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1.辨证治疗
(1)风湿蕴肤
证候:皮疹可发生于身体各处,但以面颊、四肢常见,其皮疹为疏松或密集性丘疹,干燥脱皮,状如糠秕,在寒冷、干燥、多风的气候条件下,可使症状明显加重或诱发。自觉燥痒不适,伴有口干舌燥,咽痒,目赤,大便秘结;脉洪、数、浮,舌质红,苔少或苔微干。
治法:散风祛湿。
代表方剂:消风散加减。
药物:荆芥10g,苦参8g,知母10g,苍术6g,羌活8g,蝉蜕10g,防风10g,牛蒡子10g,生地黄10g,胡麻仁10g,茯苓10g,生石膏10g,当归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皮疹多发于头面及双上肢者,加苍耳子,散风去湿止痒;皮疹多发于下半身者,加地肤子以清热利湿止痒。
(2)湿热蕴结
证候:证见红斑、丘疹、水疱、抓破后糜烂、渗出;伴有便干溲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剂:萆薢渗湿汤、消风导赤散为主加减。
药物:生地黄20g,赤茯苓15g,黄柏15g,黄芩10g,木通6g,薄荷6g,泽泻10g,甘草10g,地肤子15g,白鲜皮30g,滑石20g。
加减:若伴发热、口苦者,加用金银花、连翘、黄连;由于搔抓后继发感染,加紫花地丁、败酱草、大青叶;瘙痒较甚者,加蝉衣、蜂房;渗液较多,加龙胆草、薏苡仁、车前子。
(3)脾胃虚弱
证候:久病不愈,反复发作,自觉瘙痒,时轻时重,皮损干燥,覆有鳞屑,或有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等;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腻,脉细弱、沉滑。
治法:健脾除湿。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除湿胃苓汤加减。
药物:萆薢15g,薏苡仁20g,赤苓10g,白术10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6g,泽泻10g,白鲜皮30g,地肤子15g。
加减:鳞屑较多,加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芍药;饮食欠佳,腹胀便溏,加扁豆、山药、砂仁、枳壳。
(4)血虚风燥
证候:病程日久,皮损轻度肥厚,浸润,干燥粗糙,伴抓痕,血痂、苔藓样变;瘙痒剧烈;舌质淡红少津,苔少,脉沉弦。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息风止痒。
代表方剂:当归饮子,养血润肤饮加减。
药物:当归10g,生熟地黄各15g,黄芪15g,白芍10g,荆芥10g,防风10g,川芎6g,白蒺藜15g,丹参20g,蝉衣10g,花粉1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
加减:若皮损干燥浸润肥厚较甚,加王不留行、桃仁、红花;痒甚,加皂刺、蜂房;鳞屑较多,加沙参、麦冬、首乌;伴失眠多梦,加柏子仁、酸枣仁、茯神、夜交藤。
(5)气滞血瘀
证候:常见于疾病迁延日久,经脉疏泄失常,气血瘀滞,表现为皮肤增生肥厚,干燥脱屑,周边色素加深,皮色紫暗,瘙痒剧烈;伴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舌质紫黯,苔薄,脉弦而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祛风止痒。
代表方剂:膈下逐瘀汤、消风散、逍遥散加减。
药物:归尾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香附15g,青皮10g,陈皮8g,木香6g,王不留行15g,泽兰15g,防风10g,蜂房10g。
加减:鳞屑较多,加生地黄、熟地黄、沙参、麦冬等;痒甚,加刺蒺藜、乌梢蛇。
(6)肝肾阴虚
证候:皮疹泛发全身,其中以肘窝、腘窝最为明显,有的是局限型肥厚与轻度糜烂渗出交替出现,有的为扁平丘疹,高出表皮,常因剧烈发痒而搔抓,使之皮肤干燥似皮革,纹理加深,肤色暗红;舌质红或微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柔肝。
代表方剂:地黄饮子加减。
药物:何首乌、熟地黄、钩藤各12g,当归,炒白芍、茯苓、炒牡丹皮、枸杞子、泽泻、地骨皮、当归、杜仲、续断、酸枣仁各10g,山药、薏苡仁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阴血不足甚者加麦冬10g,女贞子15g;风盛瘙痒甚者加蝉衣6g,白僵蚕10g,全虫6g;合并有血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莪术10g;伴失眠者加生龙牡各30g,酸枣仁30g;大便干者加火麻仁30g,柏子仁15g。
2.辨病治疗
湿疹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症状表现不同,其病机亦有改变。有些顽固性慢性湿疹,往往缠绵难愈,用常用的散风清热除湿的治疗方法往往收效不佳。按下列方法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收效较好。
(1)散寒除湿法治疗顽固性钱币状湿疹,肛门湿疹,阴囊湿疹:以上三种湿疹病程日久不愈,皮疹增厚,浸润,皮棕红或灰褐色,表面粗糙,覆盖少许糠秕状鳞屑,或因搔破而结痂,部分呈苔藓样改变;舌质淡红,苔白或白微腻,脉濡、沉、细。此乃湿之为病,感之于寒,为寒所郁,寒湿伤及皮肉则为顽湿。治宜散寒燥湿,可选用苍术、乌药、防风、茯苓、炒白术、炒白芍、姜半夏、小茴香、吴茱萸、川芎、青皮等。
(2)滋阴除湿法治疗自身敏感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表现在皮肤上有的是原发性湿疹,日久不愈,利湿药用之越多渗出糜烂越重,严重时还会遍布全身,浸淫流水,迁延日久不愈;自觉瘙痒剧烈;伴有低热,烦渴,手足心热,小便短少,午后病情加重;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中医学认为凡是脾湿肺燥之人,不论是湿从外感,或者湿从内生,均能使机体内的阴中之火外达肌肤。古人将此症归纳为燥极似湿,湿极似燥,燥湿同型同病。此症治疗最为棘手,因燥湿同病,滋阴可助湿,祛湿又恐伤阴。在治疗上可选用健脾渗湿之品除湿,因为在诸除湿法中,健脾渗湿法伤阴最轻,并佐用柴胡升举脾之清气上达于肺,使肺得滋润。同时配合生地黄、白芍、牡丹皮、地骨皮等凉血养阴之品,使脾湿得清,肺燥得除,其病当愈。
(3)化瘀渗湿法治疗小腿瘀积性湿疹:本病通常是原患下肢静脉曲张处发生淤滞性紫斑,日久引起湿疹样改变;伴有下肢溃疡,皮肤乌黑,肥厚,苔藓样外观,病情缠绵难愈;舌质暗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涩。此乃湿伤气血致经血不畅;淤积于体表、经络,则为疮痍。治宜化瘀渗湿,可选用桃仁、赤小豆、红花、柴胡、桂枝、青皮、赤芍、白术、当归、酒大黄、泽泻、丹参等。必要时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小腿浅静脉、溃疡周围交通静脉结扎等手术式疗法。
3.其他治疗
(1)中药外治法
①湿敷法。用纱布浸药液敷于患处,使局部血管收缩,充血减轻,渗液减少而达到消炎、止痒、抑制渗出的目的。适用于急性湿疹渗液较多时,常用10%黄柏溶液。
②外洗法。用药液清洗皮损,达到清洁皮肤,消炎止痒的目的。适用于各期湿疹,无明显渗液者。用雄防汤(雄黄、防风、苦参各6g,生地榆5g,蛇床子、地榆炭、炒苍术、黄柏各3g,枯矾20g,花椒1撮)煎煮取汁外洗患处治疗急性湿疹。
③涂擦喷撒法。涂擦法是将中药研成细粉调成糊状外擦患处的方法,具有止痒保护,消炎生肌的作用,适用于亚急性湿疹;喷撒法是将中药研末直接喷撒于患处,具有止痒保护,吸收干燥的作用,适用于无明显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将患处清洁后均匀喷撒青蛤散(锻蛤壳250g,煅石膏150g,青黛10g,黄柏15g,冰片10g),敷料固定,每日1次。
④熏洗坐浴法。熏洗法即利用中药煎汤趁热对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坐浴法即患者直接坐于药液中边泡边洗。熏洗坐浴法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杀虫,从而达到消肿、止痒、止痛的目的,多用于外阴及肛周湿疹。例如用参柏熏洗方治疗肛门湿疹。组方:苦参、黄柏、苍术、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川椒、生大黄各30g,湿甚者加五倍子、朴硝(冲)各30g;灼热感明显者加马齿苋、生地榆各30g:既燥又痒者加防风、白芷各20g。上药加3000ml冷水煎煮后,弃渣取汤,先熏后洗。
⑤浸泡法。浸泡法是将患处直接浸泡于中药药液中,以收杀虫、止痒、收敛之功,适用于手足部湿疹。方用苦参、黄柏、蛇床子、白鲜皮、马齿苋、马鞭草各30g,加2000ml冷水煎煮后,弃渣取汤,放至室温后,将患处浸泡其中,每次15分钟,每日2~3次,4周为一疗程。
⑥雾化疗法。中药雾化疗法是利用超声波的波长短、能量集中的声能作用,将药液变成微细的雾滴,再通过接触,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皮肤或黏膜的治疗法,具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痒的作用。如治疗肛周湿疹,方选止痛如神汤,药用秦艽15g,黄柏、苍术、皂刺各25g,黄芩20g,泽泻、桃仁各10g。湿热盛者加马齿苋30g;肿痛明显者加茜草、赤芍各10g;偏热者加蒲公英20g;偏寒者加艾叶15g;痒甚加蝉蜕、苦参各10g,将上药加水200ml分2次浓煎,反复过滤后取药液50ml置于超声雾化理疗器中,将雾化器放在特制的中间有圆孔的座椅下,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
⑦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离子导入法是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或黏膜导入人体的一种现代外治法,具有保持药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以修复组织、恢复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治疗肛门湿疹,药用:黄柏、苦参、芒硝各30g,蛇床子、百部、荆芥、川椒、地肤子各20g,薄荷、红花各15g。将上药煎煮3次,过滤后加冰片20g,冷藏备用。治疗前嘱患者排净大便,清洁肛周,剃毛,取8cm×10cm清洁纱布垫10~12层,用药液浸湿后放入臀沟中,上置离子导入机正极铅板,并以同样纱布垫用水浸湿后放在距臀沟较远的臀部,上置负极铅板,电流强弱视患者承受能力而定。每次25min,每日1次,5天为1疗程。
(2)针灸疗法
①主穴取曲池、血海、大椎。从湿热型加风市、天枢;脾虚湿困型加足三里;阴虚内热型加三阴交、太溪;风湿痹阻型加委中。除大椎穴外均取双侧。治疗时用34号1~1.5寸针穴,得气后配合梅花针叩刺患处。
②用梅花针弹刺法治疗各型湿疹。局部常规消毒,患者取俯卧位或端坐位,先在背部脊柱两侧背俞穴自上而下中等强度纵行弹刺,重点均匀密刺胸腰段,以皮肤潮红为度。根据辨证弹刺相应俞穴,大椎、血海、膈俞、风市为必选穴。慢性患者可在周围进行围刺。
③采用毫针刺、梅花针叩刺、艾条灸治疗慢性湿疹。主穴取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配脾俞、大肠俞、三焦俞、关元穴。方法:先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针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三阴交,中等刺激手法,留针20分钟。艾条悬灸关元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再让患者俯卧位,毫针刺脾俞、大肠俞、三焦俞,中度刺激,留针20分钟。期间用艾条悬灸皮损处,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糜烂、渗液的灸至渗液面稍干为度:皮损干燥、皮肤增厚的,常规消毒后,先梅花针中度叩刺患处,然后艾条悬灸至皮损处肤色稍变浅为度。
④采用梅花针加火罐治疗顽固性湿疹。皮损局部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刺,以微渗血为度,然后在叩刺局部行走罐疗法。隔日1次,7次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