,以毫针刺神门、交感、肝、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并留针30分钟,双耳交替进行,每2日1次,治疗15天。
4.火针
以火针点刺丘疹、毛细血管扩张处,以使气血流通、汗孔开阖有度,予热、毒等瘀滞之邪以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