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体会及医案

八、经验体会及医案

医案1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0(01),62-63.

患者,男,40岁,初诊日期:1977年1月30日。主诉:脸上长疮已3个月。现病史:面部起粟米大红色皮疹,逐渐增多,经某医院做活检,诊断为粟粒性狼疮。先后用异烟肼、链霉素,内服中药散结灵,活血消炎丸,内消瘰疬丸等,未见改善,而且仍在增多。大暗红色丘疹,多至百个以上,无自觉症状。用玻片按压时可见黄褐色小结节。两手掌侧面有几个豌豆大小结节,身体健壮。胸透正常。脉细滑。舌尖红起刺,苔薄黄。西医诊断: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中医辨证:阴虚火升,痰瘀交结。治则:滋阴清热,活血软坚。方用:生地15g,丹皮9g,茯苓9g,泽泻9个,山药9g,当归9g,丹参9g,茜草9g,红花9g,生甘草6g,五剂。二诊(2月4日)症如前,上方加炒三棱9g,七剂。三诊(2月11日)丘疹较平,自觉有好转,近日大便干,脉滑,舌红苔黄腻,宗前方去山药,加大青叶15g,七剂。四诊(2月18日)颜面丘疹逐渐变浅变淡,上方加黄芩9g,七剂。五诊(2月25日)面部丘疹继续变平色淡,部分消退,有明显好转。以后从前方增减,继续服药。六诊(5月6日)复诊时面部丘疹明显消退,改拟丸方:丹皮60g,茯苓60g,泽泻60g,地骨皮60g,红花30g,茜草30g,甘草30g,炒三棱30g,大青叶60g,黄芩60g,陈皮30g研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日服1丸,以竟前功。

医案2 杨素清,苗钱森,王玉玺.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0:206.

患者,女,40岁,汉族,保洁员,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人。初诊日期:2012年8月24日。病史:患者因颜面对称性红色结节4个月余,伴轻度瘙痒,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痤疮,给予外用抗炎治疗无效,病情扩展至鼻部,质地坚硬,遂前往哈市某三甲医院诊治,经皮肤病理确诊为“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刻诊:颜面额、鼻、双颧部对称性红色结节,质地坚硬,伴毛细血管扩张,局部充血明显,面部皮肤灼热,轻度瘙痒,伴手足心热,饮食欠佳,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淡红,苔腻,脉沉滑。中医诊断:流皮漏。西医诊断: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中医辨证:肺胃热盛,上蒸肌肤,湿灼成痰,血滞为瘀,痰瘀交阻,凝结首面。治则:清热凉血,化痰散结。方药:生地黄15g,牡丹皮10g,赤芍15g,玄参15g,生牡蛎(先煎)30g,连翘20g,夏枯草30g,生百部15g,黄芩15g,生石膏(先煎)15g,知母10g,白茅根20g,木鳖子5g,蜈蚣2条,全蝎6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外用吡美莫司乳膏,每日早晚2次涂于患处。二诊:2012年9月5日,患者颜面部结节变平,肿胀见消,大便略干,痰多苔腻。继服前方加半夏15g,白芥子15g,茯苓20g,浙贝母20g。服14剂。三诊:2012年9月24日,颜面皮疹基本消退,充血肿胀消失,诸症好转。继服前方7剂,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