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医案1 余晖,高建忠.四神丸治疗痒疹1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11):840.
詹某,男,55岁。主因“身起疹伴痒1年”于2016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身起疹,伴有瘙痒,曾接受多种中西医治疗不效来诊。就诊时患者瘙痒甚,如虫行感,口不苦,多饮,手凉,足不凉,睡眠尚可。大便每日5:00、5:40行2次,不成形。专科检查:躯干散在红色孤立性丘疹、抓痕,无水疱。唇紫,舌淡、苔黄干裂,脉沉。诊断:痒疹,证属脾肾亏虚夹血瘀,治以温肾暖脾化瘀,方用四神丸加减。处方如下:制吴茱萸3g,肉豆蔻、陈皮各6g,补骨脂、熟地黄、山药、桃仁、红花各12g,炒白术、炒苍术各15g,醋鸡内金9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炒莱菔子12g。7剂,颗粒剂,日1剂,水冲服。二诊:服药后皮损大部分结痂,右胸部皮损消退,瘙痒减60%,虫行感明显减轻,口不苦,多饮,手凉好转,足不凉,睡眠尚可。大便每日仍行2次,成形便。后背散在结痂、抓痕。唇紫较前减轻,舌淡,苔黄,脉沉。上方熟地黄、山药均改为各15g,陈皮增至9g,继服1周。三诊:唇部色淡红,皮损消退,虫行感消失,干痒,无多饮,手凉好转,大便日2次,舌淡、苔根薄黄,脉滑。升降散善后,处方如下:僵蚕12g,蝉蜕、姜黄各9g,大黄6g,炒苍术15g,乌梅3g。7剂。1周后患者来告,皮损消退,局部遗留色素沉着,无瘙痒及虫行感,临床痊愈,停药。
按:四神丸具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功,方由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四味药组成,具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功,临床多用于五更泻,也有用于痛经、肺结核、遗尿、不育症、周身痛、尿频、盗汗者,但尚未见到四神丸用于皮肤病的报道。案中患者以皮肤病就诊,瘙痒甚,伴有大便日行2次,不成形。笔者跳出皮肤病的专科限制,综合分析四诊资料,考虑患者属于脾肾亏虚,使用四神丸治疗,大便恢复正常,唇部紫黯消失,1年的顽痒消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与灵魂,有是证用是方,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医案2 周海燕,王根林,曹译文,等.王根林教授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皮肤病验案2则[J].中医研究,2014,27(9):46-47.
患者,男,48岁,2013年8月10日初诊。主诉:躯干、四肢泛发性丘疹、结节伴瘙痒2年。患者2年前身起丘疹、结节,伴剧烈瘙痒,曾到当地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结节性痒疹,给予西药治疗后,患者诉未有明显好转,前来就诊。症见神疲乏力,形体瘦削,瘙痒剧烈,夜寐不安,躯干、四肢泛发大小不等鲜红色丘疹、结节,部分表面有脓疱、破溃、结黄脓痂,伴有基底部炎性浸润明显;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滑。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继发感染。中医诊断:湿毒,证属风湿热毒聚结证。治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风利湿。处方:紫花地丁15 g,牡丹皮15 g,野菊花15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蒲公英15 g,蜈蚣2条,薏苡仁15 g,白芷10 g,皂角刺10 g,苍术10 g,厚朴10 g,陈皮10 g。4剂,1天1剂,分3次口服。二诊:服药4天后,患者诉瘙痒感稍减轻,夜寐不安,部分脓疱结痂,丘疹、结节颜色稍减退。王师于本方中加煅龙骨(先煎)30 g,珍珠母(先煎)30 g,再服3剂。三诊:瘙痒感明显减轻,夜寐尚安,大便难解,脓疱消退,丘疹、结节色暗,且结节大小缩小近1/2,厚白腻苔变薄,上方去白芷,加泽泻10 g,藿香10 g,生大黄(后下)5 g。再服5剂。四诊:夜寐尚安,大便通畅,全身皮疹色变暗,皮疹数减少,且大多数隆起结节渐与皮肤表面平齐,去大黄、金银花,加苦参10 g。续服5剂后,患者多数结节消退,留有暗色红斑。
按:结节性痒疹是一种以结节为主要皮损并伴有剧烈瘙痒的慢性增生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四肢伸侧,属中医学“痒疮”范畴。王师认为:结节性痒疹患者由于奇痒难忍,常会频繁搔抓引起感染。结合该案患者来诊时皮肤表面有脓疱、破溃、结黄脓痂,皮疹色鲜红,伴有基底炎性浸润明显,苔白厚腻,王师诊断其有感染征象,证以热毒内蕴为主。根据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王师认为当前应先控制感染,祛除毒邪,故以野菊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以蜈蚣善行之性,入络攻毒息风,直捣病所;牡丹皮清热凉血;白芷、皂角刺消肿排脓;辅以薏苡仁、苍术、厚朴、陈皮燥湿行气。本方加减服用17天后,患者不仅感染得到控制,而且大多数隆起结节渐与皮肤表面平齐,标本兼顾。追溯其源,王师考虑该患者虽然感染消除,但结节触之坚硬、色红,且形体瘦削,正所谓“瘦人多火”,辨证仍属热毒内蕴为主,故当患者感染控制后,续用野菊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之品;同时佐以薏苡仁、苍术、厚朴等品,既可健脾和胃、利湿化痰,又可防止寒凉药伤及脾胃。二药合用,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医案3 曲韵,陈少君,郎娜.火针配合龙牡汤治疗结节性痒疹3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16):91-92.
曲韵等观察火针配合中药龙牡汤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火针组(A组)35例、火针加中药组(B组)35例及单纯中药组(C组)34例,分别接受相应治疗,8周后疗程结束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发现三组有效率分别为77.14%、88.57%、73.53%,三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分别与A组(P<0.05)、C组(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三种疗法治疗结节性痒疹均有效,其中应用火针加中药治疗疗效优于单用一种治疗方法。
按:结节性痒疹也称结节性苔藓,是一种具有角化过度和结节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本病中医文献中称为“马疥”,近代医家赵炳南称本病为“顽湿聚结”。马疥之名,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疥候》:“马疥者,皮肉隐嶙起作根,搔之不知痛。”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体内蕴湿,兼感外邪风毒,或昆虫叮咬,毒汁内侵,湿邪风毒凝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形成结节而作痒。或妇女由于忧思郁怒,七情所伤,冲任不调,营血不足,脉络瘀阻,肌肤失养所致。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昆虫叮咬、消化系统障碍、内分泌障碍及肾脏疾病等有关。病程较长,往往经年累月不愈,治疗上常用抗组胺药物外用激素类药,效果均不太理想,且结节消退慢。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结节性痒疹以瘙痒,甚至难以入睡为常见症状,所以治疗上以重镇安神、软坚散结为法。龙牡汤是黄尧洲教授应用镇心安神法的代表方剂,方中重用生龙骨、煅牡蛎重镇安神、软坚散结为君,珍珠母、煅磁石为臣,滋阴潜阳,兼以软坚散结,四药合用共奏镇心安神、益阴潜阳之功,心神得安,阴血得养,气血条畅,肌肤润泽;酸枣仁、合欢皮为佐,具有镇静安神之功,以助君臣之效;黄芩、连翘清热泻火、解毒燥湿,当归活血补血,以助君药。诸药合用,心神宁、气血畅、瘙痒止、结节消。火针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称之为燔针焠刺,具有开门祛邪、引热外出、消肿散结之效。《灵枢·官针》篇中载:“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现代医学认为,火针的作用基于热效应能改善微循环的理论,热力通过皮肤神经的调节作用,促使皮损区微循环加快,有利于炎症和代谢物的吸收,可达到增强免疫力、消炎的作用。结节性痒疹是内外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用火针外治结合中药内调新颖独特,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