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五、中医特色治疗

1.辨证治疗

中医学者认为斑秃是由于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不能荣养肌肤,肌肤腠理功能失调,毛孔开泄失和,外邪易乘虚而入,毛发失去濡养,枯干而落所致,故在临床上将斑秃辨证分性为以下几种。

(1)肝肾不足

主症:病程日久,平素头发焦黄或花白,发病时呈大片均匀脱落,甚或全身毛发脱落;伴头昏,耳鸣,目眩,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补肝益肾、填精益髓。

方药:七宝美髯丹加减。腰膝酸软者仙茅10g,仙灵脾15g;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者加熟地15g,白芍15g;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30g,生地15g。

(2)血虚风燥

主症:常伴有脱发病程缓慢,皮屑较多,瘙痒,头发细软;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或浮。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瘙痒甚者加白鲜皮15g,地肤子15g;夜眠不安者加生龙骨30g,酸枣仁30g;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5g,麻子仁15g。

(3)气血两虚

主症:常伴有神疲乏力,头晕,面色苍白,舌质胖嫩,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祛风。

方药:十全大补汤。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30g,柏子仁15g;胃弱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g,砂仁6g。

(4)心脾气虚

主症:常伴有情志不遂、头晕目眩、健忘恍惚、多梦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者加熟地15g,阿胶10g;四肢不温者加艾叶炭15g,肉桂6g。

(5)气滞血瘀

主症:常伴有胸闷、头皮发麻、甚至胀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

治法: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气滞胸闷者加瓜蒌10g,薤白10g;夜寐不安加合欢皮30g,酸枣仁30g;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15g,香附10g。

2.外治法

(1)旱莲草浸泡液(旱莲草20g,洗净放锅内蒸20分钟,冷却,置入玻璃容器内,用75%酒精200ml,密闭浸泡2周后外用)外擦患处,每日6~10次,以2周为一疗程,起效后继续用药1~2周。

(2)复方斑蝥酊(斑蝥、樟脑、紫荆皮、百部各10g,浸泡于黄酒中24小时后使用)分小面积外涂治疗斑秃20例,每日2~3次,使用2周。

(3)鲜毛姜(或生姜)切片,烤热后涂擦脱发区,每天数次,使用2周。

3.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主穴取百会、头维、生发穴(风池与风府连线中点),配翳明、上星、太阳、风池、鱼腰透丝竹空。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秃在额部加足三里三间;在头顶加行间、中封;在脑后部加后溪、申脉;在头侧加外关、阳陵泉,每次取3~5穴,每日或隔日1次。

(2)梅花针叩刺:以梅花针为主从落发区向斑秃区叩刺,至皮肤潮红为度,再行艾条温和灸,每日1次,能疏通局部经气,使毛囊周围小血管数目增加,促进血液循环,毛球细胞分裂活动增强;温和灸可升高局部皮肤的温度,使表皮、真皮组织变形,出现暂时性血管反应而改善末梢循环状态,有利于头发新生。

(3)按摩:头部用推按叩击手法,指压百会印堂风池肩三针内关曲池合谷足三里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每穴2~3分钟,以患者感觉全身发热酸麻胀感明显为止,每日1次,治疗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