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特色治疗
(一)辨证治疗
1.血热内蕴
主症:皮疹多呈点滴状,发展迅速,颜色鲜红,层层银屑,瘙痒剧烈,抓之血露;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改羚羊角粉。
药物:羚羊角粉30g,生地黄20g,丹皮15g,赤芍10g。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山豆根、玄参各10g;因感冒诱发者,加金银花、连翘各20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8g。
2.血虚风燥证
主症:病程较久,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咽干燥;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
治法:养血滋阴,润肤息风。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药物:当归、白芍各30g,生地黄、白蒺藜各20g,防风、荆芥各10g,何首乌、黄芪、炙甘草各15g。脾虚者,加白术、茯苓各15g;风盛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20g,刺蒺藜15g,全蝎6g。
3.气血淤滞证
主症:皮损反复不愈,皮疹多呈斑块状,鳞屑较厚,颜色暗红;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
治法:活血化淤,解毒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物:桃仁10g,熟地20g,当归15g,白芍10g,红花10g,川芎6g。病程日久,反复不愈者,加土茯苓30g,白花蛇舌草30g,全蝎6g,蜈蚣3条;皮损肥厚色暗者,加三棱、莪术各10g;月经色暗、经前加重者,加益母草、泽兰各15g。
4.湿毒蕴阻证
主症:皮损多发生在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红斑糜烂,痂屑黏厚,瘙痒剧烈;或掌跖红斑、脓疱、脱皮或伴关节酸痛、肿胀、下肢沉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通络。
方药:萆薢渗湿汤。
药物:萆薢20g,滑石20g,生薏仁30g,茯苓15g,通草10g,泽泻15g,生甘草6g。脓疱泛发者,加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0g,半枝莲20g;关节肿痛明显者,加羌活、独活、秦艽各10g,忍冬藤30g;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各30g。
5.火毒炽盛证
主症: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大量脱皮,或有密集小脓疱;伴壮热、口渴、头痛、畏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
药物:生石膏30g,生地黄20g,知母12g,水牛角30g,牡丹皮12g,赤芍10g,玄参15g,黄连10g,栀子10g,黄芩15g,连翘20g,桔梗6g,竹叶30g,甘草6g。寒战高热者,加生玳瑁30g;大量脱皮,口干唇燥者,加玄参20g、天花粉30g、石斛30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8g。
(二)辨病治疗
1.寻常型银屑病
(1)风热型:又称风热郁肤型,本型是机体内有蕴积之热,外感风热邪气,内不得疏泄,外不得宣透,郁积肌肤,出现红斑、丘疹等症状。多为夏季进行期银屑病,发病前多有感冒、咽炎、扁桃体炎等,有一定参考价值。皮损多为点滴状或片状,基底潮红、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苔薄黄、脉浮数。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凉血,常用消风散加减。常用药:银花、连翘、桑叶、牛蒡子、板蓝根、北豆根、黄芩、槐花、凌霄花、丹皮、紫草、草河车、白鲜皮,又根据中医传统认识银屑病与风有关,虫类药长于驱风、搜风,常加入乌蛇、全蝎、蜈蚣、蝉衣。
(2)风寒型:多见于冬季发病的进行期银屑病,皮肤干燥脱屑,基底红,白屑迭起,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原则:疏风散寒、活血和营,以桂枝汤加减治之。常用桂枝、麻黄、蝉衣、当归、赤芍等。
(3)湿热型:又名风湿血热型。少部分银屑病患者湿热内蕴、偶受外邪侵扰,或过食鱼腥、辛辣之品,助湿化热,内外风湿热邪搏结。多见于寻常型渗出性银屑病,发于肌肤,出现皮肤潮红、局部湿润或渗液、鳞屑少。皮损好发于皱褶部,如腋窝、乳房下部、腹股沟、会阴、肘窝,伴微痒。口干不渴、身热体倦,舌质红、苔黄根腻,脉滑数。本型病程较短,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应用萆薢渗湿汤、黄连解毒汤加减等。常用药物:龙胆草、黄芩、黄柏、苦参、茯苓、泽泻、苍术、萆薢、生地、丹皮、苡仁、土茯苓、草河车、北豆根、蒲公英、白鲜皮等。
(4)血热型:又名血热风盛型,相当于进行期银屑病。由于机体蕴热偏盛,时值青壮年,血气方刚之际或因性情急躁,心绪烦恼,心火内生;或因过食鱼腥、辛辣之品,伤及脾胃,郁而化热;或复感风热邪气,均可致使血热内盛,热盛生风化燥,外发肌肤。本型临床特征为初发或复发不久,皮疹发展迅速,呈点滴状、钱币状或混合状,红色或鲜红色丘疹,新疹不断出现,有同形反应,伴有心烦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赤,脉弦滑。病程短,有精神及饮食因素、感冒、扁桃体炎及咽炎病史。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凉血祛风,常用土茯苓汤加减,用药:土茯苓、白鲜皮、槐花、北豆根、草河车、黄药子。伴咽喉肿痛者,加连翘、银花;口渴尿赤者,加栀子、白茅根、生石膏;大便干结者,加生川军、大青叶;瘙痒剧烈者,加白芷、威灵仙,这种情况的治疗应以气分、卫分药物为主,一般主要靠内服法,适当配合温和的外用药,治疗期间应避免外受风寒侵扰,饮食以清淡为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少用热水烫洗,不用刺激性药物。
(5)血虚型:又称血虚风燥型。本型常见于静止期或退行期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由于初起血热病久耗伤营血,乃致阴虚血燥、肌肤失养。本型临床特点为:病程较长,患者体质虚弱,皮损较薄,多为斑片状或皮损泛发全身,色淡红或暗淡,覆有大量干燥银白色鳞屑,层层脱落,新皮疹较少出现;伴瘙痒或轻或重,面色无华,体倦肢乏,或头晕、少眠、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少或净,脉弦细或沉细。治疗原则养血活血,滋阴祛风,用三参汤化裁,药用生熟地、丹参、元参、桃仁、当归、麦冬、麻仁、北豆根。瘙痒重者加白鲜皮、威灵仙;血虚便秘者加肉苁蓉,倍用当归、元参;口渴便秘者加天花粉、白芍。
(6)血燥型:又名血燥阴伤型。本型常见于进行期或静止期,皮损呈大斑块状,鳞屑较多、基底鲜红或淡红,甚则干裂出血。本型又有血热化燥及血虚化燥之别。血热化燥者,因于平素血热内蕴、外受风热毒邪,外发肌肤,皮损呈大斑块状,触之灼手,甚则干裂出血,伴有疼痛、口燥咽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原则: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用化斑汤加减。药用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白鲜皮、土茯苓、元参、知母、生石膏。皮损干裂出血者加紫草、槐花;大便干燥者,加川军、芒硝;口渴思饮者,倍用生石膏、天花粉。血虚化燥者多由素秉血虚之体,外受风毒之邪,或血热风燥久病不已,化燥伤营所致,皮损为大斑块状,基底色淡,鳞屑不厚,时作瘙痒,舌淡苔净,脉弦细,治疗原则养血祛风,润燥止痒,用养血润肤饮加减,药用当归、丹参、生熟地、白鲜皮、桃仁、白芍、蝉衣、首乌,血虚便秘者加当归、肉苁蓉;口渴者加麦冬、天花粉;瘙痒者加皂刺、白鲜皮。
(7)血瘀型:本型常见于静止期银屑病。由于病程长,气血运行失畅,以致经脉阻塞、气血瘀结、肌肤失养。皮损硬厚,多为钱币状、大小不等的斑块状,少数为蛎壳状,色暗红或黯红,覆有较厚干燥银白色鳞屑,不易脱落,新皮疹较少出现,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或不痒,口干不欲饮,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紫暗或暗红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或沉涩。银屑病患者存在着微循环异常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引起血瘀的原因很多,有血热或血热久留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进行辨证施治,分析是否为单纯的血瘀还是合并其他情况,如果是单纯的血瘀证,用活血化瘀、祛风止痒法,用当归尾、白蒺藜、桃仁、红花、赤芍、丹皮、白鲜皮。瘙痒不愈者加皂刺、王不留行;病久不愈者加莪术,血瘀甚者加鸡血藤、土茯苓、露蜂房。伴随其他情况要综合调理,如补气活血可用前方加四君子汤;如行气活血加柴胡疏肝饮;如养血活血重用当归,加熟地、首乌;滋阴活血润燥加熟地、黄芩、天花粉;平肝活血加生牡蛎、珍珠母、灵磁石、乌梅;血燥者加当归、首乌、玉竹、麦冬、沙参;热毒甚者加清热解毒的双花、连翘、大青叶、金银藤等。
2.关节型银屑病
本型往往在寻常型银屑病久不愈之后,或反复发作、症状恶化时造成,除了有典型的银屑病的损害外,常伴有关节改变,全身大小关节均可受侵,但以小关节为主,甚者可引起关节肿胀变形,这属中医的痹症范围。关节型银屑病也常与脓疱型合并发生,多因外受湿热之邪,或内有湿邪,蕴热化毒,内不能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缠绵难愈,一般分为如下两型。
(1)湿热久羁型:本型临床特点是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或伴有典型的银屑病的损害,或有脓疱型银屑病的皮损特点,伴舌红苔黄腻、大便不调、脉象濡数,治疗原则:清热化湿、解毒通络,代表方为宣痹汤,药用苡仁、滑石、防己、丝瓜络、白鲜皮、白术、茯苓。
(2)肝肾不足型:本型的临床特点是皮损色淡、鳞屑不多,除腰酸腿软,周身乏力外,多有关节变形,骨质破坏,舌淡脉细。治疗原则调补肝肾兼祛湿邪,代表方为健步虎潜丸,用药陈皮、锁阳、虎骨、熟地、山萸肉、龟板、伸筋草、鸡血藤;腰膝酸软者加狗脊、肉苁蓉;关节变形者加补骨脂、伸筋草。
3.脓疱型银屑病
本型多见于中年人,偶见于小儿。可在发病的同时即起脓疱,针尖大小,成片集簇,可互相融合成片状,反复不已。多因外受湿热之邪或内有湿邪蕴久化热生毒,湿热毒邪外发肌肤而成。若病久不已,也可由湿热转为寒湿。
(1)湿热蕴毒型:本型的临床特点为皮损为针尖至粟米小黄色脓疱,起病急,集簇成片,基底色红,伴发热口渴,关节肿痛,损及甲板者,可有肥厚污浊,皮肤皱褶处湿烂脓痂,舌红苔腻,脉象濡数。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解毒凉血,代表方除湿胃苓汤加减,用药:苍术、黄柏、厚朴、陈皮、生甘草、银花、连翘、丹皮、赤芍、苡仁。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水牛角;胸脘痞闷、舌苔垢腻者加藿香、佩兰;大便不调者加白扁豆、厚朴花。
(2)脾虚湿盛型:本型的临床特点是皮损多在掌跖,基底淡红,上有针尖至粟米大小的脓疱,疱坚实,不易破溃,伴甲板变形,食不甘味,大便不调。治疗原则:健脾除湿、清解余毒,代表方为防己黄芪汤加减,药用防己、黄芪、白术、茯苓、白扁豆、银花、连翘、泽泻等。脾虚腹胀者加党参、厚朴;脓疱渗溢者加苡仁、冬瓜皮;食不甘味者加陈皮、鸡内金。
4.红皮症型银屑病
本型多因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不当引起,或食入油腥海味、辛辣炙煿,使血热蕴毒,外发肌肤而成。这与卫气营血学说的热入营血有近似之处,但热入营血之发斑为血溢脉外,红斑压之不退,此种为气分之热波及营血,红斑触之灼手,压之可退。因此在治疗时,尤需注意“透热转气”,即在清热凉血之时,务必加气分之药,以使营血之热外出。
本型的临床特点是周身皮肤弥漫性红色,触之灼手,上有鳞屑层层,伴有高热烦渴,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脉象细数,治疗原则:清气凉血、解毒化斑,处方:化斑解毒汤,药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生石膏、连翘、银花、水牛角、元参、知母。便秘溲赤者加川军、麦冬;神昏谵语者加莲子心、栀子,送服安宫牛黄丸;口干喜饮者加麦冬、芒硝。若久病耗伤阴血或经治好转,皮损多呈淡红,脱屑层层、瘙痒时作,时气短乏力,舌淡脉细者,又当养阴益血、润肤祛风,可选用养阴益血饮加减,药用当归身、丹参、赤白芍、生地、白鲜皮、苦参、元参、地骨皮,大便秘结者用麻仁加肉苁蓉;口渴喜饮者加麦冬、石斛,午后低热者加地骨皮、知母。
(三)中成药
1.郁金银屑片
成分:秦艽、当归、石菖蒲、黄柏、香附(醋制)、郁金(醋制)、莪术(醋制)、雄黄、马钱子粉、皂角刺、桃仁、红花、乳香(醋制)、硇砂(白)、玄明粉、大黄、土鳖虫、青黛、木鳖子(去壳砸碎)。
适应证:疏通气血,软坚消积,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用于银屑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片,一日2~3次。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应用。
2.银屑灵
成分:苦参、甘草、白鲜皮、防风、土茯苓、蝉蜕、黄柏、生地黄、金银花、赤芍、连翘、当归。
适应证:清热燥湿,活血解毒。用于湿热蕴肤,郁滞不通所致的白疕,症见皮损呈红斑湿润、偶有浅表小脓疱,多发于四肢屈侧部位,银屑病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3g,一日2次,或遵医嘱。孕妇禁用;忌食刺激性食物。
3.紫丹银屑胶囊
成分:紫硇砂、决明子、附子(制)、干姜、桂枝、白术、白芍、黄芪、丹参、降香、淀粉。
适应证:养血祛风,润燥止痒。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银屑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4.银屑灵膏
成分:苦参、甘草、白鲜皮、防风、土茯苓、蝉蜕、黄柏、地黄、连翘、当归。
适应证:清热燥湿,活血解毒。用于湿热蕴肤,郁滞不通所致的白疕,症见皮损呈红斑湿润、偶有浅表小脓疱,多发于四肢屈侧部位;银屑病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3g,一日2次。或遵医嘱。孕妇禁用;忌食刺激性食物。
5.复方青黛胶囊
成分:马齿苋、土茯苓、白鲜皮、白芷、青黛、紫草、丹参、蒲公英、贯众、粉萆薢、乌梅、五味子(酒)、山楂(焦)、建曲。
适应证:清热解毒,消斑化瘀,祛风止痒。用于血热挟淤,热毒炽盛证;进行期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本品药性偏寒,脾胃虚寒、胃肠不适及体质虚弱者慎用。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目前尚无儿童及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的研究资料,故应慎用。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生化指标、血象及患者临床表现,若出现肝脏生化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便血及严重腹痛、腹泻等,应立即停药,及时就医。
6.消银片
成分:地黄,牡丹皮,赤芍,当归,苦参,金银花,玄参,牛蒡子,蝉蜕,白鲜皮,防风,大青叶,红花。
适应证:清热凉血,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用于银屑病血热、血虚风燥证,症见皮疹点滴状,基底鲜红色,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或鳞屑较厚,瘙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7片,一日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孕妇慎服或遵医嘱。
(四)针刺为主的疗法
针刺为主治疗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电针后用梅花针叩打头部,后颈项、督脉、膀胱经1、2侧线以及四肢手足三阴、三阳经,叩打至皮肤微出血为度,疗效显著。梅花针叩刺膈俞、肾俞、血海、足三里、曲池穴位至中心处有出血点或微出血配中药洗剂,总有效率为88%。采用圆利针针刺督脉为主治疗银屑病,疗效显著。
(五)刺络放血为主的疗法
三棱针点刺法:采用三棱针点刺后针刺曲池、四渎、阴陵泉、三阴交(均取双侧),或在大椎和曲池穴点刺放血加拔罐的方法治疗银屑病,6个疗程后与单纯中药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六)中药熏洗法
中药熏洗包括全身熏蒸和局部熏洗,其适应证为寻常型银屑病,尤其以静止期血虚风燥者效果更佳。可应用徐长卿、蛇床子、苦参、花椒、败酱草、虎杖、马齿苋、丹参、苍术等熏洗方法,温度以40℃左右为宜,时间平均为30分钟,以6天为1个疗程。也可应用中药自制配方:苦参、蛇床子、黄柏、苍术、苍耳子、玄参、丹参、白鲜皮、地肤子各30g,冰片15g,每日用中药药液浸泡30分钟后,外用5%硼酸油膏每日1次,总有效率为80%。
(七)中药外涂法
中药外涂法就是应用中药制成的软膏或散剂外用治疗银屑病,治疗有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可在中药熏蒸(洗)后使用。有学者用化银散(主要成分黄芪、熟地、生地、当归、大青叶、红花等)熏洗治疗银屑病39例,总有效率为94.9%。国内报道用镇银膏(由白鲜皮、黄连、知母、花椒、麻油组成)经传统工艺制成油膏制剂,涂药后随即用无毒聚乙烯塑料薄膜包封,每5天换药1次,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八)埋线治疗
患者俯卧,选择脊椎旁开4.5cm,自第7颈椎至第2骶椎分为5等份,两侧共10个埋线点,相当于大杼、心俞、胆俞、肾俞、膀胱俞等穴位;经常规消毒局麻后,将针芯抽出2cm,羊肠线塞入套管针的前端,以不露出为度;绷紧皮肤将针顺脊柱方向局麻处呈30°斜刺入皮肤达肌层,将针芯推至针管前端,以纱布按压住针眼处缓慢拔出穿刺针,消毒针口处,用创可贴粘贴。进行期腿部皮损较严重者可增加足三里穴,做直刺埋线。15天埋线1次,疗程视埋入羊肠线的吸收情况而定,一般2次为1个疗程,2次穿刺埋线均在同一部位。
(九)穴位注射
取穴:曲池、血海、大椎、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每次取2~3个穴位。穴位部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轻轻转动针头,得气后回抽无血注入654-2针剂5mg及维生素B120.5mg的混合液,每次每穴0.5~1ml,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654-2具有解痉、调节微循环障碍的作用;维生素B12具有营养神经的功能;刺激曲池、合谷穴能祛风、清热、解表邪;血海、足三里能养血行血;大椎穴宣肺卫、行营血;三阴交有调和气血的作用。