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1.名医经验
(1)禤国维经验(摘自《国医大师禤国维》)
禤国维禤老认为皮肌炎与《诸病源候论·虚劳风痹不随候》中所述“风寒湿之气合为痹,病在于阴,其人苦筋骨痿枯,身体疼痛,此为痿痹之病”有相似之处。其病机主要为:热毒炽盛、气血两燔;脾肾阳虚、卫阳不固;风寒湿之邪侵袭肌肤,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脾虚致肌肉无力、四肢不举。临床上主要按以下三型辨证论治。
①热毒炽盛型。多见于急性期,皮紫红肿胀;肌肉、关节疼痛,无力,伴胸闷、口渴;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以普济消毒饮合清败毒饮加减治疗。
②脾虚寒湿型。多见于缓解期,皮疹为暗红斑块;肌肉疼痛无力,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缓。治法:健脾利湿,活血止痛。以四君子汤加减治疗。
③肾阳不足型。多见于慢性期,肤色暗红带紫,肌肉萎缩,关节疼痛,肢端发绀发凉;自汗怕冷,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肾壮阳。以右归丸加减治疗。
禤老认为,皮肌炎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病程的早期后期不同而采用相应的中医、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一般早期、急性期中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祛邪为主;后期、慢性期应以益气补脾扶正为主。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所以中医补脾法应贯穿皮肌炎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尤其发病后期病情重者应温补脾阳,大补气血,可大剂量应用北芪、党参、白术、熟地黄、当归、川芎等,必要时选用人参(高丽参)。另外在发病后期常常脾虚及肾,导致脾肾两虚,病人表现为全身肌肉明显萎缩,活动受限,腰膝酸软,气短乏力,舌淡无华,脉沉细无力,此时应脾肾双补,用十全大补汤和右归丸加减。同时配合理疗针灸、理疗等方法治疗。
对于皮肌炎重症病人宜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配合应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类固醇激素的治疗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应根据临床及血清肌酶决定,泼尼松一般常用量是每天每千克体重1mg,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最后以每天15mg,坚持1年以上,如果病情加重,血清肌酶显著升高,肌无力症状明显,开始出现吞咽和呼吸受影响,可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每天静脉滴注甲基泼尼松龙1g,连续3天,长期大量应用类固醇激素要注意其不良反应,特别是当肌酶正常,但以下肢肌无力为主的肌无力得不到改善时,应考虑可能有激素性肌病,可适当减少激素用量及补钾。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较快控制病情,减少皮质激素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2)徐宜厚经验(《摘自徐宜厚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
徐老从扶脾论治疗皮肌炎,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①护脾阴以解毒。《不居集》说:“扶脾即所以保肺;保肺即所以扶脾。”提示凡肺胃阴津在被温热之毒灼伤时,当以清补为宜。证见发病较急,间歇性发热,食欲不振,口渴不多饮,咽喉疼痛;自觉肌肉酸痛无力,重者肢体软瘫,不能翻身活动,眼睑呈淡紫红色浮肿;舌质红绛,苔薄黄微干,脉虚大数。系由风温热毒,侵袭肺胃,邪气充斥于表,则肌肤燔热、红肿、酸痛;津液内耗,元气虚怯,故软瘫无力。治宜护脾阴以解毒。
②补脾阳以通痹。脾运则分输五脏,荣润四肢。大抵脾胃虚弱,内则腐熟无能,失其生化之源,从而成为虚损的重要因素;外则可致寒湿诸邪,阻滞脉络,诱发痹证。诚如《景岳全书》所说:“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对于因脾阳亏虚,痹阻不通的皮肌炎,当甘温补脾与散寒通痹同用,方可获得气旺血行、痹通肤软之效。
③益元气以振痿。元气主要指先天的肾气,后天之本的脾气。脾肾两脏之虚,气是一虚俱虚,一损俱损的互相关系。因此,《冯氏锦囊秘录》出:“虚为百病之由,治虚为去病之要”的学术观点,对于指导期皮肌炎的治疗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在具体施治的过程中,要审酌脾肾的盛衰,因肾虚而脾尚健者,补肾而勿伤脾;因脾虚而虚候,扶脾为主,尽量做到助其互生互化,防止滥施妄补之弊。
2.医案
(1)禤国维医案(摘自《国医大师禤国维》)
李某,男,54岁。初诊:2012年4月26日。主诉:因全身反复出现红斑、瘙痒伴肌肉酸痛数月来诊。现病史:患者数月前全身反复出现红斑、瘙痒伴肌肉酸痛,夜间加重,伴皮肤干燥,肌肉萎缩,乏力,口腔溃疡,曾多次诊疗,行皮肤活检术确诊为皮肌炎,现为求中医治疗,到我院门诊就诊。刻诊:全身多处红斑、瘙痒,皮肤干燥,肌肉酸痛、萎缩,乏力,口腔溃疡,额部和上眼睑水肿性红斑和皮肤异色样变;纳眠可,二便调;舌尖红,苔薄白,脉细。专科检查:全身多处红斑,皮肤干燥,肌肉萎缩,口腔溃疡,额部和上眼睑水肿性红斑和皮肤异色样变。理化检查:2009年12月14日查ANA阳性(1∶100),肌酶、肌红蛋白、尿常规正常,血常规基本无异常。中医诊断:肌痹(脾肾不足)。西医诊断:皮肌炎。治则治法:补肾健脾。中药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木棉花15g,川加皮15g,防风15g,薄盖灵芝15g,熟地黄15g,苡米20g,生地黄30g,山萸肉20g,丹皮15g,茯苓20g,鸡血藤20g,山药20g,黄芪60g,甘草5g,芡实20g。其他治疗:滋阴狼疮胶囊,5粒,口服,每日3次;修疡口服液,1支口服,每日3次。
二诊:皮损好转,仍有肌肉萎缩,口腔溃疡。药后好转,肌肉酸痛减轻。舌淡红,苔微黄腻,脉弦。中药处方:药后好转,肌肉酸痛减轻为邪有去路,药后仍有肌肉萎缩,口腔溃疡,鸡血藤加量以养血活血。川加皮15g,防风15g,薄盖灵芝15g,木棉花15g,苡米20g生地黄30g,熟地黄15g,山萸肉20g,丹皮15g,茯苓20g,鸡血藤20g,山药20g,黄芪60g,甘草5g,芡实20g。其他治疗:滋阴狼疮胶囊,5粒,口服,每日3次;薄芝片,3支,口服,每日2次。
三诊:皮损好转,颜色变淡。药后好转,下蹲稍困难。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理化检查:近期查血常规、尿常规、ANA谱、补体、肌红蛋白未见异常,CK:19U/L。中药处方:药后好转,下蹲困难,易木棉花为白术以补气健脾以营养肌肉。继续治疗。白术10g,川加皮15g,防风15g,薄盖灵芝15g,苡米20g,生地黄30g,熟地黄15g,山萸肉20g,丹皮15g茯苓20g,鸡血藤20g,山药20g,黄芪60g,甘草5g,芡实20g。其他治疗:滋阴狼疮胶囊,5粒,口服,每日3次;薄芝片,3支,口服,每日2次。
四诊:皮损好转,颜色变淡。药后好转,仍有下蹲困难。口干。舌淡红,苔微黄,脉弦。中药处方:药后好转,口干,加石斛以养阴生津。白术15g,川加皮15g,防风15g,薄盖灵芝15g,熟地黄15g,苡米20g,生地黄30g,山萸肉20g,丹皮15g,茯苓20g,鸡血藤30g,山药20g,芡实20g,甘草5g,黄芪60g,石斛15g。其他治疗:滋阴狼疮胶囊,5粒,口服,每日3次;薄芝片,3支,口服,每日2次。
五诊:皮损明显好转,红斑基本消退,颜色变淡。药后明显好转,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白,脉弦。药后明显改善为气血充足,经络畅通,肌肉得养。继续服药:白术15g,杜仲15g,防风15g,薄盖灵芝15g,苡米20g,生地黄30g,石斛20g,山萸肉20g,丹皮15g,茯苓20g,鸡血藤20g,山药20g,黄芪60g,甘草5g,芡实20g。其他治疗:滋阴狼疮胶囊,5粒,口服,每日3次;薄芝片,3支,口服每日2次。
(2)徐宜厚医案(摘自《徐宜厚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
曾某,女,54岁。1980年7月18日初诊。患者发热,肌肉酸痛,眼睑紫红色浮肿达2月余,某院确诊:皮肌炎。口服过激素、氯喹和金刚藤糖浆等,病情未控制,由家人背来我科门诊。检查:体温39.5℃;下肢肌肉酸痛、软弱难以站立,双眼睑呈淡紫红色水肿;食欲不振,时有汗出,头昏,口干饮之不多;舌质绛红,苔薄黄微干,脉虚细数。血红蛋白101g/L(10.1g/dl),红细胞3.75×1012/L(375万),白细胞7.4×109/L(7400),中性0.76(76%),淋巴0.34(34%),血沉28mm/h;谷氨酸-丙酮转氨酶140U;尿肌酸1824μm/24h(240mg/24h)。
四诊合参,证属温热化毒,耗阴损液。治宜护脾阴以解毒,用益胃汤加减。处方:南、北沙参各12g,石斛15g,玄参10g,生地炭、银花炭、山药各15g,红花6g,凌霄花、防风各10g,浮萍6g,丹参30g,紫草10g。20剂药后,眼睑红肿褪色见淡,肌肉酸痛亦有减轻,在家人的帮助下,可以下床站立一会。此后按原方酌加黄芪、茯苓、紫菀、玉竹、熟地黄、炒白芍、生苡仁、龟甲胶、五加皮、炙甘草之类清金、补精、养血之品。先后共服180余剂,眼睑浮肿消退,肌肉酸痛见愈。1982年2月份追访,患者已能从事轻微家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