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1.问诊思辨

患者多汗可从几方面进行分析问诊,首先从性别及年龄上判断,患者是否处于更年期前后,此为营卫气血失调,腠理不固所致。再望其面色,诊其形态是否为久病气虚之体,此为气虚肺气不固,卫外失司为病;或症见患者面色少华,劳累耗神过度,夜不得寐,此为心脾气虚,血不养神,汗精外泄。再问及患者近来是否感染热病,乃伏邪潜藏,蕴蓄血分所为,或近日感受虚邪贼风,汗孔失合。追问患者汗出规律,安静时汗出,为内有蕴热,蒸液外泄;活动后汗出为气虚不能敛津;汗出无明显规律,时发时止多为气血阴阳失调为病。尚有病患以半身或半侧面部汗出者,此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经脉中风之征。治疗上当详辨病因给予对证施治。

2.《伤寒论》对于汗证的治疗

(1)内热熏蒸

第219条“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前者为里热盛迫津外泄后者为表邪入里化热,津伤较为严重,气伤也较明显,故用白虎加人参汤,使津复汗止。

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则阐述伤寒余热未尽,邪热留扰胸膈,胸膈中邪,热郁于上,发为头汗。

第208条“手足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第220条“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手足汗出多是阳明燥屎内结的主症之一,故投大承气汤则愈。

(2)卫气不固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3)营卫不和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4)脾胃虚寒

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戢然汗出,此欲作痼疾,必大便初硬后溏”。此证为胃中虚冷,阳气不固,非理中、真武而不能取效。

3.通利州都法治疗多汗症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于肝,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按人体的水液代谢规律,本病关键在于膀胱气化无权,不能分清别浊,水津输布不循常道,反逆于肺,外泄皮肤腠理,而为汗液。故有医家根据通利州都法组方治疗本病,以五苓散加减,基本方如下:茯苓20g,薏苡仁15g,泽泻15g,猪苓12g,白术12g,黄柏10g,知母10g,木通10g,紫苏子10g,葶苈子10g,桂枝5g,临床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