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一)经验体会

1.详细检查、审察病因 对于皮肤瘙痒症应该详细检查、审察病因,尤其局限性瘙痒,更要注意排除局部因素所致之瘙痒,曾遇到外阴瘙痒多年,经多种方法内服治疗,外用激素、抗生素、中药药膏均未见效的患者。接诊初时,不以为然,再仔细检查,却见阴毛处驻满虱子卵,并见活动阴虱,对症治疗,一周而愈。也有肛周瘙痒症,并患有内外痔的患者,瘙痒顽固难愈,但治疗痔疮后,肛门瘙痒自然而愈。又如冬季瘙痒症,往往因为洗浴过勤、水温过高而加剧,只有纠正诱因,才能改善。一些泛发性顽固性瘙痒病人,经多药治疗,毫无改善,对于这类病人一定要详细进行内科方面的检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早期可出现泛发性瘙痒,消胆胺有助于治疗胆汁郁积性瘙痒;瘙痒在癌症中少见,但是重要的先兆;霍奇金病的瘙痒发生率相当高,可达30%。对于内科疾病所致的顽固性瘙痒症,积极治疗原发病因,才能较好地改善瘙痒症状,这些都需要医生认真仔细检查,审因对症,才能奏效。

2.辨证用药,标本同治 皮肤瘙痒症患者,虽共有瘙痒的感觉,但其根本原因不一,一味止痒未必奏效。在治疗时,尤其在应用中药时,除了应该使用止痒药物,更要辨因而施治。老年者,多为阴虚、血虚、血燥,治疗应以养血润燥为主,可用鸡血藤、何首乌、熟地黄、麦冬、玉竹、五味子,或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太子参、知母等药物,以养阴润燥,再辅以祛风止痒,尤其注意不能妄为祛湿,否则越加伤阴,皮肤更加燥痒。治疗皮肤瘙痒症,多有祛风类药物,但不宜过多,以防止过于疏散,耗伤阴液,对于顽固日久者,还可加入一两味蛇蝎、蜈蚣之类搜风通络,祛风止痒。

3.耐心解释,指导配合 耐心解释,指导配合,必要时做心理方面的疏导。许多瘙痒症,与外环境诱因有关,这需要找出诱因后,对患者解释清楚,并指导患者如何避免诱因,以及饮食适宜禁忌。配合治疗,这对治疗皮肤瘙痒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患者长期瘙痒,焦虑不安,往往一痒就抓,恶性循环,越抓越痒。对于这些有情志方面变化的患者,除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使患者配合治疗,减少搔抓,以避免加重病情。

4.治血宜培源,健脾是关键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来源充足,则肤有所养、痒自止。老年人的脾胃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地衰退,气血化源不足,也可产生老年人的瘙痒症,此乃脾虚血瘀所致。治以培源健脾为主,补气活血为辅。

5.久病不愈,注意活血化瘀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老年性皮肤病。现代医学认为,该症的发生主要是性激素分泌功能减退、皮脂腺功能低下、皮肤干燥萎缩及变性而发病,在治疗上多采用补充维生素、性激素、钙剂及抗组胺类药治疗。中医学认为,本症的发生,多与脏腑功能衰退,人体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肤有关,其病理基础是以虚为本,所以在治疗上多以补虚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为养阴清肺汤、当归饮子、玉屏风散、归脾汤、六味地黄汤等,但用之临床,疗效并不十分满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仅考虑到患者为老年人,其脏腑功能低下,气血不足的一面,却忽略了血瘀的存在。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表现看,经久不愈的顽固性皮肤瘙痒,其痒昼轻夜剧,部位固定,皮肤粗糙,肌肤甲错,皮损色暗、紫红、色素沉着,或皮损肥厚、变硬、结节、苔藓化,或部分患者出现脉涩、结代、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这些均为瘀血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而血瘀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其抗御疾病的能力低下,因此外感或内伤的发病机会均明显高于青壮年,因而形成血瘀的途径亦相应增多。或气虚无力难以推动血液在脉道内正常运行而形成血瘀;或命门火衰,寒自内生,寒主收引,主凝滞寒凝则可产生血瘀;或阴津不足,而产生内热,热熬炼血使血液黏滞稠着亦可致瘀;或外来之邪侵袭机体,留恋不去,邪阻经脉,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形成血瘀。瘀血形成以后,使气血失去濡养肌肤的功能,而产生皮肤瘙痒。故在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而止痒。但由于引起血瘀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使用活血化瘀治疗时,首先应辨证审因,根据引起血瘀的不同成因而分别加以温经壮阳活血、养阴清热活血、益气活血、理气活血、养血活血、搜风活血等。应注意的是,在治疗该症用药时,尽量不用或慎用发汗解表、除风止痒之品,如荆芥、防风、麻黄、桂枝、蝉蜕、羌活、独活等,因这类药味辛发散、发汗,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阴津,使瘙痒更重。而燥湿止痒之品也应慎用,如苦参、蛇床子、白鲜皮、地肤子等,因这类药苦温燥烈,用之易损伤阴津,使肌肤失润,瘙痒更甚。另外苦寒攻下之品,如龙胆草、栀子、黄连、黄柏、大黄、芒硝等,应慎用或不用,因这类药苦寒较重,易损伤脾胃及阴津阳气。在选用活血化瘀之品时,应慎用或不用破血逐瘀之品,如三棱、莪术、土鳖虫、水蛭等,因这类药物破血峻猛,易伤津耗气,使瘙痒加重。总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临床表现较为单一,诊断亦不困难,但用药治疗有时并不十分满意,若不辨明病因,单用止痒之品进行治疗,则效果不佳。因此在治疗该症时,应通过四诊八纲进行审证求因,标本兼顾,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6.外用中药止痒 荆芥、苍耳子、薄荷、木贼、桑叶、菊花等祛风止痒;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紫草、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大青叶、蚤休、半边莲、鱼腥草、马齿苋、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白鲜皮、地骨皮、大黄、地榆、侧柏叶、槐花、茜草、羊蹄草等清热止痒;威灵仙、秦艽、豨莶草、徐长卿、桑枝、蛇蜕、苍术、厚朴、车前子、地肤子、茵陈等祛湿止痒;附子、干姜、肉桂、细辛、花椒、艾叶等温经止痒;乳香、没药、姜黄、三棱、莪术、虎杖、王不留行、刘寄奴等活血止痒;硫黄、苦楝皮、贯众、蛇床子、蜂房、土槿皮等杀虫止痒。皮疹色红、糜烂或有感染者选用清热止痒药物;皮疹水疱、糜烂渗出、滋水淋漓者选用祛湿止痒药物;皮疹表现为苍白风团、发绀、皮温低者选用温经止痒药物;皮疹色黯、肥厚、结节、色素沉着者等选用活血止痒药物;皮肤表面寄生虫感染者选用杀虫止痒物。根据皮疹的具体情况,各类止痒药物可相互配合使用。

7.常用药对

(1)生龙骨—煅牡蛎:龙骨和牡蛎重镇安神,用量多在30 g以上。龙骨出自《神农本草经》,其味甘、涩,性平,入心、肝、肾经,具有镇静安神、平肝潜阳的作用。牡蛎味咸,性微寒,入肝、胆、肾经,有重镇安神、潜阳补阴等作用。龙骨和牡蛎常相配伍,从张仲景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到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等均是龙骨牡蛎相须为用,具有镇心安神,平肝潜阳的作用。龙骨配合牡蛎,达到功效互补的奇效。牡蛎腻胃,生用容易出现腹胀等不适,脾胃不和者慎用,故常用煅牡蛎。

(2)合欢皮—远志:王冰谓:“心寂则痛痒微,心躁则痛痒甚。”治疗皮肤瘙痒,注重调心,常用合欢皮和远志。合欢皮属于养心安神佳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合欢皮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中低剂量的合欢皮有催眠作用,大剂量则具有抗抑郁作用,这与《神农本草经》“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相符合。远志亦出自《神农本草经》,味苦、辛,性温,归心、肾、肺经,具有安神益智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等疾病。合欢皮和远志共用,安神效果更佳,亦能够调节情志,减缓因为皮肤瘙痒引起的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情况,起到养心安神止痒的作用。

(3)酸枣仁—柏子仁:针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常酸枣仁、柏子仁共用。酸枣仁,酸甘平,入心、肝、胆经,具有宁心、补肝、生津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虚烦不眠,津伤口渴等病症。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酸枣仁具有镇静催眠、镇痛效果。柏子仁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具有养心安神、润肠等作用,治疗虚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疾病。两药合用,可以互增养心安神之功效。酸枣仁、柏子仁具有较好的养阴生津作用,对于老年人皮肤甲错、津液不足等情况,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大便秘结的患者尤其适用。

(4)连翘—马鞭草:瘙痒甚者,患者反复挠抓,出现皮肤感染,常用连翘合马鞭草以清热解毒。《药性论》谓连翘“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临床常用于治疗丹毒、斑疹等皮肤病。马鞭草苦、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蕴肤之疔疮等。两者合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通络止痛,可缓解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挠抓皮肤之后出现患处的感染。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连翘果壳中含有连翘多酚具有明显的抗炎、解热和内毒素中和作用。

8.在药理学的指导下选择中药止痒 目前针对单味中药和方剂的药理学研究体现了中医药的进步,为中药的应用拓宽了思路,尤其在抑制变态反应、免疫调节、精神情绪调节、抗真菌等方面的中药药理研究,对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现代中药药理学和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结合,对于组合新方,或对古方进行新的加减,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医案

医案1 李红亮.经方合用治疗疑难杂症医案4则[J].新中医,2017,49(11):157-159.

王某,男,35岁。患者以“左侧肢体活动无力2月余”为主诉,按“脑梗死后遗症”于2017年1月1日收住本院康复医学科,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应用以及中药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通络疏风等,并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艾灸、中药熏洗等综合治疗,症状逐步改善。2017年2月7日患者诉:胸部皮肤瘙痒难忍,影响睡眠。体查见前胸部斑片状皮损,大者5cm×6cm,小者2cm×3cm,无粟粒状突起,皮色微红,皮肤干燥,请皮肤科会诊不排除神经性皮炎,建议用硫黄软膏外涂。应用硫黄软膏外用3天,症状无好转。患者症见舌质淡白,脉细弦,辨证属风寒郁表证。治则:疏表解郁,发散风寒。方选桂枝麻黄各半汤,处方:桂枝12g,白芍、生姜、麻黄各9g,炙甘草、苦杏仁各6g,大枣4枚。3剂,每天1剂。中药煎药机浓煎,分装2袋,每袋200ml,每天2次,口服。2017年2月11日查房:皮损消失,皮肤正常,瘙痒已去,睡眠良好。

《伤寒论》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按:桂枝麻黄各半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各取1/3的量,按1∶1比例合方。两方为小剂组合,旨在使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麻黄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刚柔相济,剂量虽小,之所以发散邪气,扶助正气属发汗轻剂。本例患者在康复的过程中出现皮肤瘙痒,是药物或是其他原因所导致尚不清楚。中医学认为,“肺主皮毛”“肺主一身之表”,皮肤的病变多责之于肺。仲景用麻黄汤宣肺解表,桂枝汤调和营卫,合方小其用量名之为桂枝麻黄各半汤,为后世医家合方治病开启一大法门。老年人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症,或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或选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或选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多能应手而愈,效如桴鼓。

医案2 钱小禾,陈丽娟,陈明达.余慧民治疗老年疾病医案4则[J].北京中医药,2016,35(11):1083-1084.

患者,女,68岁,2014年1月7日因“皮肤瘙痒3年”就诊。患者诉3年前开始血液透析,并出现皮肤瘙痒,脱屑,全身可见抓痕。使用降磷、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均无明显改善。既往有糖尿病、皮肤病病史;舌暗,苔薄黄。左右脉俱弦细。西医诊断:尿毒症皮肤瘙痒;中医诊断:风瘙痒,肝肾血虚,风热内扰;治法:滋肝肾,养阴血,清风热。方药组成:柴胡10g,当归15g,生地黄20g,白芍15g,白蒺藜15g,乌梢蛇20g,黄芪30g,山药15g,制何首乌15g,白鲜皮15g,甘草10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禁食芫荽、辣椒、花椒等辛辣之品,勿用肥皂洗浴。2014年1月16日复诊:患者诉瘙痒、皮肤干燥明显减轻。舌暗,脉弦细。上方去柴胡,加白术12g,蝉蜕6g,赤芍15g,川芎15g。5剂。2014年1月22日三诊:患者偶有皮肤瘙痒,尚能忍受。

按:皮肤瘙痒是尿毒症常见并发症,与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升高有关,同时与老人皮脂减少也有一定关系。患者皮肤瘙痒、脱屑,与血虚生风密切相关。方中柴胡疏肝祛风;当归、生地黄养阴生血;白芍养阴柔肝;山药养阴血,除内热;黄芪补脾肺之气,一是载药直达肌表,二是托邪外出;乌梢蛇为血肉有情之物,善祛风;白蒺藜、白鲜皮祛风止痒;何首乌养血祛风。诸药共奏养血祛风之功。复诊患者症状好转,但透邪不彻底,加用白术补气健脾,蝉蜕透疹止痒,赤芍、川芎养血活血,取“血行风自灭”之义。

医案3 王根林,周海燕,曹译文,等.自拟润燥止痒油治疗皮肤病医案三则[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1):68-69.

唐某,男,72岁。2013年12月15日初诊。主诉:腰及双下肢瘙痒3年余。该患者3年多以来经常周身皮肤瘙痒,夜间尤甚,曾用氟轻松软膏及氯苯那敏和镇静药物治疗,疗效不显。近1年来瘙痒症状加重,夜寐不安。刻诊:腰及双下肢皮肤干燥、脱屑,散在抓痕、血痂,部分色素加深,呈苔藓样。诊断:风瘙痒。辨证属血虚化风化燥证;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嘱患者外用润燥止痒油,每日4次,避免饮酒及辛辣饮食,避免勤洗浴。5天后,患者诉瘙痒减轻,查见局部皮肤干燥、脱屑减轻,血痂脱落。继用10天后,患者诉基本无瘙痒,夜间能安睡,皮损处皮肤趋于润泽光滑,未见明显脱屑、抓痕、血痂。

按:老年瘙痒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组胺药、封闭疗法、性激素、5-HT受体拮抗药等药物,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但远期疗效差,且有较大的不良反应。中医学认为老年瘙痒症系年老体衰,气血不足引起,血虚则经脉蹇涩,荣卫失和,肌肤失养,皮肤失去濡养,腠理不能致密,卫外功能失职,故而发病。润燥止痒油不仅养血凉血润燥,祛风止痒,而且其作用缓和,在皮肤表面可形成表浅油膜,可有效地阻止皮肤水分丢失,改善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对粗糙的皮肤有润泽作用,降低不良因素对皮肤的直接刺激。

医案4 杨彦洁,徐志兰,付中学.黄尧洲从心论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8):1065-1071.

患者,男,87岁,2017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双下肢皮肤瘙痒2周。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皮肤瘙痒,曾在社区医院求治,被诊断为湿疹,用外用药物后消退。1周前因为服用人参膏(具体组成不详)出现反复瘙痒,从脚踝部发病,渐渐蔓延至小腿、腰部,睡觉前瘙痒较甚,影响休息。刻诊:双下肢皮肤干燥,可见抓痕,伴有凹陷性水肿。外院查肝、肾功能正常,平素有糖尿病史,胰岛素控制良好。下肢超声检查未见血管异常。自觉神疲乏力,食欲缺乏,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拟重镇安神利湿药物,以养心安神止痒方加减。处方:生龙骨45 g,煅牡蛎30 g,煅磁石30 g,珍珠母30 g,酸枣仁30 g,代赭石30 g,柏子仁20 g,远志15g,夜交藤30 g,连翘20g,马鞭草15g,茯神30g。7剂,日1剂,浓煎分2次口服,晚上睡觉前喝3/4,早晨喝1/4。嘱其避免用过热水洗澡,每周洗澡2次,不可用过于刺激的洗护用品,洗完澡之后用橄榄油涂抹患处,注意保暖以及适量运动。2017年11月20日二诊:服用上述药物后瘙痒减轻,睡眠好转,但双下肢水肿较为严重,自觉乏力。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辨证属于心血不足水泛证,用重镇安神法合益气养阴、利水之法治疗,养心安神止痒方加减。处方:生龙骨45 g,煅牡蛎30 g,酸枣仁30g,柏子仁20g,连翘20g,太子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葶苈子30g,茯苓皮30g,冬瓜皮30g。7剂,每日1剂,浓煎口服。2017年11月29日三诊:服用上药物后水肿消退,双下肢轻微瘙痒,但不影响休息,大便秘结,整体感觉良好。继用上方加厚朴10 g,服用15天。2018年4月6日,患者因头面部脂溢性角化再次复诊,皮肤瘙痒和双下肢水肿没有复发。

按: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皮肤病,严重瘙痒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此例患者87岁高龄,因皮肤干燥出现瘙痒,以龙骨和牡蛎为君药,重镇安神,配以磁石、珍珠母、枣仁、代赭石宁心助眠为臣药,止痒效果立竿见影。连翘、马鞭草清热解毒,茯苓皮、冬瓜皮淡渗利湿。由于患者高龄心血亏虚,出现双下肢水肿,故用生脉饮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补气泻肺顾护心血,同时起到补益心肺功能的作用。本次治疗以心为根本进行调摄,重镇安神、养心安神联合益气复脉,针对顽固瘙痒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需注意老年人脏腑功能出现亏损,重用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等药,易阻碍中焦脾胃运化以及影响胃肠蠕动,加之老年人本身体质衰弱肠道动力不足,故易出现便秘,辨证加入厚朴下气除满,燥湿化痰。

医案5 相田园,高普,宋芊,等.高普教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临床经验总结[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12):1657-1659.

患者,男,72岁,因皮肤瘙痒3个月余,加重1周,于2014年3月就诊。刻诊:皮肤瘙痒,走窜不定,四肢较为明显;伴头晕,乏力,食少,心悸,夜眠差,便秘;舌淡苔薄,脉细弱。查体:皮肤有抓痕,未见明显出血,四肢明显,无斑丘疹,有干屑,无渗出物。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无异常,未查出过敏源。西医诊断:老年皮肤瘙痒症。中医诊断:瘙痒(血虚生风)。患者年过七旬,气血亏虚,因失于濡养,故血虚生风。拟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法,方以养血润肤饮加减。方药组成:全当归20 g,升麻9 g,生地黄15 g,熟地黄30 g,天冬15 g,麦冬15 g,天花粉15 g,红花9 g,桃仁10 g,黄芩12 g,黄芪30 g,白芍15 g,川芎15 g,酸枣仁20 g,远志15 g,酒军6 g。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服1次,共7剂,药渣可熬水外洗。7天后复诊时症状减轻,睡眠改善,去酸枣仁、远志;大便正常,去酒军;因气短、乏力症状明显,加入黄芪30 g,太子参30 g。继服7天。再诊时患者乏力、气短、心悸、皮肤瘙痒症状明显减轻,嘱患者内服及外洗1个月巩固疗效,后随访未诉不适。

按: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性皮肤病。与食物、药物、虫毒或其他物质过敏、侵袭或中毒所致过敏性瘙痒有别。后者因过敏源引起,临床伴有风疹团、水肿,重者可有发热等症,一般通过询问病史即可明确诊断,且化验室检查常能查出过敏源。《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是指心火盛引起瘙痒,属实证,在临床中却发现多为虚实夹杂,与五脏关系密切。老年皮肤瘙痒,症状虽轻,但患者很痛苦,病程往往很长,病情渐趋加重,西医治疗常用抗过敏类药物等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所以,在临床中,运用中医的辨证分型,并结合久病“多虚多瘀”的理论,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加养血活血药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并配合外洗的药物效果更佳。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冷热刺激,穿宽松棉质内衣,保持心情舒畅,戒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刺激食物等,均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医案6 李宏红,张广德,魏子孝.魏子孝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5):840-841.

吴某,男,54岁,2010年3月24日诊。近2个月来,患者皮肤瘙痒,双足麻木明显。既往2型糖尿病史10余年,曾诊断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目前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情况一般。查皮肤干燥脱屑,多处搔抓痕,有血痂,双足浅感觉袜套样减退;舌胖边齿痕略黯淡红,苔薄白,脉弦略数。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血虚风燥。治以益气养血祛风,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用:生黄芪30g,白芍30g,丹皮12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2g,桑枝15g,白蒺藜12g,白鲜皮12g,防风10g,徐长卿2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用7剂后,患者瘙痒之症有所缓解,但局部皮肤仍有干燥、脱屑,嘱原方再进7剂。

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伴见瘙痒症者,在治疗时须兼顾控制血糖、营养神经等治疗往往瘙痒症状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中医理论认为,皮肤、毛发皆属体表,与肺卫相合,若其病,治当以祛风为则。在治疗瘙痒时,注意辨清有无热象,注意养血祛风。本案病人消渴病久,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湿、热之象不甚明显,故治疗时选用药性平和之品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中黄芪益气实卫;白芍养血柔肝,且不滋腻,不影响气血运行,故均重用之。将原方桂枝易桑枝以通经络,合黄芪、白芍补气养血通络;另配以丹皮、桃仁、地龙活血、通经络,白蒺藜、白鲜皮、防风、徐长卿等药物祛风止痒。另外,白芍味酸,有仿过敏煎(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之意;地龙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有抗过敏作用,故参以用之。

医案7 李宏红,张广德,魏子孝.魏子孝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5):840-841.

王某,男,64岁,2009年9月10日初诊。近来周身皮肤瘙痒明显,抓痕红色,有渗出,纳食、饮水一般,二便调,既往糖尿病史8年,4年来消瘦明显,目前服用格列吡嗪片、阿卡波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较好,尿蛋白(-);舌红,苔黄腻,脉弦。治以清热化湿,凉血祛风,犀角地黄汤合四妙散加减。药用:苍术12g,黄柏10g,川牛膝12g,薏苡仁30g,生石膏(先煎)30g,升麻12g,大青叶15g,紫草12g,丹皮12g,赤芍15g,白蒺藜12g,白鲜皮15g,荆芥10g,苦参10g。水煎服,日1剂。2009年9月17日二诊,身痒有所减轻,近查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血糖10.9mmol/L,舌红,苔黄腻,脉滑。继予前法,原方去川牛膝、荆芥,加龙胆草10g,全蝎6g,乌梢蛇15g。2009年9月24日三诊,仍身痒,但程度较前明显好转,另有不得眠。余无特殊。查舌红,苔黄腻,脉沉,上方去薏苡仁,加白芍15g,徐长卿20g,夜交藤15g。继服7剂以善后。

按:四妙散出于《丹溪心法》,方中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可清热化湿,擅治湿热下注之证;犀角地黄汤源于陈延之所撰《小品方》之芍药地黄汤,后见于北宋林亿校勘本《备急千金要方》,专为热入营血而设。魏师在治疗血热生风之证时常以生石膏、升麻、大青叶代犀角以清热凉血,此为其一特色;配以紫草、丹皮、赤芍凉血活血、和营泄热、凉血散瘀,配以白蒺藜、白鲜皮、荆芥祛风止痒,苦参渗湿止痒,全方共奏清热化湿、凉血息风止痒之效。患者再诊时痒症减轻,说明药已中的,去川牛膝、荆芥,加用龙胆草清热化湿,全蝎、乌梢蛇搜风止痒,兼以抗过敏。三诊时,诸症好转,唯有睡眠障碍,故调整处方,再去化湿之薏苡仁,加白芍以养血和血,徐长卿以祛风止痒,夜交藤以养心安神。全方立法直中病机,照顾全面,故能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