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黄尧洲教授认为,丹毒发病多由外界刺激引起,与患者素体虚弱有关。由于血热内蕴,郁于肌肤,复感风热湿邪,内外合邪,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之间,不得外泄,蕴热为病。发病部位不同,和致病因素有着很大关系。小儿发生的丹毒,是由于其父母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出现胎火、胎毒,传给胎儿而发病;头面部丹毒是因为感受风热毒邪所致。风邪其性上扬,热为阳邪,头为诸阳之会,风热之邪上攻,形成火邪而发抱头火丹,颜面丹毒容易导致邪毒内攻。风热之邪与体内气血相搏,风性善行而数变,发病游走不定,形成赤游风。老年患者,脾脏运行失常,容易化生湿热,湿性黏滞,容易在下肢发病,并导致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之势。湿热之邪留滞肌肤,湿盛于热者,容易出现热盛肉腐之象,形成坏疽性丹毒。因此,结合丹毒不同的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黄尧洲教授将此病分为以下类型进行治疗。
(1)热毒炽盛证:此种类型丹毒表现为发病急骤,发病部位出现红肿热痛较甚,伴有高热、恶寒、浑身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舌质红苔滑数或洪。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
(2)热毒入营证:此证以患处红肿热痛,肿痛较甚,伴有坏疽或高热神昏谵语等,舌质绛苔干燥黄厚。此证多见于坏疽性丹毒,病情较重。
(3)湿热蕴肤证:主要表现为病势缠绵难愈,痊愈后容易反复发作。发病时患处红肿疼痛,伴有低热、肌肉酸痛等,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舌体淡胖,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腻,脉象弦细或沉紧。
(4)瘀热互结证:丹毒治疗不当或者反复迁延不愈,导致邪毒客于经络,经络受阻,气血凝滞,热与血结或瘀久化热,再次感染后会导致局部血瘀更甚,不易缓解,形成象皮肿。舌质暗,苔薄黄,脉涩。故临证时形成了独到的治疗策略:①急性期宜清热解毒剂为主;②伴有发热,重用石膏取速效;③解毒不忘利湿防迁延不愈;④久病不愈但从瘀邪论治。
医案1 杨彦洁,付中学,黄尧洲.黄尧洲教授论治丹毒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9):1230-1232.
患者,男,33岁,2016年5月11日初诊。主诉:右侧大腿根部皮肤红肿热痛伴有发热15天。患者平素患有股癣,于2016年4月25日开始出现右侧大腿根部皮肤红肿疼痛伴有发热,在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丹毒,用青霉素、头孢等抗生素(具体用法用量不详)治疗,效果不佳。刻诊:右侧大腿根部皮肤红肿疼痛,局部皮肤发红,无结节溃疡;汗出,发热(39.5℃)寒战;舌质红,苔黄厚腻,脉象滑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9.4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7.5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41%,C反应蛋白90mg/L。中医诊断:丹毒,辨证属于丹毒热毒炽盛型,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清瘀。处方:黄芩20g,连翘30g,蒲公英30g,车前草30g,酒大黄10g,生石膏30g,马鞭草15g,茯苓皮30g,冬瓜皮30g,金银花20g。3剂,每剂初煎液200 ml与复煎液100 ml 混合,均分3份,早中晚饭后温服。抗生素西药停用。2016年5月14日二诊:患者服用上药物后,第2天热退,3日后大腿部位红肿疼痛消退大半,大便秘结,小便红赤,舌质红苔黄腻。余热未清,拟清热解毒利湿药,前方去金银花、生石膏,3剂,煎服方法同前。2017年2月15日三诊:诉2016年最后一次就诊后,服用3剂中药后红肿疼痛消退,患者感觉良好,没有继续用药。2017年2月14日开始出现右大腿根部红肿疼痛,触之皮肤发热,同时伴有头痛、发热(体温38.7℃)。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8.2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7.4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78%,C反应蛋白87mg/L。舌质红,苔黄厚腻,脉象滑数。中医诊断:复发性丹毒,辨证属于热毒炽盛,伴有痰瘀,拟清热解毒、化瘀祛痰之法。中药处方:黄芩20g,连翘30g,蒲公英30g,车前草30g,酒大黄10g,生石膏30g,马鞭草15g,茯苓皮30g,冬瓜皮30g,7剂,煎服方法同前。2017年3月5日四诊:患者左侧大腿根部红肿疼痛消退,发热消退,活动自如,血常规检查无异常。查患者大腿根部皮肤大片红斑,其上有脱屑,中间愈合四周蔓延,边界清楚,自觉轻微瘙痒。真菌检查可见大量菌丝,结果阳性。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沉弦。中医诊断:股癣,辨证属湿热下注,拟收敛去湿止痒之法。西药予硝酸咪康唑乳膏(达克宁)外用。中药处方:苦参10g,白鲜皮15g,马鞭草10g,枯矾10g,浓煎外洗。2018年3月10日回访,患者股癣痊愈,丹毒未发作。
医案2 王素梅,于彬.丹毒中医辨证验案举隅[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8):2190-2191.
患者女,69岁,2013年4月23日初诊。主诉:右侧面部红赤肿胀,伴灼热疼痛,加重1日。现病史:患者2日前在我院口腔科行拔牙术后,自觉右侧面颊肿胀灼热疼痛;1日来,局部疼痛加重,入夜尤甚,右目不能开,伴恶寒发热,咽喉不利,口渴心烦,夜寐不安。查:右侧面部手掌大肿胀斑片,红肿焮痛,压之痛甚,伴右侧颌下臖核肿大,体温:38.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6.18×109g/L,中性粒细胞81%,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否认药物过敏史。西医诊断:丹毒;中医诊断:抱头火丹;中医辨证:风热外受,化为火毒;立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方选:普济消毒饮加减。用药:黄芩10g,黄连6g,陈皮10g,生甘草6g,元参10g,桔梗6g,柴胡6g,连翘15g,板蓝根15g,牛蒡子10g,薄荷(后下)6g,僵蚕10g,升麻10g,赤芍10g,牡丹皮10g,上方5剂水煎,每日2次,餐前温服。二诊:服药后患者皮疹肿胀消退,局部潮红,疼痛明显减轻,未见右侧颌下臖核肿大,体温:37.1℃。化验:血常规WBC 11.12×109/L,NGU%80;中医辨证:风热上壅;余毒未解。立法:疏风散邪,清解余毒;前方去黄连、赤芍、牡丹皮,继服5剂。三诊:患者皮疹消退,留有淡褐色色素沉着,疼痛消失,夜寐安和,大便日一行,舌红,苔薄白,脉滑。痊愈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