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一)辨证论治
特应性皮炎又称遗传过敏性湿疹,多自婴儿期即开始发病,但由于小儿体质因素,故辨证治疗及用药与成人有所区别。
1.婴儿及儿童期特应性皮炎
(1)湿热证
临床表现:患儿多肥胖,多发生在婴儿的头顶、眉端,严重时还会波及躯干、四肢,皮损以红斑、丘疹、水疱为主;可伴黄水浸淫、糜烂、结痂。瘙痒明显,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法则:清热化湿止痒。
推荐方药: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加减。藿香、炒黄柏、茯苓皮、炒黄芩、生石膏、山药、防风、焦山栀、甘草梢。
加减:丘疹潮红加金银花、赤芍;伴渗出明显者加薏苡仁、土茯苓、夏枯草;大便燥结者加紫草、牛蒡子;瘙痒者加钩藤。
(2)胎热证
临床表现:患儿多瘦弱,皮损以大片红斑、丘疹为主,或覆盖鳞屑或痂皮、抓痕,瘙痒,部分合并消化不良;舌质红,苔少,脉缓滑。
治疗法则:清心导赤。
推荐方药:三心导赤散(经验方)加减。连翘心、栀子心、莲子心、生地黄、玄参、蝉衣、山药、白术、炒白芍、炒麦芽、炒谷芽、甘草、灯心草。
加减:患儿不欲饮食者,加山楂、鸡内金健脾消食。
(3)脾虚风燥证
临床表现:多见于儿童期,皮疹常在同一个部位反复发作。皮疹处粗糙,有脱屑及结痂,一般很少有渗出,但有明显的痒感,皮疹周围可见抓痕及色素沉着;常伴有纳少、乏力,口干欠津,便溏;舌红,苔白,脉弱。
治疗法则:健脾润燥,祛风止痒,益气养血。
推荐方药:补脾润燥汤(经验方)加减。黄芪、陈皮、白芍、防风、甘草、当归、丹参、鸡血藤、北沙参、山药、白扁豆、茯苓。
加减:痒甚者,加苦参、白鲜皮;烦急者,加佛手、青皮;纳少口干者,加麦冬、玉竹、石斛;皮疹反复不愈者,加赤芍、乌梢蛇。
对婴儿及儿童期的特应性皮炎在辨证治疗和应用中应注意:①小儿为纯阳之体,形气未充,气血未坚,脏腑稚嫩。应照顾小儿这一生理特点,用药轻灵,随拨随应,选用甘、淡、凉之药物。且处方药味少,分量轻;②小儿具有腑脏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健脾消导贯穿于小儿特应性皮炎的始终;③小儿顽固性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多需应用苦寒解毒泻火之品,方能取效。若遵苦寒中病即止之戒,症状稍退而停用苦寒,往往造成余热余毒滞留不去,故应坚持规律用药。
2.成人期特应性皮炎
(1)风湿蕴肤证
临床表现:皮疹可发生于身体各处,但以面颊、四肢常见,其皮疹为疏松或密集性丘疹,干燥脱皮,状如糠秕,自觉燥痒不适。遇风加重;伴有口干舌燥,咽痒,目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少或苔微干,脉数、浮、滑。
治疗法则:散风祛湿。
推荐方药:消风散加减(出自《外科正宗》)加减。荆芥、苦参、知母、苍术、羌活、蝉蜕、防风、牛蒡子、生地黄、胡麻仁、茯苓、生石膏、当归。
加减:皮疹多发于头面及双上肢者,加苍耳子,散风去湿止痒;皮疹多发于下半身者,加地肤子以清热利湿止痒。
(2)湿热互结证
临床表现:证见红斑、丘疹、水疱、抓破后糜烂、渗出;伴有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萆薢、薏苡仁、黄柏、黄芩、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加减:若伴发热、口苦者,加用金银花、连翘、黄连;由于搔抓后继发感染,加紫花地丁、败酱草、大青叶;瘙痒较甚者,加蝉衣、蜂房;渗液较多,加龙胆草、车前子。
(3)脾虚湿蕴证
临床表现:久病不愈,反复发作,自觉瘙痒,时轻时重,皮损干燥,覆有鳞屑,或有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等;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腻,脉细弱、沉滑。
治疗法则:健脾除湿。
推荐方药:除湿胃苓汤(出自《医宗金鉴》)加减。萆薢、薏苡仁、赤苓、白术、苍术、厚朴、陈皮、泽泻、白鲜皮、地肤子。
加减:鳞屑较多,加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芍药;饮食欠佳,腹胀便溏,加扁豆、山药、砂仁、枳壳。
(4)血虚风燥证
临床表现:病程日久,皮损轻度肥厚、浸润、干燥粗糙,伴抓痕、血痂、苔藓样变、瘙痒剧烈;舌质淡红少津,苔少,脉沉弦。
治疗法则:滋阴养血、润燥息风止痒。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出自《证治准绳》)加减。当归、生熟地黄、黄芪、白芍、荆芥、防风、川芎、白蒺藜、丹参、蝉衣、花粉、地肤子、白鲜皮。
加减:若皮损干燥浸润肥厚较甚,加王不留行、桃仁、红花;痒甚,加皂刺、蜂房;鳞屑较多,加沙参、麦冬、首乌;伴失眠多梦,加柏子仁、酸枣仁、茯神、夜交藤。
成人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除根据辨证分型治疗外,亦可结合发病部位不同佐加引经药加强疗效,如病发于上(头面)可佐加牛蒡子、辛夷花;病在外阴宜加柴胡、栀子、龙胆草;病于下肢宜伍黄柏、苍术;在手用片姜黄;在足用防己。②特应性皮炎中医辨证,主要掌握三个环节和一个目标。三个环节为风、湿、热;根据皮疹及全身症状,有时以清热为主,有时以利湿为主,有时以祛风为主;一个目标是止痒,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症状,皮损可以使皮肤发痒,由于痒而搔抓又加重皮肤损害,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措施止痒。③按局部皮损加整体综合进行辨证论治,中医皮肤病辨证论治不同于其他内科疾病,其特点在于其既有全身症状辨证,又有局部皮损辨证。将局部皮损和全身整体状况综合进行辨证论治最能反映患者的病情状态,且治疗效果优于其他的辨证方法。
(二)常用中成药
1.四妙丸
药物组成:苍术、牛膝、黄柏(盐炒)、薏苡仁。
功能: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等。
用法用量:每次6g,每日2次。
2.龙胆泻肝丸
药物组成: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清肝胆,利湿热。
主治: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用法用量:每次6g,每日2次。
3.参苓白术丸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麸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功能:健脾、益气。
主治: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等脾虚湿蕴证。
用法用量:每次6g,每日2次。
4.润燥止痒胶囊
药物组成:何首乌、制何首乌、生地黄、桑叶、苦参、红活麻。
功能: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
主治: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湿疹,痤疮等。
用法用量:每次2g,每日3次。
(三)中药外治法
1.特应性皮炎急性发作期
外用药多以洗剂、湿敷剂为主,常用药物包括三黄洗剂、马齿苋煎剂、10%黄柏溶液等。
治疗方法:清热凉血,消肿止痒。
推荐方药:
(1)马齿苋合剂(出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马齿苋、紫草、败酱草、大青叶。加水煮沸后冷却,进行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2)三黄洗剂(出自《中医外科学》):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加水煮沸后冷却,进行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2.特应性皮炎亚急性期
多选用散剂外扑或麻油调敷,如青黛散、金黄散直接撒扑或以香油等调敷。
治疗方法:清热燥湿,收敛止痒。
推荐方药:
(1)黄连油(出自《中医外科学》):黄连、香油。外搽患处,每日2次。
(2)青黛膏(出自《中医外科学》):青黛散、凡士林。外搽患处,每日2次。
3.特应性皮炎慢性期
外用药则选用熏洗剂、油膏、乳剂等。
治疗方法:薄肤除湿止痒。
推荐方药:
(1)湿毒膏(经验方):青黛、黄柏、枯矾。外搽患处,每日2次。
(2)薄肤止痒洗剂(经验方):透骨草、豨莶草、当归、生地黄。加水煮沸后冷却,进行湿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四)针灸疗法
1.毫针法
(1)循经取穴
主穴:曲池、血海、委中。配穴:大陵、肩髃、曲泽。
(2)辨证取穴
主穴:以皮损局部和足太阴经腧穴为主,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皮损局部。
配穴:湿热浸淫证加脾俞、水道、肺俞;脾虚湿蕴证加太白、脾俞、胃俞;血虚风燥证加膈俞、肝俞、血海;痒甚而失眠者加风池、百会、四神聪。
(3)辨病取穴
急性期:大椎、曲池、肺俞、委中、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
慢性期:足三里、阴陵泉、曲池、血海。
方法:虚证施补法,实证施泻法,不留针,急性发作期每日1次,慢性期隔日1次。
2.灸法
主穴:曲池、血海。
配穴:肩髃、环跳、合谷、百会、大椎、阿是穴(奇痒处)。
方法:艾条点燃后,在穴位上施温和灸,每穴持续5~15分钟,每日1次。
3.耳针法
取穴:肺、肾上腺、内分泌、脾、神门、相应区。
方法:每次取3~4穴,针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4.电针法
取穴:阿是穴(皮疹区)。
方法:采用毫针沿阿是穴四周各斜刺1针,然后将电治疗机正负极夹在针柄上,逐步加大电流,直至病人能够耐受为止,持续20分钟,1~2日1次。
5.梅花针
取穴:曲池、脊柱两侧、患区、合谷、足三里。
方法:脊柱两侧胸至腰区施重刺激,其他施中等刺激,2日1次。
6.穴位注射法
循经取穴:足三里、曲池(均双侧)。
经验取穴:曲池、血海(均双侧)。
局部取穴:长强。
方法:采用异丙嗪注射液或复方甘草酸注射液,针刺得气后,每穴推注药物1ml,2日1次。
(五)推拿按摩法
1.常用手法
(1)清肺经300次,清大肠100次。
(2)以拇指指腹按揉曲池、环跳、阳陵泉穴,每穴操作1分钟。
(3)按揉曲池、足三里、脾俞、胃俞、三焦俞穴各1分钟。
(4)患儿俯卧,家长以小鱼际揉法沿脊柱两侧从肺俞开始向下,沿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到八髎穴,往返治疗,时间约5分钟,同时以指按揉上述穴位。
(5)患儿俯卧位,家长以拇指、食、中三指捏拿膈俞穴处的肌肉10~20次。
2.随证加减
(1)湿热型:常用手法加清小肠300次,退六腑100次;大拇指掐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20次,掐血海穴50次。
(2)伤乳食型:常用手法加按揉中脘穴1分钟;揉板门2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
3.建议
本病多在1岁内起病,建议无法长期坚持药物治疗方法的小儿采用推拿按摩治疗,可将穴位、手法等操作方法教给家长,指导家长在家里为小儿坚持进行推拿按摩手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